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人的心里“猪”这个字往往会与好吃懒做,蠢笨联系在一起。现在人起名字也不会把一个带有这样寓意的字放进名字中,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中,却有很多人的名字中带“猪”字。

《史记》中的人物“陈豨(xī)”, 豨这个字的意思是巨大的野猪;汉武帝原名叫“刘彘(zhì)”,彘也就是猪;《晋书》里有个叫“陈猪”的人,《金史·哀宗纪》有“完颜猪儿”。由此可见“猪”在古代是个寓意很好字——此猪非彼猪。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1)

西汉 青玉雕猪形握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在古代人看来,猪是刚烈、勇猛、聪明、吉祥、财富、以及繁殖力强的象征,上古时期被称为“豕”(shǐ),“豕”在古文字中像一头猪的样子,甲骨文的写法如下图,是一头猪的象形描绘: 长嘴、短尾和圆滚滚的肚腹。《尔雅·释兽》中解释:“豕子,猪”。可见,“猪”最早是用来表示“小猪”的字,而“豕”字才是今天一般意义上的“猪”。我们来看一个表格: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2)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3)

豕字 甲骨文

首先古人用文字区分了幼崽和成年动物,其次笔画稍多的字均是幼崽,上图有五种动物恰巧是六畜中的五种,那么“鸡”呢?我们来看看繁体的写法“雞”,右边的“隹”(zhuī)字是短尾鸟的总称,左边加上一个“奚”字,组成了“雞”,同样符合我们上述说法。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4)

“豯xī,豚生三月。豵zōnɡ,豚生六月也。豝bā,牝豕。豭jiā,牡豕也。” 我们从这些字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家畜的重视。同时,我们也想到了“家”这个字。“家”字的产生,表现出先民对家的共识: 家不仅需要有房屋,还需要有猪。有住的,有吃的,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成为真正的“家”。所谓无“豕”不成“家”,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存方式。

同样是宝盖头下面放上另一种动物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含义,就是“牢”字。“牢”字甲骨文是象绳栏之形,绳栏下面的字可以是羊、牛或马。古时放牧牛马、羊群于山野之中,平时并不驱赶回家,仅在需用时于住地旁树立木桩,绕以绳索,驱赶牛羊于绳栏内收养。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家”和“牢”这两个字的差异。这种对比揭示了猪与汉民族住所的密切关系。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5)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6)

东汉 陶猪圈

河南省洛阳博物馆藏

今天在农村地区依然能看到与文物相类似的厕所。这一个古老的发明,是古代养猪技术的一大进步。“豕”的圈养不仅改变了猪的野性,也改变了先民极不稳定的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豕”与人的住宅联系在一起,既能使“豕”稳定,也因宅中有“豕”,确定了家庭生活的稳定,“豕“的圈养驯化使华夏民族迅速进入了农耕文明。

此猪猪非彼猪猪(收藏马未都此猪非彼猪)(7)

汉代 灰陶猪圈模型

观复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