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成都金牛区肖家村二巷88号院内,一间50多平米的住房被各类废品塞满。空间有限,这些废品还时常“跑”向楼道,有时堵在安全通道口,引来邻里不满。

屋主是位独居的七旬老人,一家企业的退休会计,每月有退休金。“拾荒已成为她的精神寄托,不捡,感觉生活就失去了意义。”社区工作人员说。

同在一个院内。退休老人刘美(化名)常常为几个饮料瓶和纸板忙活大半天。这是她消磨时光的方式。

如今,城市小区里的“拾荒老人”越来越多,勤俭节约、打发时间、经济所需……背后原因各有不同。

专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老年空间”仍有很大缺口,“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推进还有路程要走。

北京拾荒老人说出退休金(每月几千退休金)(1)

老人拾荒有退休金,却把50平住房塞满“垃圾”

记者在成都金牛区肖家村二巷88号院内见到76岁的刘美时,她戴着黑色鸭舌帽,挎着牛皮小包,细雨下,白色的皮鞋干干净净。

她在一个垃圾桶摆放点前停下了脚步,弯腰捡起了一个易拉罐,用木棍清理掉罐内的脏东西,放进随身的口袋。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收获了好几个饮料瓶。

这样的“溜达”,每天要进行多趟。

刘美的生活条件还算优渥,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金,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工作稳定,孙女也已上大学,只是老伴儿在几年前过世了。

一个人的生活有些无聊。以前小区还能打一打毽球,但现在没有了,也没有其他的休闲场所。她不喜欢唱歌跳舞、打麻将,闲着的时候,多数靠电视机和手机打发时间。

北京拾荒老人说出退休金(每月几千退休金)(2)

看着小区有其他老人捡废品,她也跟着捡起来。“老年人瞌睡少,醒得早,白天又不敢睡多怕晚上睡不着,出去走一走,弯弯腰,活动一下也好。”

饮料瓶、纸板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并不多。“如果每天能卖5元,一个月也才150元。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刘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纸板现在卖5角一斤,10斤才能卖到5元;易拉罐1角一个,要捡50个;塑料饮料瓶就更不值钱了,8角一公斤,也得要上百个。

况且小区里还充满了“竞争”——捡拾者不止她一人。“老年人生活无聊,如果小区或者社区能组织更多更丰富的老年活动,设置一些活动场地,谁还去捡垃圾呢?”刘美说。

75岁的陈金群年轻时是一名清洁工,没有孩子,丈夫已经去世。虽然有1800元的退休金,但她喜欢“有一份工作”的感觉。

她习惯在夜晚出门,在肖家河步行街附近散步。11月6日这天上午,她在一家收购站用拾得的物品卖了5元钱。

这笔钱赚得并不容易——200多个饮料瓶,要倒掉水、擦干净、装成袋;50多个纸箱,要破开、踩瘪、绑成捆。这个过程伴随着潮湿和腐臭的气味,双手也变得灰黑黏腻。

同在金牛区肖家村二巷88号院里,还有一位老人,70来岁,是一家企业的退休会计,每月退休金有好几千块,一间50多平米的住房被各类废品塞得满满当当。记者到访时,几乎很难找到下脚地。

北京拾荒老人说出退休金(每月几千退休金)(3)

北京拾荒老人说出退休金(每月几千退休金)(4)

邻里常常表达着不满。“老太太长期捡垃圾把公共场所占用,安全通道都堵死了,紧急情况下根本无法逃离。”

社区和物业接到不少投诉,但上门劝导常吃闭门羹。“她对劝导工作十分抵触。”荷花池社区工作人员说,“拾荒已成为她的精神寄托,不捡,感觉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劝导的效果不理想,通知孩子也没用。楼梯间的废品还是越来越多。最后在派出所、社区、物业等联合协调介入下,才清理出了安全通道。“这实在是迫不得已,平时主要还是以劝导为主,极个别情况下才会采取强硬措施。”

管理犯愁 拾荒引发邻里矛盾,社区物业“以劝说为主”

“每次放点垃圾在门口,还没来得及下楼扔,就有人把装垃圾的纸箱捡走,垃圾倒一地。”

“我家隔壁的老太太把捡来的垃圾堆放在楼梯通道上,没有人可以管吗?”

“楼下阿姨捡垃圾堆在门口,夏天虫子多,麻烦去说一下。”……

小付是成都高新区一小区的楼栋管家,她所负责的几个楼栋群里,时常会有业主发出这样的信息。

当面劝说,联系家人,有人听劝,也有人不愿配合。“无论物业、社区、还是家人劝导仍要继续捡,确实很难管理。”

同样有困扰的,还有家住成华区御龙山小区的居民王先生。他介绍,小区之前有不少老人为了捡纸板直接聚集在快递收发点,“从早到晚在快递收发点守着,手里攥一把小刀。有很多次我刚取完快递,他们就用刀指着我,问‘割不割’?”

王先生觉得,这种行为显得很没礼貌。不少业主向物业公司表达了反感意见。

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说,在收集了业主意见后,物业对不文明捡垃圾的行为上门进行了劝导,并在小区里拉横幅进行宣传,目前情况有所改善。

北京拾荒老人说出退休金(每月几千退休金)(5)

金牛区肖家村二巷88号的物业工作人员则表示,小区里的住户老年人比较多,有一些老年人闲着没事,就会捡垃圾。发现这种行为,物业方面也只能进行劝导和沟通。

荷花池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日常小区里拾荒的老人不止一两个,一般捡完都会卖掉,少部分人会堆放在楼道里,但只要劝说疏导,大多会很快处理。

在社区工作人员看来,不少捡拾垃圾的老人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精神健康。身边人以及社会需要让老人得到关怀,心灵不再空虚,“精神健康了,愿意参加社区活动,或许就不去捡垃圾了。”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社区除了节假日慰问,也组织了很多老年人活动,还有专门的助老社会组织加入,只要老人愿意都可以参加活动。不过,这需要他们自愿,不能强求。

专家意见 老年人退休后“脱离社会”,需要更多理解和关怀

在四川省老年学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看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前两个方面体现了物质需求,后面则体现了精神需求。这提示我们,在养老服务中除了关心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也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如何看待城市小区老人拾荒现象越来越来普遍?张雪永表示,一方面是老年人退休之后脱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缺失,需要“融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城市化发展下,部分农村老人融入城市的“不适应”问题。

张雪永说,在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老年人退休之后脱离社会导致的孤独,其实就是社会资本的流失。老年人拾荒,背后也反映出由于社会发展迅速,老年人慢慢脱离社会,与社会步伐不一致从而出现了不适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张雪永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大家关注和重视,给予理解和关怀。其次,在此基础上,应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年观,积极融入社会。比如,从社区角度,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老年活动。最后,还需要更多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通过互助、融入集体活动,来恢复补充老年人流失的社会资本。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胡光伟认为,城市小区里老人拾荒现象具有一定社会的原因,除城市化“融入”因素外,目前这一批老人以“40”“50”“60”后为主,这个时期的老年人是在社会相对贫困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胡光伟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老龄化社会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拾荒是部分人群的一种生活习惯,或难以改变。建议小区管理者可以组织制定一些文明公约;年轻人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社区也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来丰富老人生活,让他们多一个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