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称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从“和”音,其义均为“和人”。历史名称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罗缅(自称和泥)、糯比(自称哈尼)等,其禾、窝、斡、俄、阿、哈亦从“和”音,含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
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族统一的名称。
提到纪晓岚,脑海里自觉地浮现出纪大烟袋这四个字,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先生可谓是烟不离口。说道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哈尼人的“烟杆”、“烟袋”吧!
说起哈尼人的“独筒烟锅”,制作起来简单易行。一般先取一根长约六七十厘米、口径为8~10厘米的粗竹,把中间的竹节打通,只留底节,然后,在竹筒下端四分之一部位凿一孔,插入一根细竹做烟嘴,一副“独筒烟锅”就制作完成。当然,一些讲究的哈尼族人会在烟嘴小孔周围包上一圈铜片,顶端嵌上羊角状小角片,角片中间可以放置引火的东西。
而烟嘴用料,有用翡翠的、玛瑙的、琥珀的等。烟嘴与烟筒连接处,大都镶金嵌银,下端挂有丝穗作装饰。然而,不管用什么材料,细竹管插入筒身的位置是烟筒好抽与否的关键所在:插入位置过高,会因入水较浅而翻不起水;插入过低,则因入水过深而翻不动水。在细竹管嵌入处的接缝处,哈尼族人或上牛皮胶,或上沥青,讲究的还有上环氧树脂,不漏一丝烟气,不渗一滴水。
哈尼族人一向热情好客。到哈尼山寨作客,不管是哪儿来的客人,也不管到了山寨哪一家,一踏进哈尼族人家的门槛,主人便会主动起身让座,换水烟筒的水,点上自制的火绳,拿着装有烤烟丝的烟盒,请客人吸烟。
接过哈尼主人递过的“独筒烟锅”和“刀烟”后,宾主就围坐在火塘边,烟筒斜置,一手持火捻,把持着烟筒;另一手揉搓一小撮烟丝放在烟嘴上,均匀地盖住小孔,把火捻举到嘴前,嘬口一吹,发出“噗”的一声。
火捻即应声点燃,燃起了小小的火苗。持火苗点燃烟丝,同时吸气,空气穿过烟丝助燃,只听筒中“呼噜呼噜”水响不止。约二三十秒,烟丝燃尽成灰白色,竹筒里青烟弥漫,然后抬头自肺中呼出烟气。稍歇片刻,再闷头空吸一两口,把筒中残留的青烟吸尽吐出。这一口烟吸后,主人便从火塘边取出茶罐,给客人倒上一杯浓茶,攀谈就在主客之间水烟筒里的“呼噜”声中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