今天女儿学校轮到我们做义工。具体工作内容就是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在校门口穿个红色的义工小马甲,挥舞个小红旗,维持一下过往车辆和行人的通行秩序。看着来来往往接送孩子的大多是老人家,不由心生感慨。

我们这的小学学校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由家长负责接送,二年级学生建议由家长接送。可能是因为老人家比较闲吧,我发现大多数是老人家来接送孩子的。但也有些是因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不得不由老人来照顾孩子,比如今天我们做义工的家长里面就有一个老阿姨,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小的才一岁多,背在背上来做义工的。而这样的孩子,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四线城市的新城区。小区总共有上千户,但常住的也就六七百户的样子。小学紧邻小区,步行七八分钟的距离。每天去接送孩子,不管是路上还是学校门口碰到的家长,几乎都是熟面孔。有时等待孩子放学的空隙就闲聊两句,久而久之,也就对人家的家庭情况稍微有了点了解。小学一个班将近50人,至少有十几人是留守儿童。这个比例还算低的,毕竟我们这还是城区,要是在乡镇上的小学,估计留守儿童至少要占到一半吧。这方面农村的人最有发言权,真实情况是现在的农村平时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早些年,我还听说过农村发生过这样的事:晚上被贼光顾,没找到钱,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直接拿出小干锯片,咯吱咯吱地锯起窗户上面的钢条来,主人家就算听到了也不敢出来查看。那时节钢材行情超好,锯下的钢筋拿去卖至少也能换几个钱吧。

留守儿童生活的悲哀(留守儿童的困局)(1)

其实还有种半留守儿童,之所以带个“半”字,是因为我发现有一部分接送孩子或是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永远都只有妈妈一个人,了解过后才知道爸爸在外地(一般都是在一二线大城市)打工,所得收入能养活一家人,也就逢年过节才回家几天。所以这些极度缺乏父爱的孩子,我觉得也就比留守儿童稍微强那么一点点吧。

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我作为首批80后,是不能切身体会得到的。毕竟我们小的时候,打工潮还没兴起,倒是很多90后00后的农村小伙伴,都有过亲身经历。但网上跟留守儿童相关的电影倒是挺多的,印象中有部叫《读书的孩子》的电影,着实骗过我不少的眼泪。反正看完后脑海里就立马跳出那句经典台词“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留守儿童生活的悲哀(留守儿童的困局)(2)

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的德智体发育情况普遍明显低于正常孩子的水平。原因很简单,孩子本来就缺乏父爱母爱,再加上老人带孩子的错误方式方法,孩子能正常发育才怪呢,没变成问题少年就算是祖宗积德了。一般农村老人带孩子的方式还是遵循老一套:放牛。只管吃饱穿暖,其它的随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吧。对待孩子那是打不得,骂不得,永远都是靠拿钱或各种零食去哄。在这样的溺爱下,孩子的德体方面发育可想而知。至于学习上,你能指望一个只上过几年小学的老人去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吗?毕竟连我这个本科学历的理工男辅导小学作业有时都会被蒙住呢。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中途辍学或低学历去打工-生的孩子又是留守儿童,反复轮回似的。难怪前些年网上出现了一个很火热的辩题:“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

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我认为就一个字:钱。先不说孩子的教育、培训、辅导方面,市面上林林总总,花样繁多的明目和费用,对寒门来说是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寒门父母们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只能背井离乡去赚钱,反倒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最终又陷入了留守儿童的后代还是留守儿童的死循环当中。

那怎样才能解开这个死循环呢?我觉得,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打破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如果能在家乡找得到如意的工作,谁又愿意背景离乡呢?这样至少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吧,只要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相信孩子的最终成就绝不会太低,毕竟智力在个人成材的因素中算是最不重要的了。至于如何打破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了共同富裕,才不会再出现打工潮、春运潮等这种全球最大的人类迁徙奇观。相信在我党的英明领导下那天终将不会太远。有生之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