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理章 编辑/书中浪子 组图/书中浪子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1)

难忘知青屋读书

赵理章(江苏)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有一千六百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边疆上山下乡。我们马元里生产队也安排来了五位男性知识青年,他们来自吕城集镇本土,有着城市户口,在吕城中学就读的在校学生,年龄二十岁左右。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2)

我村位于吕城集镇的东南方向,距离集镇约五公里。我们洪家大队是吕城公社最边远的大队,南邻蒋墅公社;东邻武进县九里红星大队;西邻导墅公社。

这五位知青来到生产队,因农村条件相当落后,没经济能力为他建造居住的房屋,只能临时先安排他们,居住在原一五保户已故老人戴某家,一间闲置的平房内,这间房屋紧邻在我家的西隔壁。在一整间不足三十平米的房屋内,他们五位七尺男儿,生活吃住都在里面。生产队为他们每人购置了一张不足一米宽的竹条床,五张床铺设在后半间,为他们在前半间设了一座双眼的土灶头。

知青来生产队那年,我是十四岁,二年前十二岁时,在生产队里放了一年牛,十三岁早于他们一年,在生产队开始劳动,因我还是小孩未成年,当年在生产队只能与老人在一块干些杂活轻松活。知青到来后,我很快地融入到他们当中,与他们一道向老农学干各种农活体力活。白天我们一块在田间劳动,一到晚上,只要晚饭碗一放,我要不了几步就来到了知青屋,置身于此环境中,犹如到了娱乐场所,心情特愉悦兴奋!因他们的业余生活是多么的活跃和多样化,有爱好吹笛子吹口琴的,有爱拉二胡和手风琴的,还有爱看书学习的。他们各自玩的时候,愉悦开心的气氛,把一天在生产队劳动的辛苦劳累,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也身在其中,享受到了这一独特的“福利”。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3)

由于我对乐器没有爱好,最感兴趣的就是看书,他们各自玩的很高兴时,看小说书就是我的“专利”。因屋内没桌子没书柜收管书籍,在他们的枕头边各放有一二本书,一看到这些书,我欣喜若狂!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此时我想看什么书,随意挑,书不出门不要与他们打招呼,任意看已成习惯。每本书上都盖有吕城中学图书室的印章,当年吕城中学藏书很多,看完后还了再借。他们逢生产队不出工,遇上特殊天气的休息日,就回家与父母见上一次面,父母也会特地做上好吃的牿劳儿子一下。趁回家期间几个人约上,去自己的学校借几本书,回到乡下可消磨消磨“光棍汉”们的业余时光。

自从知青来到我生产队后,全村的人中,我是受益最大的,因我靠得近,又喜欢看书,去知青屋玩的时间与次数也是我最多的。狭小的空间,人挤人,尤其是白天收工后的农用工具,只能放在门外过夜,这种的环境下,他们从不讨厌我,从没有一点不好看面色,或暗示我不受欢迎!有了这一接纳我的前提,我有空就去,无拘无束。由于知青屋我去得勤,母亲有时还特地去自留地上选些蔬菜,让我带给他们,同情他们没有时间,又不会种菜的苦衷。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4)

我在知青屋看书,无论白天晚上,总是认认真真一部书一部书;一页一页地看完,今天看到第几页记住,明天再来接着看,看完后,再看下一部,从不半途而废,看了几页翻一下,又去翻看下部的不认真习惯,当时在我眼里,没看过的书,都是好看的。因家庭出身原因,“文革”第一年被迫离开了学校,我虽只读了三年半小学,但很爱看书学习。苦于早早地离开校园,没条件接触到我喜爱的书籍,幸亏遇上知青落户于生产队,我才交到这好运!

在知青屋我读了,我国古代的几部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现代的有多部,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和《红旗谱》《苦菜花》等;外国小说主要是苏联俄国的《复活》《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和法国著名小说《茶花女》等。这深入灵魂,陶冶心情,美好享受的经典之作,陪伴我度过了人生萌动期的青春岁月,引导我走向文学梦想之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故事生动,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使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未知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5)

为了汲取这一部部经典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放弃了一切劳动之余间隙的休息时间,特别在炎热夏季的中午,及其繁重的罱河泥作业的午间,放弃休息,手捧爱书,细致品读。特别在阅读《复活》《上饶集中营》等部分繁体字小说时,尽管每看一页都很艰难,遇上从未见过学过笔画较多的繁体字,犹如在“猜迷”,特别是如《上饶集中营》等书籍排版还是竖式,阅读时更为不习惯,却从未退缩放弃。厚厚的一本《复活》也慢慢地“啃”了下来,书中的内容,也终于能有所基本的理解!

知青在我家附近真正只住了一年,第二年后转住到村东老祠堂的原二间牛舍里,整理后他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居住面积真正多出了一间。

为了多看书,在村东的知青屋,我仍然是他们的常客。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6)

作者风采: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7)

作者简介:

赵理章 ,1954年生,初小学历,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1966年至1975年,马元里生产队务农,1975至1995年,吕城公社(镇)社办(镇)企业工作。

2013年9月开始从事写作,在《丹阳日报》、《京江晚报》、《镇江日报》、《扬子晚报》,刊发时事新闻、人物通讯、杂文散文三百余篇。多篇在丹阳新闻网、光明网、金山网、江苏网、扬子晚报网、腾讯网转发。其中两篇分别被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一台采摄为专题片。

个人散文集《悠悠吕渎河》在2019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

本期编辑简介: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8)

  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2020年8月出版《浪花飞歌》。现已退休,以辅导英语、作文为主,其他学科为辅,有需要的朋友可联系。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9)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10)

作者风采: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11)

作者简介:

杨潮1952年生,丹阳人。自幼秉承家学,师从著名画家吕去疾、赵良翰、顾莲村、荆位辰、张祖源等。正则画院成立后,经常受到名誉院长著名画家亚明的教诲,指画曾得著名画家钱松嵒的指点。1993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擅长雨景花鸟画法。作品屡次在全国书画大展中获奖,先后在美国亚特兰大、英国考文垂、日本仙台、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收藏。2004年4月应日中友好协会之邀出访日本,《每日新闻》刊载杨潮访日进行书画交流的照片。2005年荣获地方政府文学艺术成就奖。其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等地多个艺术品拍卖行上拍,并入编《江南名家书画选》、《中国花鸟画集》、《中国手指画百家作品集》、《全国画院院长中国画精品集》等近百部专集。著有《杨潮美术文集》、《杨潮百鹅画集》、《杨潮花鸟画集》、《杨潮画鹰集》、《杨潮莲花画集》、《写意画鹅技法》、《汪吉麟研究》等。艺术简历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数十部名人大辞典。曾任丹阳正则画院院长,丹阳正则艺术学校(职高)校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曲阿国画院院长、江苏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文联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知青食堂的日子(难忘知青屋读书)(12)

中文:为了多看书,在村东的知青屋,我仍然是他们的常客。

英文:In order to read more books, I am still a regular visitor to the educated youth house in the east of the village.

日文:多くの本を読むために、私はまだ彼らの常連で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