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析”的讨论(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问题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析”的讨论。(二)

学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从总体上来看,学者们对于此事分析较为理性和全面,一方面既肯定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毫不隐讳地指出这种叙事方式存在着时代局限性。

有的则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体系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直接造成了三个严重后果:一是内容空洞,“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不科学,导致现行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显得十分空洞,没有多少说服力。二是内容重复:“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三门学科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革命这些范畴,哲学讲,政治经济学讲,科学社会主义也讲。三是各学科片面发展:由于学科的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往往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作者往往对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西方经济学;同样,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往往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其它流派。各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学有专长,各门学科也得到了片面的发展。

同时高放教授也认为郭大俊同志文中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例如现有教学体系引不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学完“三个组成部分”还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认为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教学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解释和定义,创建与现实联系紧密、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也有学者进一步重申了此观点,认为这种划分切断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及其层次性,导致了三门学科在内容上的许多重复以及学科分工导致的片面发展,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冯景源也认为“三个组成部分”的教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前被边缘化了,既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实践,也不能科学地论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理论创新的内在原因。

有的秉持着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态度分析列宁的叙事方法。俞吾金指出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基本的理论构架;最后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理论联系,而且强调了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地位,唯物史观的诞生以及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但同时也表明仅仅从三个组成部分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个理论架构存在着诸多局限:第一,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从根本上未摆脱从“欧洲中心论”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视角;第二,无形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局限在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分析这一时间幅度上;第三,无法解答在东方社会、尤其是古代东方社会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来所,马克思主义就是去了它的完整的理论形象。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体系,理论上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实践上便于群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推动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造成世界巨变。但这一体系也存在时代局限性,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主题,一方面凸显了阶级斗争的核心地位,淡化了人的主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缺失了说服力;另一方面关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学说,忽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社会主义实践遭遇重大挫折;再一方面强调块块色彩,割裂体系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域遭到遗忘甚至排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学界对于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不过笔者认为在对待历史性问题中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不能以现在的结果去否定当时的开始,要一切以当时的时间地点为转移。例如对待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合理性来说,我们应该持有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不能极端否定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无视其存在的一定缺陷。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认识、理解、传播和发展,但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和分离。可是这绝不能完全归咎于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存在是多原因、多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