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态度很明确:朝廷不是养老院,军队不是扶贫村,恩荫休蹭祖宗饭,变法没商量
士大夫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官僚机构庞大,造成“三冗”问题,在宋仁宗时,不改革不行了,范仲淹出头,倡导了一次短暂的新政。
北宋自建国后,可能是得位不正,怕士大夫诟病,所以,赵匡胤不主张杀士大夫,捉倡养起来,这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朝代:朝廷成了养老院,军队成了扶贫村,后人尽蹭祖宗饭,花钱买个平和过,书画翩翩满阶飞。结果费用增加,国库告磬,官家喊黄,士人沸腾。
一,朝廷成了养老院诗词中的老宰相,原来也是恋位狂。
北宋宰相张士逐77岁还不愿意退休,还要发挥余热,被一群言官御史痛骂无耻,把朝廷当成了"养老之地"。另一个宰相曾公亮74岁了占着位子不退休。让人写诗"老凤池边蹲不去,饥鸟台上禁无声。"老的不去,年轻的上不来,阻贤挡能不说,怎有七十余不回家养老的道理。这反证出宋朝的官场与养老院合二为一,办事效率不想而知。
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增官分权措施。
1,政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为限制宰相权力,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分权则增员,增员(冗员)则增费。这一开头就留下祸源了。
2,军事上,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去一统领增三司和一院,又是冗员冗费。
3,财政上,设置三司,盐铁、 度支、户部,三司并头,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一职多官,本来一官就够了,又是增官必增费。
4,大兴科举。本是读书人福气之事,但宋朝过头了。只取仕,不休仕,致使恋位如恋爱,沾上就离不开。
金榜题名,十年寒窗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其他等级不必说取了多少。宋仁宗朝的科举取士扩大,读书人入仕空前,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有关,这里不说。
北宋各级官员的待遇在中国各朝中竖大拇指。但富贵窝里缺乏进取心,保位不犯错、守禄终身红包有几十万。据有统计出来的资料,包拯包大人,在出使辽国回朝后,累晋升至"从三品每月总体收入170两左右,年入2000两左右。兼职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享受职位补贴,综合年收入甚至能够达到5000两。包拯是个"廉则久,久必富"官员,更别说其他人的贪赃枉法。清官生涯的收入都能达到几十万。更不要说比他大的官和比他坏的官。
宋朝官员的爱好广泛,文章纷呈,书法,绘画,科技,建筑爆棚,就在于官员国家发的优渥薪水,有钱支撑业余爱好。间接造成文化繁荣局面,所以又叫坐领千金自不愁,字画翩翩满阶飞。
这也许就是吏治不肃的严重后果。宋真宗时期,编职官员大约是9000人,到了宋仁宗宝元时期(1038年一1040年),在册官员已经达到了15000人。增长了三分二强。
二,后人尽蹭祖宗饭恩荫制,就是福及子孙,泽被后世,抚恤功臣之后,但凡与开国功臣这些先人有血亲关系的后人,再多政府都养起来。这群人数据庞大,是蹭祖宗饭吃的,买单的是政府。至于百官,待遇好谁肯走?象前文张相国,曾公亮声名在外的人,竟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不坠恋位之志,赖在朝廷,就是不走。
宋仁宗
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宋代更是如此。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朝相关制度,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且宋代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
“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
这无疑增加了官员数量。
宋代的州县官、财务官、巡检使等低、中级差遣,大部分由恩荫出身者担任。这种等同于"世袭"的制度,使官僚机构中充满了坐食禄米的权势子弟,导致了“荫序之人,塞于仕路”,“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群人势力强大且占据了大量显要位置,撼动不容易。但凡改革,一旦碰上这个硬核,十有九个头破血流。商鞅,吴起的教训,死就在于此。
三,军队成了扶贫村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
根据林语堂《苏东坡》里的"募兵制"条:
"宋朝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为了防止人民暴动,在灾年发生的地方,尽力将灾民招募为兵。然而,募兵制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都是一些泼皮无赖,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力,这也是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弛的朝代。"
实际上这样的"募兵制"有他的双重性,募兵,也募贫——替国家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在军队里搞慈善是不会打胜仗的。因此,宋朝的募兵制,不仅人员多,而且来源复杂。在与北方的强大的民族作战中,当然居于下风,兵力耗费严重,战斗力反而低下。宋军与西夏军三战皆败,证明了这种兵役制度靠不住,军队打不了胜仗,民众必将以几十倍的血汗偿还,而这恰恰是宋朝统治者的无能和决策造成的必然结果。耗费无穷而作用微弱,为历来的朝代所笑。
包青天和皇帝
由此可见,募兵制的坏处,把慈善事业兼顾进去。虽然数量可观,战斗力却十分低下。至宋仁宗时,总人数已达140余万的常备军,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官员更换得频繁,使得兵将隔离,磨合期短,互不协调,兵士虽多而不精,将军来去匆匆,兵将之间难以接触,形不成聚合力,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 。过多的兵员从而形成“冗兵”,冗余之兵,形同在军队养了老弱病残,成了扶贫达人。
冗费是从冗员,冗兵而来,也就是为养多余的"人"而出现的。如果人数少,费用自然就低。但宋朝这台臃肿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是要用庞大的金钱为燃料的。所以,不解决官员和士兵的精简问题,这个费用就减少不下来。
除以上三冗之外,尚有对外支出,也就是花钱换取和平。
四,对外没有硬气过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这笔开支不小。而且年年不能少,形同定例。不到对方亡国,对方是不会放弃的。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1038年,西北方游牧民族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天的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这就是三川口之战,西夏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1041年(康定二年),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于好水川遭到埋伏被围困,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宋朝惨败。
1042年(庆历二年闰九月),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大将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军潘原,关中震动。
北宋将军就是这么给模样
宋军三连败!
- 1042年,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遣使求宋朝割让关南之地,叫嚣“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 每年再增加银子10万两,绢10万匹,此事才得以解决。
欧阳修非常愤怒上书说 强盗行径“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往外送的钱“一年多于一年",强邻索取"一伙强于一伙”。这就是宋仁宗时代的外在环境,形式不容乐观。
五,巧立名目有"花石纲"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增加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水浒传》里的花石纲,从国库里拿了点钱,就从民间掠夺,最后还是人民买单。底层民众负担沉重。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豪强势力土地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当买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兼并则农民失去土地的激增,宋仁宗时期“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公元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12月,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民众起义是活不下去了,要求统治者给口饭吃。但统治者要大造宫殿,取段木材花千金,而人民却在死亡线上挣扎。不造反才反常!而镇压起义,不仅破坏生产,而且耗费巨大,结果,宋仁宗们得不偿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六,君臣一心,其利断金针对以上弊端,范仲淹要行新政。宋仁宗说,好!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八月,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宋仁宗渐次颁布新法。
1,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 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间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2,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范仲俺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3,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4,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
5,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
6,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7 ,减徭役。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激起农民起义反抗。
8,修武备:整治军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9,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10,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这么多问题在推行一年后,下架了。为什么?没人买帐。票房十分惨淡。
办公室里的宋仁宗
宋仁宗治下的这场新政,来去匆匆,成绩不是没有,这对王安石变法避开吏治和科举两大硬核而先从经济入手提供了宝贵教训。
七,范仲淹的新政失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是触动既得利益的贵族和官僚的利益,他们群起反对,这里面就有包括宰相在内的大官僚。比如开头70余岁的曾公亮,首先被"专政",老头脸上下不来,他甘心吗?科举改革减少录取名额,必然引起读书人的强烈反对。
2,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核心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如此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3,反对派用朋党来攻击改革派,这是具有杀伤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朋党”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触犯其核心利益。朋党之争,一直是困扰北宋政局的死结,并且延宕到南宋时期。
4,时间不够,又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过早结束了这场新政。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北宋疆域切图
但后来,王安石变法,折腾八年后,步了范仲淹的后尘。相关的变法不在于二人的才智和胆气,实在是北宋从建国开始就文治武功错位,成了内重外轻。内重,积弊也深,外轻,狼顾鹰视,二君企图用篾条串豆腐,提不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资料来源《宋史》及时下流行影视剧《清平乐》
图片截图于西瓜视频——《清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