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举国关注的大事,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牵系无数家长的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好。而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成绩也出来了,各地的”状元“花落谁家也都清清楚楚了,但是这些”状元“跟古代的状元有什么差距呢?

科举制中有多少个状元(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状元)(1)

我们都知道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考试中的榜首,现在成为高考第一名的称呼。不管是县第一还是市第一,都叫状元,跟古代比起来,可以说是用烂了,虽然几经禁止,却仍然难减热度。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废除,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在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完善后,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形成定制,一层又一层的等级和考试时间都已固定,大家照着来就行,我们就来看此时的科举(排除武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但在正式科举之前,依旧有很多考试,比如地方上的童生试,这是获取参加科举资格的考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朝时由提学官主持,清朝时由各省学政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称童生,当然,可不都是儿童,只要没考过,不论你多大,就算是七老八十了,那也是童生,比如范进。

科举制中有多少个状元(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状元)(2)

童生试之后,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可取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或者相公,然后才能进入府、州、县的学宫学习,接着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今天就是大学入学考试,即高考,只不过比起今天,当时的入学考试也太难了点,所以福利也多。

首先可以减税,其次功名在身,见了县令可以不跪,上公堂也可以不用挨打,因此也受人尊敬。而且等级高的廪生还能获得官府补贴,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这就是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

生员有一个机会,那就是成为生员中最优秀突出的那几位,然后被选拔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这种人被称为贡生,有一年或两年选一次的岁贡、三年选一次的优贡和六年或十二年选一次的拔贡。除此之外,还有凭借特权或者用钱买名额进入的恩贡和荫贡等。

科举制中有多少个状元(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状元)(3)

从理论上来说,贡生是可以当官的,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是岁贡,也得到一个儒学训导(县学负责人副手)的虚衔。但贡生被授予的职位不仅虚,而且低,要不是在科举路上绝望了,没人会选择这条路,况且即便选了这条路,也不一定能够当上官。

童试之后,就是乡试,这是省级的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及京城举行,由皇帝亲命的大臣监考,因为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闱就是考场的意思。秀才和贡生们可以参加此次考试,考中后成为举人,俗称孝廉、老爷,可以继续参考,就算没考中,也可以回乡开个私塾什么的,不至于像范进那样混得这么惨。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第二至第十名叫亚元,而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举人们合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举人的特权比秀才更进一步,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所以,一旦中举,好些土财主都会自动找上门来,给好处、攀交情,将土地、户籍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而且举人可以出仕为官了,虽然官小,多是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而且经常要等,但绝望后总会走这条路,41岁的海瑞就是这样被任命为教谕(县学负责人)。

科举制中有多少个状元(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状元)(4)

接着是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礼部举行,常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由翰林们监考,因为是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可应考,被录取后成为贡士(不是贡生),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不授官,只获得接下来的殿试参考资格。

最后是殿试,这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算是对贡士的一种面试,在会试不久后举行。

殿试试题由内阁读卷官或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也由皇帝直接拟题,主要有策问和诗赋,策问为主,看贡士们能不能对这些问题发表见解并且让皇帝满意,满意的显然排名在前。

殿试之后,会将贡士们择优升级录取成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又叫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数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数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三甲的第一名也曾称为“传胪”,后此名称成为二甲第一的专属。

科举制中有多少个状元(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状元)(5)

进士已经到顶了,只能出仕为官,话说回来考这么多次试,不就为了这个吗。不过进士授官也靠才能和运气,有才让皇帝满意的,多会被授予京官,这样就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同时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的意思,当然也有分发到六部和其它官署当附官的,同样是美差。其他则外放,一般都是成为知县或府、州附官。

综上所述,古代的状元都是领导,跟现在的“状元”没有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