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1)

毛泽东故居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韶山冲呱呱坠地。在生下毛泽东之前,文七妹连续两个孩子都夭折。文七妹和丈夫毛贻昌商议,决定带着毛泽东回娘家抚养,以免这个孩子再遭厄运,毛贻昌同意了。

为了让儿子健康长大,文七妹还在一座寺庙里叩拜了一块石头认作“干娘”,于是毛泽东就有了“石三伢子”这个称呼。从2岁到8岁这6年时间里,毛泽东是在外婆家度过了童年时光,他很快乐。

在外婆家,有一个最关心他,年长他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外婆平时家务繁忙,母亲又在韶山,于是文运昌成为了毛泽东最主要的玩伴。某种程度上来说,文运昌就是毛泽东读书路上的引路人,从此读书成为他坚持一生的习惯。

文正莹是文七妹的二哥,因在文家家族中排行第八,故毛泽东称呼他八舅。文正莹颇有学识,他在家中开了一个小私塾,日常教授族中孩子读书写字。更难能可能贵的是,文正莹还有一间藏书室,里面收藏了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以及各种经典书籍。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毛泽东耳濡目染,最终走上了改变无数底层民众的道路。1910年,读了6年私塾的毛泽东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去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还是坚持离开韶山去50里外的湘乡东山学堂继续读书。

毛泽东选择了后者,可父亲毛贻昌不乐意了,他认为读书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韶山冲原本就封闭,毛贻昌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当初毛泽东的私塾老师告知他这个儿子目标远大时,毛贻昌不以为然,“咱们都是种田的,对功名利禄不是很稀罕,我看子女只要记得几笔账,写得书信就可以了。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2)

毛泽东父母房间

毛泽东准备“反抗”,他找来文运昌、文正莹等人作为自己的帮手,帮他一起劝说父亲改变主意,让他继续读书。文运昌善于表达,他把读书的好处跟姑父说的头头是道,加上文正莹又在一旁劝说,毛贻昌开始犹豫了。

这时,一旁的毛泽东小声说:“爸爸,你不记得几年前的椿柴山公案了?”提起椿柴山公案,毛贻昌越想越生气,这起案件明明自己有理,奈何对方引经据典在审判现场把自己辩的哑口无言,结果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为了被告,而且眼睁睁地看着椿柴山被判给了对方。

如今儿子再次提起这件事,加上亲戚的一旁劝说,毛贻昌最终勉强同意了。1910年秋,毛泽东挑着行李在文运昌的陪同下,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冲,去了湘乡东山学堂。当东山学堂是一所新式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知识外,还教授学生科学知识。

毛泽东来到东山学堂时,已经过了报名时间,而且名额已经招满。文运昌想了很多办法,加上毛泽东多年读书的习惯让他文采飞扬,最终毛泽东破格进入东山学堂。多年之后,文运昌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那是七月初的早晨,天气很热,我们吃了一钵大蒜煮团鱼,从韶山冲出发,往东南过东茅塘,出滴水洞,走石板坳,经城前铺,到达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时,太阳已近落山。50里路我们走了一整天,晚宿县城北正街豫昌旅社。”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毛泽东希望能读一些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书籍。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3)

毛贻昌

文运昌获悉后,总是想办法给他弄到。比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等,这些在当时颇为进步的书籍,都是文运昌找到送给毛泽东阅读的。即便一些偏门的书籍,文运昌也是尽力给毛泽东寻找。

文运昌的帮助,确实有深远影响,最终让毛泽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7月,当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依旧对文运昌的帮助非常感激,他这样说:

我进了东山学堂,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的进步,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

东山学堂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窗口,让他从一个充满抱负的少年开始向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由此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反观文运昌,他年轻时也有雄心壮志,当他看到毛泽东三兄弟为革命前赴后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不可能不受到感染。但是,当年支持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向更为广阔的地方时,文运昌为何走上了跟毛泽东截然不同的路?

不仅如此,文运昌在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写信要求毛泽东安排工作,结果都遭到了拒绝。年少时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毛泽东成为新中国国家主席后,他把一切都遗忘了吗?真的变得不近人情了吗?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4)

毛泽东和文运昌、文涧泉合影

其实,文运昌曾经也向往参加革命,可一次意外让他从此打消了闹革命的念头,只想安安稳稳度过自己的一生。1925年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冲开展农民运动,他在卧室的阁楼上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毛泽东这次回来恰逢春节期间,韶山冲原本田地就少,又是农闲时节。所以,毛泽东一回来很多人都来看望他,当时他在韶山冲已经是一个颇为了不起的人物。文运昌很快得知毛泽东回来了,他第一时间来到毛泽东家中。

阔别多年再见,还见到了表兄,毛泽东很高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文运昌亲眼看到毛泽东如何一步步将韶山党支部建立起来的。作为毛泽东在农村中创建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他付出了很多心血。

此时的毛泽东对农民理解很深刻,他深知农民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年7月,韶山冲遇到几十年难遇的大旱,庄稼绝收,未曾想恶霸地主成胥生却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毛泽东决定发动农民逼迫成胥生开仓平粜,成胥生不仅拒绝,而把粮食秘密运出去牟取暴利。

毛泽东、毛福轩等人率领数百名农民前去阻止,成胥生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吓得被迫开仓平粜。这件事在韶山冲非常有名,后来被称为“平粜阻禁”斗争。看到毛泽东搞农事运动有声有色,文运昌有了参加了想法。

毛泽东在家乡的一系列举动,自然会引起地主劣绅的痛恨,成胥生直接密报军阀赵恒惕。8月的一天,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急速逮捕毛泽东。毛泽东这次很凶险,好在提前获知这一消息,离开了家乡。据毛泽民妻子王淑兰回忆:

那天下午,泽东同志在谭家冲开会……送来信后,家里就派人去谭家冲喊了他。他接到信,又用开水泡点饭吃,轿子是我给他请的。泽东同志先给他们讲好,抬的谁?抬的郎中。送轿子的人,只一天一夜就回来了。团防局隔了几天才来捉泽东同志,因泽东同志没在家,只开了些钱就了事。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5)

毛泽东在延安

但是,文运昌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被抓去关押拷问,吃了不少苦头。后来经过多方营救,文运昌被释放。文运昌这次是大难不死,可他深知闹革命随时都会掉脑袋,他从此跟毛泽东在人生追求上“分道扬镳”。

1927年1月,毛泽东开始对湘潭、湘乡、衡山等地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这是毛泽东建国前最后一次回到故乡,1月10日在考察完韶山农民运动后,来到了唐家圫外婆家。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座谈会,当时外婆家的成年人几乎都参加了,包括文运昌。

会上,毛泽东详细了解唐家圫农民运动情况,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农民运动,文运昌在一旁听得很认真,但是他没有发言。当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文运昌得知这一情况后,给他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收到表兄来信很是高兴,可对于文运昌提出来陕西求一份工作,直接拒绝了。毛泽东在信中这样回复:

“……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至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在湘开办军校,计划甚善,亦暂难实行,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

我们不知道文运昌当时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作何感想,但从后来情况来看,他不太高兴,认为毛泽东有点“不近人情”。起初,文运昌认为毛泽东在陕北可能真的比较困难,对于这次拒绝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当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他认为此时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不过分。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6)

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

开国大典举行不久,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收到了一封来自文运昌的家书,内容是请政府给亲友安排工作,还附带一份15人的名单,上面详细列了这些人的情况。文运昌这样写道:“以上14名(实为15名),均是高小生,体格强壮,可为技工学徒,内商山一名可入育才学校,葭知、爱兰二女子,最优秀,可深造。钧请田秘书家英设法培植一下,并候指示祗遵。

田家英深知毛泽东对待亲人求工作的态度,因为毛泽东不止一次对身边工作人员提出接到他亲人来信的处理原则,“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毛泽东这是“约法三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1949年长沙解放后,杨开慧兄长杨开智写信请求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毛泽东直接拒绝,他在回信中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按理,杨开慧是烈士,作为烈士家属的杨开智当年又为救出毛岸英三兄弟多方奔走,安排一份工作并不过分。可毛泽东还是拒绝了,同时他还给湖南长沙方面主要领导干部发电报,要求当地政府劝说杨开智不要来北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即杨老太太)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如今外婆的表兄一下子要求毛泽东安排15名亲人的工作,田家英立即将此信交到主席手中。据田家英回忆,毛泽东看到文运昌的信件后眉头紧皱,很快就在信件上批示,“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要说话的。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7)

周恩来

后来,周恩来也看到了这份名单,毛泽东对他说:“我不管其他人是不是有为亲人安排找位置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在我毛泽东这里我说不会答应的。”文运昌很快收到毛泽东的回信,这一次他真的生气了,可他还是不死心。

1950年4月,毛泽东派毛岸英回长沙给外祖母杨老太太祝寿,同时回韶山探亲。毛岸英出发前,毛泽东一再要求以普通人身份回去,千万别搞特殊化。当时从湘潭回韶山冲还是小路,需要骑马,毛泽东就要求他在距离韶山冲10里时就要下马步行,如果亲人要求办事,必须拒绝。

果不其然,毛岸英来到唐家圫代表父亲向各位亲戚问好。吃过饭,毛岸英准备告别回长沙。早在文运昌得知毛岸英将来家中时,他就有想法,这一次他请弟弟文南松出面,再次提出给他安排工作。

毛岸英准备离开唐家圫,送行中,文运昌给文南松一个眼神。文南松心领神会,他拉着毛岸英说:“岸英,前段时间我们给你父亲写信,目的是希望他能给运昌伯伯等人介绍一个合适的工作。你父亲很快回信了,但是他在信中说不移推进,这次你回去能不能再给你父亲说说?

毛岸英直接回答说:“这件事恐怕只能求各位伯伯谅解了,我可能办不到。”文南松不甘心,他把一封早已写好的信交给毛岸英,让他务必交到毛泽东手中。毛岸英回京后,详细介绍了回故乡探亲经过,最终他还是把文南松的给到父亲手中。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8)

毛泽东和毛岸英

毛泽东很快又回信了,还是那样,不同意安排工作,他是这样写的:

南松表兄:正月来信收到了,感谢你的好意。运昌兄给我多次信,我回了一信,寄南县白蚌口,不知他收到没有?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十哥、十七哥还在否?十一哥健在甚慰,他有信来,我已回了一信,不知他收到否?你说乡里缺粮,政府不发,不知现在怎么样?还是缺粮吗?政府一点办法也没想吗?来信时请详为告我。此复,即问近安。

1951年4月,毛泽东邀请文家兄弟前往北京做客,文运昌也在邀请的名单中。文运昌等人很快就到了北京,阔别多年再次见到表兄,毛泽东很是高兴,对身边子女们说:“这一位就是当年为我在东山学堂读书做担保人的运昌大表兄,我真的好想念他啊!

几个儿时的玩伴阔别多年再次见面,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那天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毛泽东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多。晚清,毛泽东特意招待文家兄弟们,喝了葡萄酒。毛泽东本来不喜欢喝酒,这一次却破例跟每一个人都喝了酒。

大家边吃边聊,晚餐一直吃到深夜。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外婆家唐家托有什么变化,道路有没有改善,庄稼收成如何,甚至还问当年跟着表兄们在后山栽种的油茶树长得怎么样了。文运昌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期间也谈到工作问题,毛泽东没有正面回答。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9)

毛泽东和文家亲属合影

相比第一次去北京,文运昌和毛泽东直接还是相对比较愉快的。1953年初,湖南方面结合文运昌的自身情况,安排他担任湖南省文史馆员一职。这个职务其实还好,文运昌不太满意,又希望去北京当面找毛泽东安排工作。

这一次,文运昌下了一个决心,如果实现不了,就不回湖南。文运昌万万没想到,这一次他碰到了一个大钉子。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后,文运昌目标没有实现,这时毛泽连、邹普勋等几位乡亲准备回家,毛泽东就让表兄跟他们同行。

文运昌不乐意了,说:“我还没有打算要回去,北京我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呢。”毛泽东一听,很生气地说:“你走不走由你,我不管你了。”见到毛泽东说话语气很重,文运昌只得打道回府。

以往家乡人来京,毛泽东总是以礼相待,对文运昌下了这样的“逐客令”,真是很罕见。毛泽东也颇为无奈,对于当时的情况,他一句话可能解决亲人很多困难,但他不能这么多,也不会这么做。

1950年9月,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准备干一件事,在他家乡为他修建一处房屋,外加一条从湘潭通往韶山冲的公路。毛泽东得知这一项消息后,立即致电时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10)

毛泽东、毛泽东和父亲、伯父合影

还有一件事,多次来北京的表兄文涧泉坐过汽车、火车,他提出能体验一下坐飞机的感受。毛泽东自然不同意,劝说飞机票很贵,文涧泉很不高兴地说:“你堂堂一个国家主席,难道一张飞机票买不起?

毛泽东毫不客气地回答:“不是我买不起飞机票。你看,国家现在百废待兴,太多地方需要花钱。我作为主席,理应带头节约。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阔别32年回到了韶山。离开家乡多年,毛泽东彻夜外面,往事一幕幕涌现在眼前。当天深夜,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建国后第一次回家,毛主席是悄悄进行的,直到第二天给父母扫墓后,韶山乡亲们才知道当年那个“石三伢子”回来了,一时间韶山冲成为了欢乐的海洋,周边无数人涌入韶山冲。那天天气特别炎热,毛泽东在故居前跟乡亲们热情握手,最后手被握得红肿了。

毛泽东回韶山时,外婆家不少人都来了,文运昌没有出现,他还在跟毛泽东怄气。1961年12月,文运昌带着对毛泽东的不满离世。自从1959年回韶山后,亲人们再也没有写信求毛泽东办事、说情……

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毛泽东大表兄文运昌)(11)

毛泽东回到韶山

“人们会说话的”,多么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在公权和私利,亲人利益和人民利益这两大问题上时刻保持着无比清醒的头脑。在建国初期回复亲人的众多的来信中,“不要来京”是毛泽东在复信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

毛泽东对人民的敬畏,“为人民服务”成为他最高的追求,一生都在谨慎看待人民赋予共产党的权力。

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亲人们之间的故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他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