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古时有个庐州,庐阳。合肥为什么不改回“庐州”?淝施交庐州,坐望江南首。
庐州,自秦置县,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所以合肥和庐州是同时存在的,合肥县属于庐州府管辖。解放之前、之后一直叫合肥。
周武王时代搞分封,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来分封,就在现在合肥这个地方封了一个国叫“庐国”,而庐国又属于子爵,所以称为“庐子国”,都城叫庐邑,就是现在的合肥老城附近。
周武王是什么时候的人?公元前1000年啊。由此可见,“庐”这个字和合肥这个地方,历史有多久远。 庐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隋朝,这里本来叫合州,隋朝时改名为庐州,因为这块地方的古名就是庐。从隋开始,唐、宋、元、明、清,这块地方一直叫庐州。
庐州是包拯的家乡,许嵩有首歌叫《庐州月》,歌名和歌都很好听。庐州这两个字,光是听上去就觉得很有意境,所以很多人都表示,庐州这么好听的名字,又古老,又儒雅, 古庐州府曾管辖(合肥县、巢县、舒城、庐江、无为州)乃真正沿江城市。因四川有个泸州,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合肥更不可能改回庐州了。 江淮分双流,淮右扼襟喉。庐州怎么优雅的名字,怎么就合肥了呢?“合肥”,乍听之下,很是年轻。其实不然,早在北魏时期,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大多数人知晓庐州是通过许嵩的《庐州月》和《少年包青天》中的古称庐州府,合肥是指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就在如今的市中心逍遥津 这里自秦置县 早在北魏时期,在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载:“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合肥”名字的来源说法之一。而在唐代时分,唐人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在《尔雅》中记载“归异出同曰肥”。
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淝,后更为合肥。 故而我们了解到,“合肥”这个萌萌哒的名字也有着不小的岁数啊!从庐州与合肥所包含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庐州与合肥的关系,是府县的关系,即明清时期一直以来的所谓庐州府合肥县,那时候是没有地级市与市辖区的,如果有,那当时的名称就应该是庐州市合肥区。 所以更没有合肥改为庐州之必要了
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 庐阳有太阳,包河有河,蜀山有山,瑶海有海,巢湖有大湖,庐江有江。把合肥所辖区县名称连在一起气势大,胸怀天下,曰:江山河湖海洋(阳),东西长丰。故称之为霸都!居皖中腹地,东望南京,南滨巢湖,北襟蚌埠,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
合肥为什么不改名庐州,这个问题是争议最大的,合肥名字源于淝河,有“同源不同归”之说而称合肥,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地名,只不过不符合现代审美罢了。至于合肥名字的历史早在史记就有记载,庐州隋朝才有此名,你说谁更有历史底蕴
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以县名“合肥”为城市名,想一下是庐州对周边向心力大,还是合肥向心力大,也许这也就是合肥城市取名、和一直被喷不改名字的缘故吧
合肥这座散发着古老韵味的“庐州之城” 也在时间的更迭中历久弥新。 曾经的南淝河码头,日日忙碌; 曾经的长江路,是合肥最长、条件最好的主干道; 曾经的五里墩立交桥被称五里飞虹。 如今的合肥, 一条条川流不息的高架桥架起了南来北往的旅人; 一盏盏璀璨的霓虹灯照亮了深夜回家的路人; 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也在城市发展的映衬下有着独特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