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直接指出面前交谈者的问题是智慧不够时,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第一时间点头接受,而是茫然地看着我,一副不肯接受的样子,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尤其是自诩自己聪明的人。

可见,脑子比较聪明灵活的人,大都会觉得自己是有智慧的,又知道没智慧是不好的,所以非常不愿接受自己也是没智慧的。

问题的症结是:你既然有智慧,为什么还那么多烦恼呢?既然你还有很多烦恼和想不通的事,那就说明智慧不够。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难以接受呢?

可见,人们大都喜欢被赞叹、被肯定。但是,你明明智慧不够,还要别人说你有智慧,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自欺也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乃至自作聪明,都是修行进步的巨大障碍。问题是,许多人喜欢自欺,这很麻烦。只要让自己暂时高兴就行,其他一概不管,将来怎样他不想那么多。这是典型的重果不重因,是没智慧的表现。

知道自己智慧不够的自知之明,说起来也有些奇怪,奇怪在哪里呢?明就是智慧。智慧不够是不明,能知道自己智慧不够又是明,这不明和明怎么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呢?诶,很奇怪的是,这不明和明就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身。这样的人,就是相对更有智慧的。

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奇怪只是表面听起来奇怪。当知道为什么,就不觉得奇怪了,会觉得:这很正常啊。

就像不自量力和知道自己力量界限的对比一样。一般人都知道自己能举起多重的东西,这很简单,很明显,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不是吗?但是当涉及到智慧的自知时,就有些难度了。简单说:更有智慧的人,更能知道自己智慧的不足,以及怎么不足,并且会自己说自己智慧不足。智慧不足的人,往往比较难以知道自己智慧不足,怎么不足,而且很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智慧不足,更不要说自爆家丑了。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绕,但事实就是如此。更有智慧的人,是更有穿透力或洞察力的,是更具立体和整体观察力和总结力的,当他阅读了比自己更有智慧的圣贤的经典,或与更有智慧的前辈交谈时,他就能意识到圣贤们和前辈们是比自己更有智慧的,而不会认为他们只是知道的知识比我多。他更能区分聪明和智慧的差别,以及有知识和有智慧的差别。当他经过修行提高了智慧时,他也是知道的,他甚至也知道是怎么提高的。

聪明则是比较平面和零散的,穿透力和洞察力不太强。所以,以聪明来看待自己与圣贤,就不太容易透过自己的境界,穿越到更多圣贤境界的边界疆域里。他与圣贤或前辈的交接是比较平面的,而不是穿插渗透的。就好比是左右手的对接,聪明人是手指对手指,而更有智慧的人是十指交叉。平面的对接,自然很难知道比自己有智慧的人是怎么有智慧的,也就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所以当别人说他智慧不够时,他就很茫然,不愿接受。

而更有智慧的人,则相反,他是更有自知之明的,只有知彼,才能知己,因为知是比较、相对而知的。他既然能相似地感受到更有智慧的圣贤前辈的境界边界,他就能大概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不会盲目自信,或茫然无知地自卑。

当然有没有智慧,也是相对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智慧疆界,才能不断提高智慧,乃至突破自我,由世间智慧转变为出世间的般若。共勉!

为什么修行这么多障碍(消除修行进步的障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