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中国的人口增长迎来重大转折点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2022年人口负增长什么原因 2022年人口较上年末减少85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22年人口负增长什么原因 2022年人口较上年末减少85万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中国的人口增长迎来重大转折点。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解读上述数据时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
人口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陈剑也表示,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22年将载入中国历史。这意味着,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漫长隧道。”
记者注意到,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也出现下降,并跌破千万级,为956万人,较上年减少106万人。
2022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我国少出生106万人。
近些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仅从2016年到2022年看,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1062万人和956万人。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的出生人数和生育率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3的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向记者表示,观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2017年以来,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出现了快速下降,到2020年的短短3年时间里,总和生育率由1.88下降到1.3,如此剧烈且突然的变化是比较罕见的。
不仅如此,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年出生人口也快速地从2016年的1883万人降到2022年的956万人。
就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和低迷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1月13日在中国人口学会举行的“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上表示,出生人口规模下降受育龄女性的规模下降、女性结婚年龄推迟、已婚女性生育率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中就育龄女性的规模下降,陈卫表示,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育龄女性规模从2010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7亿人下降到2020年的3.2亿人和2022年的3.1亿人,“十四五”期间都将持续下降。2017~2020年,育龄女性人数年均减少567万人,其中对于出生人口贡献最大的20~29岁生育旺盛期女性,年均减少540万人。
不过,陈卫也同时表示,导致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和生育率低迷与下降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导致群众生育意愿较低。
此外,新冠疫情也对婚育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和出生人口。陈卫称,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人的就业、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被迫延后或取消婚育计划,甚至对怀孕的女性增加了流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从死亡人口看,这一数据在2021年首次达到千万级之后,2022年继续这一态势,死亡人口较上年增加27万人。
就近期各方关注的2022年12月的全国死亡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具体数据。
据了解,我国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尾数逢“0”的年份实施,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非普查年份,人口统计使用抽样调查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标准时点是每年11月1日零点,以此来推算全年的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而2022年即为非人口普查年份。
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
性别比一直是人口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性别构成看,2022年我国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记者梳理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74、105.20和105.07。2021年,这一数据为104.88。
人口学者何亚福向记者表示,自从二孩政策出台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不过总人口性别比变化不大,毕竟出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他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是103~107之间,总人口性别比正常是在100左右。
从目前的总人口性别比看,何亚福认为,未来随着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性别结构会逐渐趋于合理。
“人口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年龄结构问题,而不是性别结构问题。未来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少儿人口比例会越来越低。”何亚福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从年龄构成看,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记者注意到,2022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上年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上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中国老年人口增长之快、数量之大,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量,严重考验执政者的智慧。”陈剑坦言。
陆杰华表示,伴随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毋庸置疑,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社会的阶段性转变具有重要的风险提示意义,意味着有七个方面的人口特征,包括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占总人口比重高,老龄化速度极快;高龄老人数量多且占老年人口比重大,高龄化现象凸显;超低生育水平持续,人口总量负增长,少子化特征显著;劳动人口数量缩减且占比下降,劳动力老化现象明显,抚养负担沉重;慢性‘共病’成主要疾病负担,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增多,长期照护需求旺盛;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独居化,养老及照护能力脆弱;区域间老年抚养比差异显著,农村及人口流出地养老负担沉重。”陆杰华说。
专家:长期看人口负增长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
人口规模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经济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增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能够并存。
刘厚莲表示,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要素,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通过需求侧、供给侧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
从需求侧看,一方面,人口负增长意味着消费群体规模减少,对食物、住房等基本需求带来“下降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结构变化,社会消费需求产生“增长效应”。当增长效应超过下降效应时,总消费需求便不会下降。短期内,人口负增长平缓变动,经济需求依然会不断增长。
从供给侧看,人口负增长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产出,而是通过劳动力供给,以及劳动力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等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经济产出。虽然人口负增长时期劳动力供给下降,但经济对劳动力需求也会下降,同时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改革等形成替代,经济生产能力依然会继续提升。从人口负增长后经济仍实现增长的国际事实来看,经济增长更加依靠劳动力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等新动能。
刘厚莲认为,综合来看,短期内,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影响是温和的;但长远看,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冲击,对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产生影响,这需要有足够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来应对不利影响。
就政策建议,刘厚莲认为,应抓住人口负增长时期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影响。具体来说,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改变以往发展理念和模式的理论和政策选择。放弃简单地以人口多少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惯性思维,辩证看待人口负增长长期性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有序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重点推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和繁荣消费市场。三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劳动参与率,减少劳动力快速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推动劳动力自由迁移流动、金融资本、科技、产业、贸易等制度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培育和壮大经济新动能。四是利用巨大人口规模优势,以及区域人口发展差异带来的机遇。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浪潮下,发挥巨大人口规模的重要优势,实现经济稳定和自立自强。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推动人口负增长地区和城市转型发展,为科技、产业、生态等谋求发展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