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假如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上腹疼痛、反酸、嗳气,并且在清晨早起时会不自觉地感到恶心,那要当心了。这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破坏了我们的胃肠道环境而引起的相关炎症反应。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嘴巴传播,所以要注重日常卫生,避免被感染。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我们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幽门螺旋杆菌,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需要的氧气量不多,离开胃后是不能独立存活于空气中,幽门螺旋杆菌常常寄居在我们的胃肠道中。
尽管我们的胃肠道有很强的胃酸分解食物,但是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来说,胃酸不会对它造成威胁,这是因为胃酸对酸性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这被我们称为酸适应。
在酸性的环境中,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将胞内细胞质的pH值维持在接近中性的状态,所以即使在胃肠道这样的强酸环境下,依然能够生长繁殖,导致人患上胃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只感染成年人,儿童也是他们的感染对象,而且幽门螺旋杆菌一旦感染了患者后,会在体内长期生存,很少能够自然根除。在相关文献中,作者经过相关地区的统计和计算,表示我国各省儿童的平均感染率为63.9%(《儿童幽门螺旋杆菌》),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经济发达,卫生条件好,孩子的卫生习惯好,所以感染率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低一些。
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
⑴人-人直接传播感染:在人与人的传播途径中,可以分为口与口的传播和粪与口的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于呕吐物之中,并且能够在24小时后存活率依然能达到10%。当人们喝了太多酒,或者吃了很多引起胃部不适的食物,存在于我们胃肠道中的幽门螺旋杆菌,会因为我们呕吐或者反流出现在口腔的唾液、牙龈和牙斑上,并且长期存留。另外配偶也可能通过共用生活用品以及亲吻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分开,不要混用。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是关系比较亲密,频繁地接触所引起的。例如父母之间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关系越好,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口与口能够传播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注重卫生或者亲吻所导致的。而粪与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是排便、排尿后不洗手直接抓取食物来吃,这就有可能导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⑵环境中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也可以通过环境来感染人的胃肠道,如果一些地区的水污染较为严重,或者是食物发霉变质,可能含有一定的幽门螺旋杆菌,人要是服用了污染严重的水和变质的食物都可以造成感染。有一些学者对污染地区较为严重的水资源进行了检测,发现了水中有幽门螺旋杆菌存在,并且他们还通过海水样品培养出了活菌。这可能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水中的某些微生物之中,因此存活,并被检测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吃干净的食物,饮干净的水,不要和伴侣共用私人物品,做好个人卫生,才能够从传播途径上防止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二、这2类食物不要塞嘴里了,以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在饮食方面,由于人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可能会给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会,医生给大家总结出了两类食物,尽量远离,防止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①隔夜饭
当天没吃完的饭菜很多的话,大部分人会选择冷藏,但是这时候剩饭剩菜可能会含有大量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会大量地繁殖,污染了菜品。表面上看菜色没有多大变化,实际上这盘菜已经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了。除了细菌之外还有硝酸盐产生,当人们吃隔夜饭菜的话,就会有可能会让胃肠道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最好是避免剩饭剩菜,尽可能地做到不要浪费,如果实在吃不完,也不要留着当隔夜饭吃。
②生食
生食最有代表的就是刺身了,这是一种日本当地的饮食方式,捕捞生鱼后会将鱼肉割下来,直接吃,有时候会在切割鱼肉时将部分鱼皮切下来,这样能让消费者分清鱼的种类。用这些生鱼片蘸取酱油或芥末这类调味品,可以改善鱼的腥味和口感。但是这种没有做熟的食物,很容易携带细菌,在大量食用刺身之后,可能会被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此外其他的生菜和生肉也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聚集地,食用后会让人胃部不适。
三、平时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
Ⅰ私人物品,私人用
最好不要与伴侣共同使用私人物品,区分开自己要用的和伴侣要用的。避免因频繁接触给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会,而且自己的物品自己用,还能有效防止其他疾病传染。
Ⅱ做好个人卫生
平时要有规律地清洁自己,例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这些都是可以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概率的事情。要经常清洗自己的个人用品,比如说水杯等,然后定期更换牙刷和毛巾,这两种东西在频繁使用后会残留一些细菌,定期更换,可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Ⅲ不要吃生食
最好能够把生食做熟透了再吃,高温可以杀死绝大部分细菌,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食用这些食物了。
结语:想要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个人的卫生和防护,我们给大家提供的这些方法,实际上都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对你降低对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乐攀,谭潭,周安文,张扬南,陈韶华,贺安,易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04):481-482.
[2]赵亮,施春红,刘业铭,Chuanwu Xi,刘洪亮.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12):1149-1151.孔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