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帝王豪杰不少,要说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倒不是说这建文帝有多大功劳,而是他的下落过于神秘。别的帝王要不是有气派的陵墓,落魄的也知道被囚禁在何处,唯独建文帝不知下落。
也因为这个,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各路小道消息不断,可都经不起推敲。直到2006年,湖南湘潭的一个村民搬出了一本族谱,这才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有了一点儿眉目,而这位村民更是称他自己就是朱允炆的后人。
神秘的建文帝
大明王朝的故事被说书先生说了一遍又一遍,到了现在,光是以此为蓝本被改编的电视剧就有十来部。明朝皇权空前集中,朱元璋作为一介布衣之辈,凭一己之力为自己打下了江山,可是皇帝的位置不好坐。
尤其是到了朱元璋晚年,命不久矣时,自己任命的太子还英年早逝了。外有狼,内有虎。朱元璋有二十来个儿子,都似饿虎一般对着皇位虎视眈眈。为了防止兄弟间互相猜忌,甚至骨肉相残,大臣们每天也是催着朱元璋早日做决断,定好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标的,只可惜如今最佳继承人早逝,那只能退而求其次。好在太子朱标早逝前有个儿子,叫朱允炆。如果太子顺利登位,那朱允炆就是下一任太子,换句话说就是明朝第三任皇帝。
只不过,朱允炆的父亲朱标还没坐上皇位就离世了,所以朱允炆的登基仪式也提前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就这样当上了皇帝。朱允炆登基后,面对自己那20来个叔父多有忌惮,所以上去第一件事情就是推行“削藩”。
当时,朱允炆的叔父们在各自的地盘上割地为王,天高皇帝远,日子过得舒坦,所以也就没怎么想过篡位的事情。可是削藩的消息一下来,这些叔父们着急了。本来谁当皇帝都可以,只要不触及他们的利益就好。
现在好了,侄子要把叔父们的好处都拿走,那这些人肯定不同意啊。于是,本就是一盘散沙的藩王们纷纷抱团来反抗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要说其中最惨的,那就是燕王朱棣,枪打出头鸟,势力很大的他当即被提溜出来当了出头鸟。
既然侄子都欺负到了家门口,那燕王自然不能忍了。所以,朱棣立马揭竿而起,挑起了四年的战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内战,朱棣好不容易攻打到位于南京的皇宫,本想亲自斩首了侄子朱允炆,好解心头之恨。
朱棣
没想到侄子朱允炆知道叔父攻进皇宫,自己必将命不久矣,于是一把大火烧了皇宫。也就是这把大火造就了朱允炆的传奇故事,因为在这场大火中,朱允炆从此就下落不明了。史书上关于朱允炆的记载也就到了这里,可是民间野史却从没有停止过记载。
街头瓦舍、说书先生也不忘以此为蓝本编造故事供人消遣。连民间都如此介意朱允炆的下落,更别提朱棣这个皇位得来得有些不正当。所以,朱棣对朱允炆多有忌惮,生怕侄子会卷土重来,更怕有人会打着侄子的旗号来讨伐他。
朱允炆虽然性格温和,但是做事却很有一套手段。朱棣不相信侄子死于大火中,所以当时,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朱棣花了不少功夫。据说,当时赫赫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才特批的。
传闻,朱允炆火烧皇宫后,就随着一艘阿拉伯商船西下印度洋,最后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因此朱棣派遣大臣于永乐二年出使苏门答腊等地,明面上是想宣扬国威,与外邦建交,暗地里却派人随船同行,搜寻朱允炆的下落。可是,也未能找到。
那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面对这个问题,谁也说不出个一二来。直到2006年一本《建文帝之谜》横空出世,这才给了大家另一种解释:建文帝没有流落海外,而是隐姓埋名生活在朱棣的眼皮底下。
流落民间的建文帝后人“永乐二年,我的祖先建文帝朱允炆来到了湖南湘潭,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了。”湖南省湘潭市文联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何歌劲这么说道,除了是文联委员外,何歌劲也是湘潭锦石乡何氏第十八代后裔。
何歌劲
据何歌劲介绍,锦石乡何氏是当地有名的氏族,足足有6百年的历史。要是往前推算,那这6百年前,刚好能对上建文帝朱允炆失踪的时间。而何歌劲作为何氏族人,从小就听父辈提及他们是建文帝的后代。
毕竟过去了这么久,而建文帝在历史上也很有名,难免不会是祖辈听了戏文瞎编造的。为了能证实祖辈的话,何歌劲决定一探究竟,于是刻苦求学上了名校学了一身本事。毕业后,何歌劲回到故乡,每日在乡野间行走,采访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询问关于建文帝的事情。
也是在走访期间,何歌劲得到了家族族谱——《湘潭锦石乡何氏七修族谱》。这本族谱历经百年,中途多少有些破损,所以期间修缮了7次。这本厚厚的族谱中记载了何氏族人过去的辉煌与没落。
翻开这本厚重的族谱,何歌劲秉灯夜读,细细读完了这本族谱。这本族谱虽然厚,可是全书都围绕着一个字,那就是“隐”。何氏祖先因为有些难言之隐,不得不隐居于此。说道隐居,那必然要隐姓埋名。
而何氏祖先叫“何必华”,顺着这条线查下去,何歌劲发现在清朝乾隆年间,族谱中记载了何氏一族原先姓“朱”,因为在永乐二年来到湘潭得到一位何姓人家搭救,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遂改名为“何必华”。
其实,何歌劲查到这里,就有了一些眉目。那一年,朱允炆纵火后从皇宫逃出来,一路逃到了湖南湘潭锦石乡,在这里遇到了一位何姓村民搭救,为了报答村民也为了隐藏身份,朱允炆就改名为“何必华”。
为了提高信服度,何歌劲继续翻看着族谱,想从中找到更多的证据。还真又让何歌劲找到了一些证据,比如说,何必华的两个儿子的名字。“说道这两个儿子,他们的名字也很有深意。”何歌劲神秘兮兮的说道。
何歌劲说完就翻开族谱指着上面两个名字继续说:“其中一个叫纹渊,一个叫纹海。”中国人起名字讲究同字辈,也就是同辈分的孩子,他们的名字中都会有一个字相同。朱允炆在位时,有一个儿子,叫朱文圭。
当初朱元璋给自己每个儿子的后代都定了字辈,朱标一系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所以,朱允炆的孩子都是“文”字辈,而“纹”是“文”字加上绞丝旁,这个绞丝旁就代表着朱允炆曲折的一生。或许这个证据有些嚼文嚼字了,可是当年朱允炆称帝时,也总喜欢干这种事情,赋予文字各种意义。
寻找建文帝下落不过,这说到底也是后人按照当时的历史自己揣测出来的,并不能当做直接证据。如果,这样的主观臆测也可以当做直接证据的话,那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法国球星里贝里也算是朱允炆的后人了。
里贝里和朱元璋
起因是这位球星长相酷似朱家人,而他的名字在法文中的意思是红色,红色在中国也叫“朱”。再一深挖,记者还发现,这位球星家里有很多中国的名贵瓷器,种种迹象表明这位球星就是朱允炆的后人。
可这些也不过是主观臆测,图一乐罢了。为了能拿出确切的证据。何歌劲决定好好查找资料,而他下手的地方就是朱允炆化名为何必华后娶的妻子。因为在何歌劲的族谱中,这位始祖母并没有和始祖何必华一起下葬,而是独自葬在了娘家银塘。
银塘距离锦石乡不远,两地相距只有10公里。自古以来,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死后是要葬在夫家的,可是,何必华与妻子也没有离婚,那为何会葬在自己的娘家呢?或许解开这个谜团就能解开朱允炆的秘密。
图12银塘
于是,何歌劲立刻来到了银塘。没想到,在银塘何氏也是个大族,全村80%的人都姓何。而何歌劲也在当地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本名为《湘潭银塘何氏族谱》的书。可惜的是,当时封建制度对于女子要求严苛,在族谱上也鲜少会记录女子的事情。
何歌劲没能在这本书上找到关于何必华妻子的信息,不过,机缘巧合下却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大将军何福。何福是明代三朝大将军,跟着朱元璋打过仗,也辅佐过朱允炆,后来在朱棣称帝时含冤自尽。
何福本是安徽凤阳人,后来被指派到了宁夏开拓疆土,使得宁夏变成了“塞上江南”。何福祖辈为了镇守宁夏,也世代留在了那里。那为什么,一个生在安徽,奋斗在宁夏的人会跑到湖南湘潭开枝散叶呢?
何福
随着深入调查,何歌劲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何福的族人在湘潭银塘这里聚族而居,已有150年历史了。而这些族人中,只有族中长子才能留在这里,就像是为了守护一个重要的人一样。
除此之外,何歌劲还发现了一本《湘潭县志》,书中提到在永乐二年,有两位将军落户湘潭。以这些将军为切入口,何歌劲脑海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建文帝火烧皇宫,为自己留下逃亡的时间。
可建文帝毕竟是金贵的身子,哪能受得了逃亡的生活。于是有两位将军暗中保护着建文帝朱允炆,还把他带到了湖南湘潭。为了避免遭人怀疑,两位将军就留在了湘潭,而建文帝一路逃亡,来到了湘潭锦石乡,遇到了何氏的好心搭救,遂改名为何必华。
何歌劲
后来,何福因为遭到朱棣的怀疑,不得不自杀,他的子孙为了拥护建文帝,就来到了湘潭,守护着建文帝的安全。查到这里,何歌劲内心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很快就要接近历史的真相了。就在这时,一位何姓老师也拿出了一本族谱。
这位老师也自称是朱允炆的后代,手头有一本《银塘土著何氏族谱》,这本族谱中记录了何必华的妻子。原来,何氏始祖母的父亲叫何慧,后来,何慧将女儿何氏娶配给了一位原姓朱的人,也就是何必华。
当把所有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后,何歌劲算是把所有线索串到了一起,以此于2006年出了一本书——《建文帝之谜》。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史学家的认可,不过虽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其中也有些事情解释不通,但是这也为建文帝失踪之谜提供了一个解答的方向。
《建文帝之谜》
可是,且不说过去了几百年,其实在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被释放后,朱允炆已经安全了,也没必要隐藏自己的身份了。那个时候的朱允炆为什么不出来坦白身份呢?非要等到清朝时才敢在族谱中隐晦提及自己的姓氏。
说到底,不过都是时代的悲哀。唐宋元明清,王朝更迭不断。过去为了争夺江山皇位,华夏大地纷争不断,直到封建制度被彻底消灭,新中国成立,这才结束了千年的纷争。想必建文帝经历了“靖难之役”,对于权力更迭也是厌倦了。
既然得到了新的身份,那就要珍惜眼下的安稳日子,所以即便脱离了杀身之祸,建文帝也不愿意挑明身份了。当然,这些也不过是后人的主观臆测,至于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不过,也正因为神秘,才能有这么多奇闻异事供我们消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