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1)

【历史掌故】

相传,匈奴有两个部落首领,一位浑氏,一位屯氏,最为残暴,常常南下袭掠,边疆的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老百姓把肉剁碎,包上面皮,在滚烫的汤水里煮来吃,称之为“浑屯”,意思是把浑氏和屯氏煮了吃,以解心头之恨。发明馄饨时时值冬至,所以家家户户就有了冬至吃馄饨的习俗。馄饨自此而来。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2)

后来,馄饨逐渐成为民间用来祭祀的食品。北方多称为馄饨,山东有的地方称馉饳,广东则称之为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馄饨”、“云吞”和“抄手”三种说法。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3)

宋代《武林旧事》中记载:“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馎’。”宋代吃馄饨还吃出了花样,《金瓶梅》中提到:“两个小厮放桌儿,拿粥来吃,就是四个咸食;十样小菜儿,四碗顿烂: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馄饨鸡儿。”这碗馄饨鸡儿,是用雏鸡在砂锅里熬汤煮好,再放入馄饨和菜之类,其味道之鲜香,让人遐想万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痢》:“水谷痢、小儿疳痢,﹝樗白皮﹞并水和作餫饨煮食。”《水浒传》第三回:“郑屠道:‘却纔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冬至》:“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第二章:“皮皮,你们要是遇见了馄饨担子,就叫他挑到我这儿来,我要吃馄饨。”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4)

张爱玲在《草炉饼》里写到:“卖馄饨的就一声不出,只敲梆子。”即便在看电影时,张爱玲也会注意到馄饨:女主角用丝袜结起来,吊下一个装钱的篮子,稍等片刻,拉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给男主角吃,张爱玲在文中感慨道:“奢侈”!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5)

【经典回味】唐代萧家馄饨。隋唐时代,馄饨从饺子中逐渐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道美食。《唐内侍省令史堵颖墓志》中记录的馄饨曲中提到著名的萧家馄饨,据说其馄饨汤鲜香清冽,滤去浮油可以煎茶。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酒食》中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意思是说长安萧家的馄饨,味道鲜美,汤汁肥而不腻,去掉汤汁,可以煮茶。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6)

【饮食地图】馄饨在唐代时称馄饨或牢丸。当时皇城朱雀门西边第三街西从北第三坊的颁政坊,也就是如今西安城墙玉祥门以南,是著名的馄饨一条街,在这里可以吃到韦巨源烧尾宴中的“二十四气馄饨”,即馄饨有二十四种不同的形状,二十四种不同的馅料,对应二十四节气。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去,馄饨早已走进千家万户,但大江南北的各式馄饨做法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徜徉故地,兴许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味道,而正宗、嫡传之争似乎更增添了美食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7)

【秘制做法】

最好选用猪前腿,肉比较嫩,瘦肉肥肉比例7:3,搅碎待用。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8)

加入鸡蛋可以使馄饨口感多汁顺滑

搅碎的猪肉加入盐、生抽、耗油、食用油、猪油、葱、鸡蛋搅上劲,可以根据自己的口感再加一些自己喜欢的配菜或者调料,但不要太多,否则会柴。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9)

肉馅一定要顺一个方向搅打哦

没有猪油的话,拌匀的馅儿淋上少许热油锁住水分,最后分两次加入葱姜水拌匀即可(葱姜水:小葱、姜片、花椒用温热水浸泡15分钟,使用时把葱、姜、花椒捞出)。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10)

花椒水里的材料一定要捞出

盖上保鲜膜半小时就可以包了。成品吃不完冷冻,即可随煮随取无需解冻。

每个地方馄饨的不同特色(唐朝御膳坊文化美食之)(11)

您心目中的馄饨是什么样?您包馄饨的独家秘籍是否愿意参与话题PK?(点赞评论最多的“秘籍”会有惊喜大礼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