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太监,这可是很有话题的,不过负面太多。

可以说,太监是离权力中心最近的那一拨人,一旦获得信任,什么事都敢做。当然,在清朝也出现了一位极得主人信赖的大太监——李莲英。不过,他的处事方式很有章法,虽说,民间对他有各种说法,但从史籍资料来看,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他恪守了一个做“奴才”的本分。

李莲英的真实历史(李莲英荣宠不衰)(1)

但凡家里生活条件好的,没人愿意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宫里做太监。李莲英出生于河北一贫苦家里,虽是这样,但还是让他念了冬学堂。这个学习时间很短,立冬那天入学,腊月十五就结束了。

其实,李莲英不像别人就是去认识几个字,他很会来事,年纪不大却已经知道如何靠做事来博取他人的好感了。那时候,他很早就到学堂打扫卫生,完事之后还将炕给烧热了,私塾老师自然喜欢,当然会多传授他些学问。不管是否接受过教育,不管在哪,只要会做事都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很小的时候,李莲英就跟着父亲做点小生意,自然非常辛苦。于是,有人就提议:“与其跟着大人受苦,还不如让娃娃去宫里谋个前途。”就这样,李莲英选择了进宫,那年他8岁,母亲虽是不舍,但为了生计只得同意。后来,李莲英的为人准则,和其母亲的教导也有很大关系。

据说,他进宫前,母亲就嘱咐他:“别光想着自己,还得多做做好事,帮帮别人。”所以,李莲英有出息后,对他的兄弟姐妹都是极好的。

李莲英的真实历史(李莲英荣宠不衰)(2)

不过,李莲英进宫时才8岁,虽然受过短暂的教育,听过母亲的教诲,但这一切还不足以影响他后来的人生。因此,他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应是让他看清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后来,李莲英虽然极得慈禧的宠爱,但做事依旧保持低调,直到临终。

那时,宫中有一个大太监安德海,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更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帮着慈禧将8个顾命大臣都给废了。于是,他仗着慈禧的喜爱,行事特别跋扈。

但是,清朝皇家的老祖先可是有规定的:女人和太监不得干政。对此,慈禧手握朝政大权,这个规矩她自然是不放于眼中的。可安德海就不一样了,总得受着规矩的约束。一次,安德海想出宫玩玩,慈禧老人家准了,还给了官差,去广州给皇帝置办龙衣。

但是,安德海却不知天高地厚一路宣扬,路人皆知他出宫之事。

李莲英的真实历史(李莲英荣宠不衰)(3)

然而,不管安德海多么嚣张跋扈,依然有不怕他的官员。

安德海坐船回京,路过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拦下了。于是,丁宝桢就以清朝的祖制说事,没有经过慈禧同意,直接在济南当地将他就地斩首了。此事虽没有发生在李莲英身上,但却被他看在了眼里,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例子。所以,李莲英只能时时谨慎小心,才能安然无恙。

谨慎做事只能保命,要想求得前程,还得靠会做事。

看看李莲英做过的几件经典之事,就知道他为人处世如何了。当时,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慈禧西逃,路上雨天路滑,慈禧乘坐的马车打滑,眼看就要翻车了。见此情况,李莲英一点都没有犹豫,直接靠自己的身体将车给顶住了。慈禧虽然没事,但他却受了伤。

可见,不管什么情况,李莲英都不忘关心自己的主子。就这样,李莲英入宫17年就当上了大太监。46岁那年,慈禧赏了李莲英一个二品顶戴,算是破了祖制。按照规定,大太监最多是个四品顶戴,足见慈禧对他有多高看。

李莲英的真实历史(李莲英荣宠不衰)(4)

李莲英既然是慈禧跟前的红人,那他和光绪的关系如何呢?

当年,慈禧和光绪之间为了争权,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这却不影响李莲英做事。慈禧一行人西逃之时,在河北保定住过一晚,李莲英忙完慈禧的活后,转身就问小太监光绪的情况。当他来到光绪的下榻之处一看,居然连被子都没有,就赶紧将自己的被子抱过来,并一直在门口伺候。

要知道,慈禧是不允许宫中人对光绪帝太好的,大概只有李莲英敢这么做,光绪能不感动?李莲英一直记着自己的“角色”,不管在哪,他都将自己的工作演绎得淋漓尽致。北洋水师成立初期,慈禧要视察工作,主管的醇亲王就提议,让李莲英做他的副使,慈禧当然同意,正好放个人帮她看着。

但李莲英却没将自己当个官,照样将醇亲王伺候得舒舒服服。当然,有些事李莲英也不会手软,比如:钱财,只要来得正路,他照挣不误。当年,英国人想在北京安装电灯,便找到了李莲英,想加快进程,自然好处费是非常丰厚的。而李莲英这事也做得漂亮,趁着黄昏时,向慈禧推荐了电灯。

客观来说,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李莲英的真实历史(李莲英荣宠不衰)(5)

李莲英不是视财如命的主,他知道何时该散财。

慈禧去世后,他将当年得到的赏赐,挑了些贵重的,装了7大盒,送给了新接任的隆裕太后。两年之后,李莲英也走了。对此,有人觉得李莲英很风光,得到了慈禧的另眼相看,还在光绪那里卖了好。但其实,他只是在认真履行他的这份职责,好好伺候自己的主子,并没有其它非分之想。

参考资料:

【《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史稿·卷二十三·本纪二十三》《清史稿·德宗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