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刀”一词在信阳话中有“糊涂”和“唠叨”之义。这个方言今天使用范围之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中就收有“勺道”词,董遵章的《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例释》亦收“韶、韶子、韶刀”并释为“唠唠叨叨”。纵观来看,全国各地都有这个方言,且读音大致相似,如四川话的“勺叨”、南京话的“韶”、山东话的“韶儿吧唧”等,都能见到它的踪迹。

民国茶馆话国民(老茶馆闲聊信阳话的)(1)

那么这个方言究竟从何而来?我想可从本人最近所读的会评会校本《金瓶梅》中找到一丝线索。在该书第三十二回中就有“韶刀”的描述:玳安道:“爹教我来,请桂姨上去递一巡酒。”桂姐道:“娘,你看爹韶刀,头里我说不出去,又来叫我!”。另外,该书第五一回:“李桂姐与西门庆磕着头,哭起来说道:“俺这妈越发老的韶刀了……重新又回去,对我说,‘姐姐,你不出去待他盅茶儿,却不难为嚣了人了。”

这上面的两段话中,韶刀一词显然是指啰嗦之意,这与今天信阳话中的用法基本一致。除了《金瓶梅》,韶刀一词还经常出现在其他一些明清小说当中。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

因为上述引用的小说大都是用北方方言书写,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韶刀一词最早来自于北方地区。周汝昌《红楼梦词典》也有这样的解释:“韶刀”,北京一带方言。指言语絮絮不休,说话不着边际。

韶刀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写法略有差别,有些方面还可能因为地域不同,读音有所不同。如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中说:“其不聪敏者,曰鹘突,曰糊涂,曰懵懂,曰勺铎。”并自注云:“音韶道,似当为少度,以无思量也。以中原音少为韶,度为道字改为此。”

除了韶刀一词,信阳方言中形容啰嗦的方言还有喥碆(duó bō),收录这一词汇的是编纂于民国时期《重修信阳县志》。该书的编纂者认为这个词汇来源最早可追述到汉代杨雄所编的《方言》一书中“燕代谓喜言人恶为碆”。他还进一步强调该词“均多言之意,谓累赘也,有厌烦之意。俗语音如妥薄。”作者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判断给出的证据是“查韵书惟此二字,义音均相近。”

民国茶馆话国民(老茶馆闲聊信阳话的)(2)

民国茶馆话国民(老茶馆闲聊信阳话的)(3)

可以预见的是,从汉代到民国时期,这个词语的读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时至今日,这个词语依然存在于信阳地区的方言当中,只不过读音略有不同,读作妥沫,对应为现代普通话中的总是,含有厌烦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