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有一道美味儿的面食,叫水化面叶儿,但人们根据其别致的做法更习惯叫“锅出溜”。其实“锅出溜”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用猪油、花椒和葱姜蒜炝锅煸炒大白菜(核桃纹白菜)叶入味儿,加入半锅清水将豆腐切成片一同煮沸烧开,将搅拌的稀薄的鸡蛋面浆顺着铁锅边沿均匀淋下,这时蛋液面浆在滚烫的热锅上慢慢往下溜,还没溜到下面半锅滚沸的白菜汤就已经凝固,少许片刻再用锅铲将锅边凝固的面皮铲入锅中与大白菜一同煮熟。

这样做出来的汤面,汤香面滑,面片还软糯劲道,并且营养丰富易于吸收。而无论是水化面叶儿,还是“锅出溜”,只是称呼叫法不同,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儿。别小看这道“锅出溜”,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平常人家很少做此“大餐”,只有年过古稀的老人和罹患重病的人或远道而来的贵客才能吃到,因此这道美食也是秦巴山里人家的敬老饭、病号饭,更是招待贵客的“招牌饭”。

说到这道美食的渊源还要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新科状元郭新民被派到湖北均州当通判,到任伊始均州地界上的达官豪绅咸来道贺,知道这位新科状元是棵朝廷的官苗,来均州只是镀镀金,早晚要飞黄腾达到朝廷去做大官,纷纷摆宴相接,而每每郭通判对宴席的最后一道主食水化面叶儿总是情有独钟,特别喜爱,总要吃上几大碗,念念不忘,以至于后来三天不吃就想得发慌,于是向衙署后厨打听后才知这道均州的招牌美食叫“锅出溜”。 郭通判听了大惑不解,还很生气,心想:这么好的美食咋起了这样一个俗名呢?同时,锅、郭同音,往下出溜挡住了向上发展的通道,常吃这道面食,以后还怎么混仕途、奔前程?“锅出溜”明显是暗喻自己的前程要走下坡路,不行,这道美食必须改名。想到这儿,郭通判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马以均州通判的名义发布告示,美其名曰为改变乡野陋习俚俗,将均州打造成知书达理的礼仪之邦,即刻将“锅出溜”改称“锅上行”,任何人不得违反。秦巴山里人老实,都觉得这个名字改得好,“锅出溜”太俗,没文化,没品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的达官贵人觉得这位郭通判有文化有水平,“锅上行”多好呀,还含有水往底处流人往高处走意思,纷纷夸赞郭通判一到任就抓住了关键问题。

说来也怪,改名之后这位郭通判果然官当得顺风顺水,不过几年功夫,不仅当上均州知州,还通过贿赂攀附上了朝廷重臣和珅,官越做越大,后来当上郧阳府的候补道台。人们都知道他特别爱吃“锅上行”,所以有求于他人,特别是那些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不仅变着花样给做水化面叶儿吃,还卯足劲儿拿出金银软细贿赂他,不几年功夫这位郭道台便发福得脑满肠肥,博满盆满。

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爷驾崩,正月十三爱新觉罗·颙琰,就是清仁宗嘉庆皇帝随即罗列二十条罪状将和珅下狱,和珅在狱中自尽,而和珅党羽,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郭通判被揭露出来缉拿法办。据拍古今儿的老辈人绘声绘色地讲,当时查抄郭通判家的现银就有百万之巨,像是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似的。人们纷纷议论:“锅(郭)出溜”是郭通判在均州的死结,没得解!他即便是将“锅(郭)出溜”改成“锅(郭)上行”,但最终还是要出溜下来。

“锅出溜”和“锅上行”的故事在十堰地区流传甚广,虽经年累月还不断有好事者添油加醋,丰富内容,还成为长辈教育后辈的活教材:做人不当“锅出溜”。以至于这则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因为这道美食的确是太可口了,人人爱吃,家家会做,虽历经二百多年,依然是十堰地区的人们宴席中的压轴美食。但是现在你在十堰的大小饭店却点不到“锅出溜”,但你如果告诉店家要点“锅上行”或水化面叶儿,店家都会会心一笑,给你端上一份味美可口的正宗的水化面叶儿来。

南昌菜肴故事罗家集店(十堰美食故事做人不当)(1)

来源:秦楚论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13807280110,报料电话:0719-81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