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就看完了《人生海海》,可是脑子里很乱,理不出个头绪。仿佛说了时代的变化,选择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付出与回报,心底的执念,误会与命运,天赋与机遇等等,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内容跨越几乎一个世纪的故事,能够看到的内容实在太多。

作为麦家的“故乡三部曲”之一,《人生海海》耗时八年,背景设置在麦家的故乡。麦家说:“这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

我在尽可能不剧透的情况下(当然,还是有剧透的,对不住各位了),想聊聊我对《人生海海》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太明面上的我就不说了,说点更深入的。

男人的胜负欲真的无处不在啊(从男人的裤裆说起)(1)

1.对性的执着

初看这本《人生海海》,就让我想起了《白鹿原》。

《人生海海》的主人公“上校”和《白鹿原》里的主人公白嘉轩,都是因男人胯下那点事儿而出名在外。“上校”也被叫做“太监”,是以大家都盯着他裤裆想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白嘉轩则被传言说那里长相奇特。

《人生海海》从开篇提出“上校裤裆里到底有没有物件”开始,一直到节尾,终于算是给出了“裤裆里那点事”的全部答案,这种对性的执着和悬念的铺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甚至书中还有一位老保长,简直是对性执着的化身,不管通过他的口如何推进剧情,性一定要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方方面面,面面俱到。

当然,不是说这不好,相反,这个确实让人想要读下去,就像在读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的书,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展现人性和表现想法上都有非常真实的质感。

性路线几乎是“上校”一生的轨迹,也可以说是他悲剧人生的来源,因为这性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他是被动的一方,他甚至是受害者。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因为这个问题,被耽误了一生,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另一个极端。

实在不能再多讲了,再讲就剧透主要剧情了,现在讲下一点。

2.主人公的归宿

《人生海海》的主人公“上校”,和麦家的另外一本书《解密》的主人公金珍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连表现方式都一模一样。

两本书的时代背景都是特殊的政治时代,主人公都有金手指(金珍是数学天才,“上校”是医学天才且极有魅力),主人公都勇敢正义,两人又都因为最后那根弦的绷断而疯了。

表现方式呢,都是正面描写非常少,几乎都是借他人之口来表现他们,他们都是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谈话里、讨论里,而不是更多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可是这种间接出现又不同于《伯纳黛特你要去哪》里面的间接描写,《伯纳黛特》都是通过书信、收据、邮件等来推动剧情,来说明主人公做了什么。相比之下,还是《人生海海》的描写会让人觉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接着说回主人公的归宿问题。看到巨人的陨落并不觉可惜,可是如果曾那样拼尽全力来活,曾为了照顾别人而付出那么多之后陨落,就真的觉得太过可惜。

“上校”聪明正义,他主动帮助过很多人,主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主动站在面临牺牲的最前线,转折来的那样突如其来,甚至可以说这一切的折磨都是因为他当年的付出,在这种情况之下的痛苦,让人不得不感慨时代和命运。

上校无疑是活得明白的,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大概在拼尽全力和舍小为大之时,也想不到那么远,只能说,得活得对得起自己,得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正是书名的含义,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3.描写过于详细

《人生海海》能够给人带来的感悟非常多,诡谲壮阔的时代,捉摸不透的人性,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本满分的书。

之所以没有给满分,实在是有些部分过于详细,描写、听觉、触觉、嗅觉、解释、翻来覆去,不停地插叙倒叙,足足占去这本书的三分之一。

举一个例子,是形容“上校”的脚步声:

喀!

喀!

喀!

声声刺耳,步步惊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

这声音经常在黎明朦胧的天光里,或夜深人静的月光里响起,在逼仄的弄堂里显得突兀、大胆、凶悍,杀气腾腾的,一下子窜上屋顶,升到空中,在天上响亮,在寂静中显得空旷、遥远,像从黑云或月亮上传来的。

不得不说,这个描写非常形象生动精准,仿佛已经亲耳听到了上校的脚步声。可是如果每次在看剧情的时候,都要看上几大段的描写,实在是都快忘了剧情了。

作者麦家的写作功底无疑是深厚的,写作技巧是纯熟的,可是太多的描写、悬疑、解释、插叙、回忆,就真的是有点疲劳了,比做高考题还累。

写在最后

《人生海海》里面的悲剧是时代的,也是个人的,唏嘘的同时,我也在想我究竟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人活本性,我还是会选择活成“上校”那样的人,至于其他,就交给命运来安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