藠头又叫薤或藠子,原产东南亚,我国江苏、浙江山地有野生种。

南方自古有栽培,尤以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栽培最多。日本由我国传入,栽培也多。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1)

(一)植物学特性

藠头系百合科,葱属植物。叶细长,高达41~42厘米,中空,横切面呈三角形,丛生。浓绿色而稍带白粉,夏季则休眠枯死,冬季由老叶的侧芽处又生新叶。鳞茎膨大为短纺锤形,白色,上部稍现紫色,由叶片及叶鞘部分所构成。须根弦状,长达31~32厘米,比较发达,范围可达30~40厘米。分蘖力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一般1个鳞茎栽培后,可以分生10~15个,有的品种只有5~6个。7月至8月间生出花梗,花为淡蓝紫色,花序伞形,有雌雄蕊,但不易结籽,故多用鳞茎繁殖。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2)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藠头性喜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气温超过25C以上时,即行休眠。能适应软弱的光照,可以与早萝卜或果树间作。在鳞茎发育时,需较长的日照时间。高头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各种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壤土为最好。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3)

(三)品种

1.藠头

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优良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全省各地普遍栽培。

该品种植株丛生,高40~50厘米,开展度50~70厘米X50~70厘米,分蘖力强,叶管状,细长,有不明显的棱角,横切面星三角形,长60厘米,横径0.8厘米,稍有蜡质,深绿色,叶鞘长12厘米,横径0.9厘米,后期紫红色,硬而韧。单株有叶4~5片。鳞茎卵圆形,长4厘米,横径1.6~2厘米,横切面近圆形,各个分散,露土部分紫红色、肉白色,每穴藠头10~15个,单株重75~100克,生长期220~260天,适应性强,多种于丘陵、山坡地,耐瘠,较耐旱,忌高温高湿,质地爽脆,香味浓,品质佳。以鳞茎繁殖,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00千克。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定植,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人粪尿或猪粪2000千克作基肥。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千克,枯饼75千克。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采收萵头,每667平方米产1250~1500千克。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4)

(四)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藠头的播种期,一般在8月至9月。播种过早,土温高,雨量多,种花容易腐烂;过迟则冬春季生长期短,影响产量。

藠头性喜沙质壤土,不宜连作,在城市近郊集约栽培的地区,有藠头与早萝卜间作的。前作多为冬瓜、南瓜、豆类等,后作一般为白菜、萝卜类。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5)

2.整地和播种

藠头用鳞茎繁殖。播种前,先将种藠中个体太小的、根部腐烂的剔除,留大的作种用。将种菡上面的干叶剪掉,再将根剪去一部分,约留1.6厘米,即可播种。

播种前,先将土壤深耕20~25厘米,烘晒数天后,打碎耙平,然后筑成宽2~2.4米的高畦,顺畦开沟,沟距21~26厘米,深6~10厘米。将种荔按穴距16厘米,沿沟内--边平行栽下,每穴2~3个。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6)

再开第二沟,并将第二沟的土盖到第--沟内,在种藠上盖土要薄。如此开沟,播种完一畦,再播一畦。播种后用稻草覆盖畦面,以防土壤水分蒸发,并浇盖50%的腐熟畜粪--层,每667平方米1000~ 1500千克。播种后7~10天,就能发芽出土。

3.追肥播种出苗后,开始追施1次10%左右的腐熟粪水,每667平方米用量1000千克左右,以后每隔半个月追肥1次。随着幼苗的生长,追肥浓度可逐渐增加到20%。根据老农经验,牛尿能促进藠子的发叶发蔸,但浓度不能超过20%。

藠头的种植与施肥(藠头的种植方法很重要)(7)

4.采收留种:叶用藠头,从大寒至次年清明期间,可陆续采收,但采收藠头要到小满以后,每667平方米产1000克左右。留种的可延至7月采收。种葛要选大而白,没有烂根的。收种以后,如不及时播种,应放在通风阴凉的场所,暂时贮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