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仲秋,细雨蒙蒙,我与同仁一行驱车从江城武汉出发,五个小时到达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安徽九华山。为了这次旅行,我对九华山也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的。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主景区方圆120 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九华山春来迟,秋偏早,夏短冬长,有着典型的高山气候特点。

关于去九华山的文案(讲述九华山故事征文)(1)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群山众壑,以峰为主,怪石古洞,错落其间,溪流飞瀑,交织其中,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现存寺庙99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关于去九华山的文案(讲述九华山故事征文)(2)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地藏殿、塔,赐额“护国月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月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经两次重修。

宝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高20米,殿门朝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从南面入殿须攀登81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两块匾额,上额书“月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由北门入殿需攀登99级石阶。塔东侧有明刻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镌刻“磐石常安”横幅;北面雕着“神光异彩”四字。

关于去九华山的文案(讲述九华山故事征文)(3)

九华山的建筑多为徽派和皖南民居建筑。一些规模小的寺院与普通的民居没有太大差别,好像只有外墙颜色区分,除百岁宫外,寺庙外墙多为明黄色。在这里的寺院中有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一种窗户叫槛窗,还有一种窗户叫裙板或腰板。再一个特征就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四水归明堂,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虽然是寺庙,也把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徽派建筑特色融汇在一起。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关于去九华山的文案(讲述九华山故事征文)(4)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赞曰:“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由于天公不作美,全程伴雨而游,虽有遗憾,但领略雨中九华别样景色,也算是意外收获吧。遂赋诗一首《秋游九华山》为此行纪念:“灵山九华半浮空,烟雨弥漫哺生众。禅林地藏话古事,心随愿行山色中。”

(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