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验收流程中验的要点(上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供应链响应性6大要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供应链响应性6大要素(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验收流程中验的要点)

供应链响应性6大要素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验收流程中验的要点(上篇)

在上周的文章中,晓闲谈论了验收流程中“验”的三个层次,但晓闲并没有展开谈论自己眼中的“验”是怎么做的。

在今天的文章中,晓闲计划来谈一谈这个流程的一些要点,由于考虑到这个流程建立存在3个能力层次的明显差异,因此,晓闲会从能力层次的角度去展开谈论其中的要点。

一、第一层次:检测准确

概括而言,第一层次要求的核心能力是检测准确。

1.检测标准升级

在检测准确这个维度上,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核心方法来实现这种目标。检测标准升级是应对检测准确目标的总体思路。

检测标准升级并不是单一一种方法,下面晓闲将逐个介绍各个方法。

A.检测标准量化

检测标准量化是晓闲认为响应型供应链模式最简单、最有效的一个要求。

响应型供应链的核心需求是原料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交付,即原料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满足使用状态。

现实中,几乎100%的原材料都需要先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环节。

因此,如果原料的检测周期很长,虽然原料能够很快到货,但是,要满足使用条件还是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比如原料交付周期为3天,而检测周期需要6个月,这样的背景状态与原料交付周期3个月,检测周期3个月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所以,概括而言,检测周期的快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当然,在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的检测周期都是非常短的,因此,检测周期的快慢是容易被忽视的。

那么,检测周期长短与检测标准量化之间有何关系?

晓闲认为:检测周期长短的成因非常多,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检测标准量化。

要想解释清楚二者的关系,这里晓闲需要先说明一下这里的检测标准量化的含义。

检测标准量化是指:将一切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原料的各项要素特征进行量化以形成非常全面的指标标准。

简单地说:检测标准量化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涵盖所有关键品质指标,其二、要对所有指标进行量化。

如果企业不能实现检测标准量化,其潜在的后果就是一个完整的检测周期会非常长。

比如:如果在建立关键原料的合格品质量标准时,遗漏了一项关键性指标(以为不重要),因此,企业并不会检测这一项关键性指标,其最深远的后果是产品品质不达标。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知道目前的检测存在问题,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指标出现了问题,此时,企业往往会采用一些笨办法来验证原料的品质是否合格。

一般直观做法是——用该原料进行小试生产或者模拟中试生产,如果小试生产或者模拟中试生产的结果是良好的,就可以判断该关键原料品质合格,否则会判定该原料不合格。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用最准确的结果回答原材料是否合格,但是,其中存在两个问题:

问题一:供应商可能并不接受这种验收标准

其中涉及到了测试样品量的多少,甚至还会涉及到破坏原料的包装等问题,此外,何时能够通过验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二:企业的检测周期会非常慢

由于公司需要通过小试生产或者模拟中试生产来评估原料的质量,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就会导致公司的验收环节非常长,往往就不能满足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高效原则。

因此,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继续采用上述的笨办法来评估原材料的质量,而是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质量工作,找到被遗漏的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合格的关键原料的指标并确定该指标的合格水平。

比如:究竟是因为该原料的主要成分的聚合度不合适导致最终产品的颜色异常,还是该原料中存在的一些微量成分的存在而导致了最终产生出现了颜色异常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要想保证产品的颜色正常,原料的主要成分的聚合度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呢?

总的说来,在这个维度上,企业的一项核心工作是:通过现有原料的质量标准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合概率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较高频率的原料验收合格但产品质量经常不合格的情况?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企业除了要关注原料和成品检测的结果是否有问题外,还需要研究一下:是否因为原料质量标准中存在一些指标的遗漏项呢?

B.检测方法高效化

检测方法高效化是响应型供应链模式之下的第二个重要要求。

检测方法高效化是指:原料检测的测试方法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可靠结果。

其实,这里暗含了多个维度的含义。

其一、检测的结果非常可靠

检测结果可靠往往是衡量QC部门的工作质量的最核心标准。

如果没有质检或者研发相关工作的经历,要想理解这个观点,你只要想一想体检经历就行了。

为了强化大家的认知,这里我用癌症检测为例类比说明。

比如我们做某项癌症的检测,医院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危害是很大的。

假设某人没有患癌症,而医院检测结果是其已经是肝癌晚期,其后果就是导致他压力非常大,如果不够理性,直接进行了化疗或者切除肝脏,这个人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废掉了,而且,这个错误诊断会导致产生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很有可能由于精神疾病而导致某种重大疾病的产生。

再假设一下,某人已经身患肝癌,且已经在从初期向中期发展,如果医院误诊为身体非常健康,其后果可能就是其肝癌很有可能在短期发展为肝癌晚期而错过较好的治疗机会。

对于公司而言,错误的检测结果往往会导致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去进行复测或者错误检测结果的调查,其成本是非常高的。

在晓闲所知的过去的经历中,一项异常的检测指标结果,结果就导致了货物不能及时进入接收环节,且原料进入复测环节,导致了检测周期的大幅延长并产生额外的检测成本。

其二、检测方法先进且稳定

检测方法先进且稳定是建立高效的检测方法的必要前提,当然,需要强调,一个高效的检测方法应当首先保证其检测结果是稳定的。

这里需要举例说明一下这段话的含义。

这里以产品的水分含量检测方法为例解释一下检测方法的先进性与稳定性。

对于水分含量检测,早期的检测方法是烘箱烘干法,一般是将物料在烘箱中以高于100℃的条件进行烘干,通过该物料的质量变化量而计算物料中的水分含量的高低。

该方法的弊端主要有3个,其一是不能测定含有易挥发或者易分解成分的物料的水分含量;其二是方法非常低效,采用该种方法测定水分含量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往往需要人一直盯着;其三是这种方法测定微量水分的准确性不高。

而后来诞生了不少测定水分含量的设备,比如通过卡尔费休法这种原料测定微量水分的水分测量仪,其稳定性较高且设备使用非常便捷。

烘箱法属于一种相对古老且低效的测定方法,而采用水分测量仪这种设备检测水分含量就属于一种高效的测量方法。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先进的测量方法一定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某些检测方法和设备的技术非常先进,但这些方法可能并没有经过大量的测试,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并不高,且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高,可能会出现同一种同一批的原料这次检测的结果合格,第二次检测的结果不合格,或者两次检测的结果差异极大。

多年前,晓闲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某个课题研究时,为了测定某个指标,采用了某个论文中的方法摸索检测方法时,发现某个方法要么测不出结果,要么测试的结果差异非常大,最终晓闲换掉了整个检测方法。

对于QC部门,定期评估现有的指标检测方法非常重要,评估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a.现有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如何?

b.现有检测方法的效率如何?

c.目前技术的发展水平如何?是否产生了全新的指标检测方法?

d.可靠性:新检测方法的准确度是否得到了权威机构、全行业或政府机构内的认可?是否得到了客户或者供应商的QC部门的认可?

e.全新的指标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如何?

f.必要性:全新的指标检测方法的学习要求高不高?是否需要引入公司的质量检测体系?是否可能引入公司的质量检测体系?

等等。

C.检测流程标准化

检测流程标准化是指通过流程制度去确定从获得检测用样品到最终出具检测报告的全流程的操作规程。

检测流程的标准化的价值不仅对于响应型供应链模式很重要,而且对其他的供应链模式都有其必要价值。

由于晓闲并不会介绍验收流程的具体步骤,因此,在这个维度上,晓闲同样不会介绍检测的具体流程。

这里,晓闲仅仅列举一个检测流程的细节供各位朋友了解。

在晓闲刚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当时采购的一种化工原料属于一种技术水平很低的产品,该原料的水分含量较高,按照当时的行业标准,水分含量控制在3%以内即可,而当时公司的原料验收标准是要求该原料的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5%。

当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在很多供应商工厂中,储罐中不同部位的产品的水分含量差异极大,比如在储罐顶部的产品中,我们看不到水,而在储罐底部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水与产品分离的情况。

那么,对于这种原料,我们该如何制定样品的获取标准呢?

对于样品获取的操作规程而言,它往往需要我们的操作规程具有一致性,同时又能规避几乎一切的不可知风险。

最终,当时我们的取样操作要求是全部从储罐的底部取样。

这样的要求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又帮助了公司规避潜在的风险。

QC部门需要结合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原料的特性等制定一个合适的检测操作规程。

在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晓闲所遇到的那种问题并不会发生,而在一些特殊的行业,被检测后的样品包装可能需要报废处理。

D.检测体系一致化

检测体系一致化是一个更高维度的检测标准化的要求,对于企业打造响应型供应链模式而言具有较为重要。

检测体系一致化是指:企业与其供应商建立一致的检测体系,其中涵盖了取样方法与检测方法等各个与检测相关的维度。

从更高的维度上看,检测体系一致化不仅仅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一个体系标准,而且更广的做法是建立公司与供应商、公司与客户、供应商与公司与客户的全行业的检测体系一致化,不过,鉴于目前谈论的是原料的验收流程这个话题,因此,其中的侧重点在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检测体系的一致化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在核心供应商的核心原料的检测问题上,某些情况下,企业还需要与权威检测机构之间建立一样的检测体系,其中的侧重点在于测试方法的一致性,一旦企业与检测机构之间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那么,公司应当同步要求供应商也要实施该检测方法。

数年前,晓闲处理过某一个产品的销售业务,当时,遇到的情况是:公司的检测结果总是与客户的检测结果差异很大,由此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的焦点就在于取样方法、样品处理方法以及检测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特例,往往是企业容易遇到的现实问题。

在业务实践中,供方与需方之间往往在检测方法上存在矛盾冲突,其中的关键主要是在两个维度:其一、检测指标的差异性;其二、检测方法的差异性(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性)。

有些公司不测定某些指标,而其客户却非常看重这些指标。

有的企业在质量标准中有产品的外观和肉眼可见杂质的含量,而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标准中并没有产品的外观标准。

站在需方的角度看,应当尽可能推动供应商采用与公司一致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公司重点关注的指标,如果供应商并不测定该指标,应当推动供应商将该指标纳入其质量标准中。

当企业在面对战略供应商以及核心原材料时,应当要求供应商将此类指标检测纳入其产品质量检测之中,不过,对于非核心供应商和非核心原材料,是否需要采用此种要求则值得好好商榷一番。

这个维度的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在QA部门,其肩负的是质量检测标准的建立与维护,QA部门需要推动与供应商落实质量检测标准和体系的升级与修正工作。

以上4个措施为企业推动第一层次的能力建设的一些有效措施。

在下周的文章中,晓闲将会接着谈论其他的有效措施,请各位朋友继续关注后续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