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食,我觉得家乡麻阳的许多特色菜都很好吃比如麻阳的腊肉、香肠、兰里的鹅、兰村的鱼、岩门的泡汤肉等等,都是人们舌尖上的美食味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回忆杀舌尖上的美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回忆杀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美食味蕾)

回忆杀舌尖上的美食

说到美食,我觉得家乡麻阳的许多特色菜都很好吃。比如麻阳的腊肉、香肠、兰里的鹅、兰村的鱼、岩门的泡汤肉等等,都是人们舌尖上的美食味蕾。

腊 肉

腊肉,是麻阳乃至湘西的一大特色美食,在麻阳,上至百岁老人,下至穿开裆裤的小孩儿,都无法掩饰对腊肉的喜爱。

麻阳腊肉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熏”。熏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腊肉的香味醇厚,肥不腻口,瘦不粘牙,风味独特。

现在很多超市和饭馆的腊肉,都是烟熏速成的,都是一股烟熏味儿,很难还原真正麻阳腊肉的风味。真正的麻阳腊肉,应该是纯正的乡猪,自家或托乡下亲戚家帮忙熏制而成。味道浓香而不失营养,下锅煮起来更是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誉。

那么,腊肉这个伟大的发明究竟是谁发明的呢?历史上有过多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有一种传说:

相传湘西苗族人是蚩尤部落后裔,在蚩尤和黄帝大战的时候,蚩尤一族一路败北,兵败至云贵、湘西一带才有喘息的时间。蚩尤族虽然生存下来了,但是,时而还会受到黄帝派人的袭扰。所以,蚩尤族只有长期隐居在湖南西部一带深山里,过着以打猎为生的生活。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们发现,经过火烟熏炕的肉,吃起来特别香。后来,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来到湖南,吃过当地居民用柴火炕的野猪肉后,极为赞赏,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令手下去寻找惜日吃过的野猪肉。手下寻觅到野猪腊肉后,将其命名为野猪腊肉。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巡游三湘时,正值腊月。他来到湘西吃过腊肉后,将其改名为:腊肉。

后来,人们开始仿照腊肉的做法,制作成各种腊味。如鸡鸭鹅肉,猪牛羊肉,甚至狗肉等,也渐渐有了熏制的腊味。因为麻阳的水土优势以及独特的熏制手法,使得苗家腊味成为风靡一方的湘西特色美食。

记得小时候,农村有放养牲猪的习惯。猪从小就和牛羊一起放到山坡上寻觅草食。当然,也有圈养的。不论是放养,还是圈养,猪长大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催肥长膘。而催肥的饲料,全部产于农民自产的红薯、玉米、高粱、小米等杂粮,从不掺杂加工饲料。因此,猪兼有家猪和野猪的双重性,其肉质紧、味道香、口感爽、生态环保。

熏制腊肉也很简单,就是用锯木粉末和产于当地的茶壳、柑桔皮、甘蔗渣、松柏枝等作燃料熏制。更多的是采取冬天烤火取暖的方法,把腊肉挂在火堂上方,一边烧柴火取暖,一边熏腊肉,一举两得。这样熏制成的腊肉,颜色桔黄,透明发亮,线条分明,极富光泽,方便清洗,香味独特。腊肉或炒,或蒸,香气扑鼻,色味俱全,不仅老少爱吃,也是乡亲们招待来客的“王牌菜”,更是逢年过节馈赠的最佳食品。

我不怎么爱吃猪肉,但是,家乡的腊肉,我却很喜欢吃。尤其是腊猪腿、腊排骨,那是我的最爱。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吃的是腊排骨。有时吃完饭后,手里还拿着一块腊排骨,一边玩,一边啃,那醇厚的香味一直挥之不去。如今,人老了,吃腊排骨,一来咬不动,二来怕塞牙,所以,我喜欢吃肥腊肉,因为肥腊肉香味浓郁,油而不腻,有开胃、去寒、消食之功能,是麻阳苗乡人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深受宾朋的喜爱。

然而,如今网上说,熏制的肉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癌症等疾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处。说什么烟肉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大量食用烟熏肉会导致人体摄入大量亚硝酸盐,合成亚硝胺,诱发癌症。可是,在我们老家麻阳,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长年食用烟火熏制的食品农村人,不仅 “三高”和癌症的人很少,而且,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被评为“中囯长寿之乡”

麻辣香肠

说到麻辣香肠,都会想到四川的麻辣火锅,麻辣香肠。其实,麻阳与湘黔川交界,其美食大多与四川、重庆、贵州相同,都是以麻辣为主,麻辣鸡、麻辣兔、麻辣鹅、麻辣豆腐、麻辣香肠,都有 “麻辣”二字。

香肠,属于麻阳传统腌制的制品。在麻阳人家里,都有冬季灌香肠的习惯。一到了冬至的时候,家家户户阳台上挂着自家新灌的香肠,场面非常壮观。

正宗的麻阳香肠,比普通香肠口感更饱满柔软,咸、甜、麻、辣,还有一股发酵过的醇香味,煮、蒸、炒,老少皆宜。在麻阳,上至百岁老人,下至穿开裆裤的小孩,都无法掩饰对麻辣香肠的喜爱。

多年来的春节,老家的兄妹都要给我寄上一二十斤麻辣香肠。寄多了,总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我去年回老家过年,自己去县城的城北市场灌了40斤香肠。

当天,在城北市场遇到女同学。她起了个大早,在市场里选购猪前腿肉加工成香肠。她告诉我,因为喜欢麻辣香肠这独特的风味,每年冬至节后,都会选择灌制三四十斤香肠和家人尽情享用。

市场里的几位老板都是灌制香肠的高手,干起活来手脚麻利,分工也明确,有的负责清洗肠衣,有的负责将新鲜的猪肉切成块,有的负责给肉馅调料,味道调好后,就开始灌肠了,一切程序都有条不紊,整个流程下来不到半个小时,一根根香肠就灌制出来了,一天可灌数百公斤。

在市场上从事多年加工香肠的刘女士告诉我,灌香肠看似简单,其实十分有讲究,好的香肠要肥瘦相间,肠衣薄而透明,这样晒好的香肠才肉色红润。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晾晒风吹10天左右,就可以品尝美味了。如果想有点腊味的话,再熏上十天半个月,味道更加完美。

由于今年新冠病毒的影响,我不能回麻阳过年,便让大妹妹给我灌了40斤,味道特别好,并送给广州的朋友和邻居共享。

麻 阳 鹅

麻阳人爱吃鸡鸭鹅等禽类,尤其是飘香在家家户户的麻阳炒鹅,已成为苗乡最鲜美的味道,是备受欢迎的一种地方特色菜。

这些年来,我每次回麻阳探亲,无论是春节,还是平时,无论是在哥哥家,还是在妹妹家,也无论是在亲戚朋友家,还是家庭聚餐,还是酒店、馆子晏请,麻阳鹅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每次见到飘香的鹅肉,令我垂涎三尺,不禁大块朵颐。

去年,我回老家过年,大侄女知道我喜欢吃麻阳鹅肉,一大早就买来一只足有十三四斤重的麻阳白鹅。侄媳妇知道炒鹅肉,一定要用柴火、大铁锅,才能保证每一块鹅肉都能炒出鲜香。于是,她骑着电动车出去了,一会儿,她便带着三轮车师傅送来一台用水泥制成的,外包不锈钢铁皮,并配有一根铁皮烟筒的柴火灶和一口大铁锅。

灶和铁锅安装后,只见侄儿、侄女们都忙开了:一边是侄女、侄女媳妇们将鹅肉剁成块,外甥女们洗的洗大蒜,刨的刨生姜,准备配料,一边是侄儿、外甥忙着砍柴,把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小妹夫从屋里走来,主动请缨下厨。其实,在我们大家庭里,大妹妹、大侄儿都会炒鹅肉,只是小妹夫炒菜更胜一筹,尤其是炒鹅肉、炒红烧肉,色香味俱全,既好看,又好吃,所以,过年过节,或请客聚餐,都是他亲自下厨。

他告诉我:“炒鹅的工序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用心,掌握好每一道工序,就一定可以炒出一盘美味飘香的鹅肉”。只见他在烧好的热油里,首先将鹅的头、脚、翅膀等部分放进去,佐以丁香、桂皮等大料,爆成焦黄。随后,加入事先备好的姜片、大蒜等,让姜蒜味道渗入到鸭肉里。大约两分钟后,把其他的鹅肉全部倒进锅里,将鹅翻炒成黄色后,再加热水盖好锅盖。“这一步是关键” , 他说,这个焖的过程,其实是高气压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高温让鹅肉的水分挥发,油香在鹅肉的每一个细胞里躁动,使鹅肉回香。当然,焖制的过程还是要经常翻炒,确保鹅肉不粘锅。

10多分钟后,只见他往锅里加入米酒和米醋,以及蚝油、豆瓣酱和生抽、干辣椒等作料。“米酒去腥,米醋软化骨头,让鸭子吃起来更富口感。” 妹夫说,蚝油等则起到上色、提鲜的作用。

大约 45 分钟后,他揭开锅盖,往锅里放入一点青辣椒和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麻阳炒鹅”就出锅了。一旁等待的家人早就垂涎三尺了,纷纷拿出筷子夹一块鹅肉大快朵颐。

“哇,好香!鹅肉紧致,又不失细腻”。

“竟然吃不出任何花椒、桂皮等作料的味道,全是鹅肉的鲜香,真是太棒了!” 我一边吃,一边赞扬小妹夫的厨艺。

说起麻阳白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据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辰州府志》记载:“八月中秋,肥鹅遍野,戚友会饮,曰‘打鹅会’,皆借此以相娱乐也。”而苗乡风俗也有用“定亲鹅”送礼“以通佳期”,流传至今。

虽说麻阳白鹅历史悠久,但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高坡上里养鹅的很少,只有山下靠溪边和地势平原的村庄,经常见到非常漂亮的一群群白鹅。尤其是锦江河畔,成群的白鹅向河里走去,非常壮观,整条河像飘着白云似的。当然,我也知道白鹅见到陌生人,会追上去啄。所以,每次遇到白鹅时,我就会远远的绕道避开,以免遭到鹅的袭击。

“麻阳白鹅品质优良,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养殖习俗以及所有人的努力,换来了麻阳白鹅名气的步步提升。

1988年,麻阳白鹅被列为全国优良肉鹅品种推广项目,同年被省农业厅列入“丰收计划” ;1990年,被列入湖南省 “星火计划”; 1992年“麻阳山丘白鹅养殖技术”获怀化市科技奖;1993年“麻阳白鹅养殖技术”获省农业高产技术奖;2014年“麻阳白鹅”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麻阳有加工企业3家,年生产加工鹅肉产品能力约100万羽左右。下一步,麻阳县力争把白鹅产业打造成一个对全县群众有号召力、对全国市场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真正实现“依托一个品种,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 之愿望。

如今,麻阳锦江两岸养白鹅的人越来越多。每到春夏之际,锦江两岸,一群群大白鹅或在滩头觅食,或在河里引吭高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此游玩的远方客人欣赏美景累了,一锅飘香四溢的鹅肉,顿扫疲累,让你满心欢喜。

麻阳白鹅是我国优良的肉用母系鹅种,为麻阳养殖特色产业。白鹅喜水湿、爱阳光,以吃草为主。躯体较长,颈细长呈弓形,肉瘤突出,喙、蹼、瘤为橘黄色,具有生长速度快,耐粗饲,饲料消耗低,抗病毒能力强,繁殖率高,羽毛为白色。

麻阳白鹅肉质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加工烤鹅、腊鹅的上等原料。鹅肉可以进行炒、炖、蒸、酥等多种烹制,尤其是麻阳火锅炖鹅肉,更是别有风味。

现代医学认为,鹅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中医学认为,鹅内人肺经与肾经,有滋阴补肾之功,可化痰利水,除疹止咳。阴虚之人食后不燥,阳虚之人食后不寒,并有养胃、补血、生津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品。

泡 汤 肉

前些日子,我与同村的战友和同学分别从广州、郴州回了一趟老家麻阳。村支部书记和村长知道后,非要请我们去镇上一家馆子吃“泡汤肉”。

见到一桌子泡汤肉,又勾起了我舌尖上的乡情和童年的记忆。

泡汤肉,又名杀猪饭,每逢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杀过年猪,迎接春节的到来。每家杀过年猪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前来帮忙,然后,将刚宰杀的猪肉做成可口的菜肴招待大家,所以,这就叫做吃杀猪饭,或叫吃泡汤肉。

泡汤肉,就是主人用刚杀的新鲜猪肉置办的酒席。席中酒和肠是必不可缺少的(寓意久长久有)。虽说泡汤肉,其名字不中听,但就内容而言,名符其实。

泡汤肉,一般选用“槽头肉”作用菜主料,因为这儿的肉块头大,一块就是十几斤,而且,有肥有瘦,便于厨房调理;还有肺、肝、肚、肠和猪血,这些都是泡汤宴席中常见的美味佳肴。

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想吃上一顿肉原本就是一种奢望,能吃上泡汤肉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那时的乡下每个寒冬年关,人们就会查阅皇历或是让一些知识的前辈代劳选中一个属牛、属马的“肥日”杀年猪,期盼来年喂养的猪膘肥体壮,给自己带来丰收好运,吉祥平安。

说到吃泡汤肉,不能不说说杀年猪。杀年猪,有很多讲究,主人先要选个吉利的日子,不能乱杀,然后,准备香纸、板凳、楼梯、盆子、棕叶、开水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请一位熟练杀猪宰肉的屠夫。除杀猪所用的尖刀、砍刀、棒仗、刮毛刀等工具,屠夫自带外,主人还要请几个身强力壮的年青人来帮忙。

杀年猪时,要一刀毙命不能复刀,俗称“过山快”,这样主人来年才会槽头顺,时运好。

经过大人们的一番鼓捣,一头大肥猪很快就被切割成若干块,放置砧板上。家庭主妇立马从灶里夹出烧得通红的“烙铁”把肉皮熨烫一遍,然后,切割成大片小块,和着辣椒、大蒜、芹菜一阵爆炒,稍稍渗油,掺上大半锅汤,在柴火灶里烧开后,香气扑鼻而来。主人按照年龄大小,长幼辈分高低,围桌而坐。每人面前分别摆上一大罐酒和胡椒、辣椒碟子,并拿出自酿的红薯酒给杯子斟满,主客就在一阵感激和祝福声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起来:“喝上一口酒,好运年年有;吃上一块肉,添福又增寿”。

男人们一边吃着,一边叫着女人往锅里添加猪血、猪肝、小肠等内脏和白菜、豆腐。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眼见一大锅泡汤肉,很想从中多挑选几块瘦肉,然而烟熏火燎中,虽然瞄准了,当闭着眼睛伸筷子去夹时,感觉是夹到了,没想被哪个大人戏谑,放回碗中的却是一块白菜帮子。然后再试,依然如此,反复几次,眼睛熏肿了,手也烫痛了,这时,大人们才笑着夹一块最好的肉放在碗里,算是鼓励与奖赏,从而,让你对他充满感激。

吃泡汤主要是追求和营造过年的一种气氛,既是对一年辛苦的总结,也是对一年丰收的庆贺,更是为了增进家人与亲朋好友的团结、和谐与热闹;吃好吃坏,大家并不十分在意。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成了一种传统、礼节与文化。在我们苗家,至今在喝酒上,之所以那么的热烈与豪爽,主要是因为强调和注重“酒品如人品”的优良传统,如果喝酒不耿直,就会被人看不起,遇到酒品人品都很差的人,场面也不免被破坏。一般而言,吃一顿泡汤肉,往往要花上几个小时,相互比拼吃喝的高下,欢声笑语,场面火爆。男人们吃喝满意了,就围着火堂饮茶、摆龙门阵,而辛苦的家庭主妇,还要收拾碗筷、腌制腊肉,正式开始筹备过年的年货物品。

这种泡汤肉,一般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要吃到大年三十前。只要你有闲,肯帮忙,就有泡汤肉吃。

杀年猪吃泡汤,这个习俗不知兴于何时,至今被广泛流传下来。以前杀得起年猪的人家屈指可数,现在几乎家家都杀得起年猪,都有泡汤肉吃,人们除了自己熏制腊肉,有时还把肉扛到集市上去卖,换取钞票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