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通典》 有云:“遂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取,以俪皮为礼。”签订婚书,收受聘礼,是婚约成立的必要条件。下聘礼后,即使还没有举行婚礼,但女方的名分已经确定,实质上夫妻关系已成立。

《礼记•内则》云:“聘则为妻。”

《礼记·曲礼上》云:“非受币,不不亲。”

《大戴礼记•盛德》曰:“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名夫妇之义也。”

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聘礼已经成为了婚约形成的标志。当秦汉到来之时,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开始追求婚礼的豪华铺张、大操大办。到了汉代绝大多数地区都盛行重聘金嫁妆之风,男方的聘金婚嫁期间耗费钱财最多的项目

故此本文通过列举分析先秦及秦汉时候的聘礼及其寓意变化,阐述婚嫁侈靡对汉代社会及其后世的历深远影响,同时简要梳理各个朝代的婚嫁论财恶俗,以餐读者。

一、 先秦时期的聘礼及寓意

聘礼做为婚约形成的标志,它的种类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规格, 但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等级差别。

1、 平民阶层

关于平民阶层,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其纳币订婚仪式。但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时常常会赠对方一些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心意。《诗经》当中就记载了许多婚恋中的男女互赠礼物以定婚约的诗歌,这些礼物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榖旦于逝,越以鬷万。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国风·卫风·木瓜》

虽然他们的礼物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是这些礼物都是具有各自特殊意义的。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为例,因为桃是人们常见的植物,其结实之时,果实累累,容易给人以多子的印象。所以就是用桃的累累果实来祝福新娘以后能够多子多福。而琼琚是一种美玉,赠之果子,回以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2)

百子图

总之,平民阶层百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拿出一些价值连城的礼物,大部分赠物都与生殖崇拜有关,都有一定的多子意识和希望子孙兴盛的愿望。因此恋爱时把这些象征多子的礼物赠给恋人,其心意是很明显的:愿与对方共结连理,在婚后多子多福。

2、士大夫阶层

关于士大夫阶层的聘礼,《仪礼·士昏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昏礼,……纳采用雁。……宾执臆,请问名。……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纳征,玄纁束帛, 俪皮,如纳吉礼。请期用雁,……如纳征礼。……期初昏,……宾执雁,从至于庙门。

关于玄纁束帛、俪皮,郑玄注曰:“用玄纁者,象阴阳备也。束帛,十端也。”“俪,两也。执束帛以致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关于帛,《说文》解释曰:“帛,缯也。”由此可见士大夫阶层聘礼的种类为:帛、鹿皮、雁。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3)

比起平民阶层对于生殖的崇拜,士大夫阶层更加注重对礼的追求。以帛为例,《公羊传》于隐元年七月注中,对玄三纁二做出了解释:“此道周制也。……束帛,谓玄三纁二,玄三法天,纁二法地。”鲍宗豪先生在其著作《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也指出:“三二之数是以乾三坤二两卦所表示的天地阴阳来象征夫妻,玄为天之色,表阳,纁为地之色,表阴。‘五两’ 象征金、木、水、 火、土五行,表明这门婚姻合乎阴阳五行。”

3、皇室成员

处于统治阶级的顶端的天子、诸侯,属于特权阶层,他们除了以玄纁束帛为聘外,还要加以穀圭、大璋等。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贾公彦疏:“自士以上皆用玄纁束帛,但天子加以穀圭,诸侯加以大璋也。……以其天子穀圭七寸以聘女,诸侯不可过于天子为九寸。既文承边璋之下,而言‘亦如之’,明知如边璋七寸,射四寸也。”

关于圭、璋,《周礼· 春官· 典瑞》解释曰:“穀圭以和难,以聘女。”郑玄注曰:“穀圭,亦王使之瑞节,穀,善也,其饰若粟文然。……圭贵于璋,璋贵于皮。天子纳征以穀圭,诸侯以大璋,士以俪皮,以尊卑之所别也,然皆玄纁束帛以将之,此尊卑之所同也。”所以,以穀圭、大璋为聘,不仅是“和”“善” 的象征,更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4)

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除了穀圭、大璋,春秋时,亦有以屦加琮为聘的。《说苑· 修文》记载:

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修二。” 曰:“某国寡小君,使寡人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 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 ”

《说文》释琮曰:“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由此看来,玉琮是古代祭祀大地的礼器,所以琮与前文的纁一样是表阴的,所以用来聘女。《方言》卷四解释屦曰:“……自关而西谓之屦。丝作之者谓之履,麻作之者谓之履不借,粗者谓之屦。”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5)

良渚玉琮

琮是特制的礼器,在亲迎大礼中却同粗贱的屦相提并赠。可见屦的作用不在其物质价值,而在其寓意:屦,成双配对,彼此不离,象征和谐。屦用两双,一双新娘就要穿,象征与新郎相谐;一双留下,象征婿与岳家和谐。

可见,先秦时期的聘礼,无论是下层人民互相赠与的麕、桃、花,还是士大夫阶层的玄纁、 俪皮、雁,以及贵族阶层的穀圭、大璋、屦、琮等,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礼物的象征意义,如“家庭和谐”、“多子多孙” 等, 而不是其经济价值。


二、秦汉时期的聘礼及寓意

秦汉四百多年间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聘礼和嫁妆的种类及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化。男方的聘金和女方携带的嫁妆成为婚嫁期间耗费钱财最多的项目。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6)

人们认为:大雁是候鸟,来去有时,最是守信的生物。如果能有大雁做彩礼,那男子的感情必定是矢志不渝。

秦汉时期,百官聘礼,除了用玄纁、羊、雁等礼物以外,还流行着以金、银为主的价值昂贵的聘礼,不同的等级所纳聘礼的数量也不尽相同。

1、平民阶层

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汉代史料关于此问题的记载。结合当时平民阶层的数万钱至十余万钱之间家资情况,基本可以推断此阶层的男性成员聘金数目当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7)

平民出身的刘邦,一个亭长到汉朝的君王

2、中小官吏和中小地主阶层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西汉初年,有罪失官的开章于淮南见刘长:“开章之淮南见长, 长数与坐语饮食,为家室娶妇,以二千石俸奉之。”按汉制,二千石官吏一年俸为一千四百四十斛谷,同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指出:“汉文帝躬俭约,……谷至石数十钱。”谷一斛约值数十钱。可见,开章“为家室娶妇” 用了聘金五万余钱。

东汉议曹史展允聘妻之财是: “二、三万钱,足以成婚。”考虑到展允本人的经济状况较差, 因此,二、三万钱应当是中小官吏娶妻聘财的下限。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8)

汉代中小官吏的禄秩与实物发放数的对应关系

对比一下各中小官吏的俸禄情况,可以了解汉代的中小地主阶层单单依靠年俸娶妻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而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在经济地位上接近,其男性成员的聘金数也大抵相当。

3、高级官吏和富商大户阶层

以董卓为例,《后汉书•皇甫规妻列传》记载,汉献帝时丞相董卓娶妻:“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辎车是贵族富家子弟所乘的交通工具,从汉代画像砖石资料看, 其制作精巧考究,装饰精美华伦,故其价值当接近轺车,一乘约值一万钱。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9)

辎车画像砖(东汉)

关于马的价值,《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云:“共平宣马直十千,令宣偿宗,宣立以钱千六百付宗。”十千, 即一万,当是一匹马的价。至于奴婢,汉代的奴婢价格因体格、技艺等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载简文曰:“小奴二人,直三万;大婢一人,二万。”所以汉代奴婢之价应是一人值一、二万钱左右。且不算数量不明的“充路”钱帛,董卓聘礼至少在一百五十万钱以上。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0)

汉代高级官吏的禄秩与实物发放数的对应关系

对比各高级官吏的俸禄情况,可见想要达到的董卓的水平至少要奋斗十年以上,当然,董卓身为丞相,家资丰厚,聘礼数量自然相当可观。但当时许多高级官吏、富商大户,财力虽不及董卓,聘金的数量却也十分惊人。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1)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乐府双璧”之一

流传甚广的古诗《孔雀东南飞》,其中记载了兰芝被遣归后,有府君公子打算前往提亲,所备彩礼有:“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可见其聘礼之丰厚。更有甚者以举家之财用以聘娶: “及曾孙壮大,……为取许妃, 以家财聘之。”这些虽不足以代表普遍现象,但也反映了高级官吏在嫁娶时付出的聘金数目之多。

4、皇室成员

封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特权和庞大的经济收入,其聘财数量是所有阶层中最多的。即便是在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汉惠帝纳后,纳采雁、璧、乘马、束帛,聘黄金二万斤,马十二匹。”

《宋书•礼志》云:“尚书朱整议:汉高后制,聘后黄金二万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2)

由此可见,就皇室成员来说,其中皇帝娶后的聘金最多,一般为黄金二万斤,折合货币二万万钱;皇帝聘妃子及夫人聘金约为四千万钱,是娶皇后聘金的五分之一。

关于诸侯王的聘金情况,时人永谷指出:诸侯王家资富饶,“梁国之富,足以厚聘美女,招致丽。”《汉书· 淮阳宪王钦传》记载: “赵王复使人顾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 聘金二百斤,这可能是当时诸侯王的普遍聘金量,数量也是相当的可观。


三、当聘礼由象征意义转变成金钱意义,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通过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聘金的风气,聘金数量取决于婚姻当事人家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等,帝王、富贵之家带头,上行下效,以致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随着婚嫁之风日盛,聘礼也由象征意义转变成金钱意义,这对汉代社会及其以后的历代社会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3)

1、社会婚嫁形成攀比之风,严重伤害小农经济的发展

《盐铁论·国病篇》:“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

《汉书·地理志下》“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取尤崇侈靡。”

《潜夫论•浮侈》 “富贵嫁娶, 车輧各十, 骑奴侍僮夹穀节引。 富者竞欲相过, 贫者耻不逮及。

皇帝、贵族、高官和富商之类,或拥有政治特权,或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即便大肆挥霍铺张,但并不对其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于中、小地主和中小官吏来说,婚嫁的大量开销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婚嫁过后家中资财所剩就不多了,故史称婚嫁之后“富者空减”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4)

受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阶层。 这个阶层是当时主要生产劳动者,再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家中的资产本来就很少,还承担着封建政府的各种繁重徭役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在婚嫁费用上的支出,不仅使得他们倾尽家财,甚至可能使他们债台高筑,以至于婚嫁之后“贫者称贷” “破终身之本业”。

2、无力筹措聘礼嫁妆导致晚婚、不婚现象上升

《汉书·王吉传》:“世俗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

《后汉书· 任延传》:“骆越之民……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 其贫无礼娉。” 任延任九真太守后,“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 ”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5)

古代婚书范本

家庭经济状况拮据、 再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阶层, 即便是很早便为子女婚事添置财物,但仍有一部分人依然无力嫁娶,只得把婚事一拖再拖,导致婚龄上升,降低人口的增长,影响了劳动力的增加。

3、因结婚耗费过大而破产者数量上升,社会不安定因素激增

《盐铁论·国疾》:“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也。 ”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6)

蒋兆和《流民图》

一些贫穷人家无力通过既定程序婚娶,主要靠花费较聘礼少得多的钱来买妻,这为人贩子的出现及增多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同时无法婚娶的男子多为无产少业的贫苦者,这些人是社会中最不稳定的边缘群体,极易走向犯罪道路,致使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

4、婚嫁奢侈导致不举女婴现象普遍存在

《颜氏家训•治家篇》记载:“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

陈蕃云: ‘盗不过五女之门。’ 女为之累亦已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何也?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7)

自西汉中期以来,婚俗中奢风盛行。娘家嫁女要丰盛的聘礼,婆家反过来娶妇也要丰厚的陪嫁。不给嫁奁,女儿在婆家被人看不起,受公婆丈夫的虐待,以至造成疾病死亡,或自寻短见。 有的家庭自知厚奁不可能,干脆不养活女婴,以免将来受罪。 有些家庭即使勉强婚娶,但因家资耗尽,新婚夫妇也是无力养育子女,故不举女婴之事仍旧会发生。


从两汉以后,各个朝代都不乏有婚嫁论财的恶俗, 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婚姻论门第是择配的最基本的原则,资财在婚配中的作用不如门第重要。但是在当时,只要是经济拮据,聘礼无法筹措,不管是名士或士族子弟,一样无法婚配。 有些庶族欲攀附公卿、著姓与之联姻,只有用大量的钱财作为婚媾交易的手段。由此造成了高门看重卑姓钱财,卑姓以钱财寻求和高门平衡的联姻形式。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8)

竹林七贤引领魏晋风度

唐代中后期,随着门第等级观念的衰落,逐渐形成了以资财的多寡决定婚姻成败的现象。以致于高宗于显庆四年专门下诏规定了官员聘礼数量:“自今以后,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 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妆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以此来限制婚嫁的费用。

诗人白居易在《议婚诗》中说:“颜色非相远,富贵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秀罗襦。见人不敛手,姣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言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余。荆钗不值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且又踌躇。”这些诗句是贫女难以出嫁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19)

【问刘十九】· 白居易

到了宋代,由于“婚姻不问阀阅”的风气,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的渐渐提高,人们不再把商人视为贱民,使得婚姻论财现象蔚然成风。

北宋时担任福州地方官的蔡襄曾说:“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也指出:“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正因为婚姻论财是普遍现象,所以宋代议婚时,在交换的帖子上,男家详细标明聘礼数目,女家要列上随嫁资妆田产,供双方参考,以决定婚否。这种“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的风气,直接加深了嫁娶困难的社会问题。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20)

宋代市井饮食文化

蒙古入主中原,奢侈之风不减两宋。“聘财过于卿相,男女不能婚姻”是普遍情况。争比聘财, 重索妆奁,相互攀比,煽起了一股畸形的婚姻消费风潮。 奢靡之风将整个社会的婚嫁行为推到“计较聘财多寡,责望资装厚薄”的轨道上。

《论农桑水利》“今日男婚女嫁,吉凶庆吊,不称各家之有无,不问门第之贵贱,例以奢侈华丽相尚,饮食衣服拟于王侯。贱卖有用之穀帛,贵买无用之浮淫;破家坏产负债终身,不复故业,不偿称贷。”

为此, 元政府于至元八年(1271)、 大德八年(1304)先后两次颁布了嫁娶聘财体例,以此来抑制重聘风习的盛行。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21)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和市场经济的侵袭,在利与义、俭与奢之间,愈来愈多的人倾向于利与奢,反映在婚姻行为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婚嫁论财风气的蔓延。在明清两代的各种文献中, 对此现象多有记载。仅就地方志中摘取几例:江苏常熟、昭文一带,“缔姻先问其产,遣嫁或罄其家”;福建有“千金之家,三遭婚娶而空;百金之家,十遭宴宾而亡”的说法

聘礼包含什么 从象征意义到经济意义(22)

清朝富商在吃饭,旁边歌妓舞妓陪伴,有人倒酒有人夹菜.


作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礼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聘礼的发展历程来看,先秦时期聘礼更加注重象征意义,如“家庭和谐”、“多子多孙” 等。到了秦汉时期, 聘礼和嫁妆的种类及数量都有很大的演变,更加注重经济价值。 除了具有吉祥意义的礼物外,更增加了许多以金、银为主的价值昂贵的礼物。这直接导致了汉代在大部分地区、大多数阶层中都不同程度的都存在着重聘金与嫁妆的风气,并对汉代社会及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婚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度消费现象,就禁止一些必要的婚嫁开支。毕竟聘礼中的大多数礼都包含有美好祝福、诚信互爱等深厚的文化内涵,十分合乎中国人的情感认知及传统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