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倭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隔壁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那个家伙。“倭寇”一词由来已久,早在公元404年的《高句丽广开土王碑》中便出现了倭寇这个词,这里不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一起来了解一下嘉靖倭患之谜。

嘉靖年间的倭患,嘉靖年间倭寇之患是内忧还是外患(1)

明朝自开国君主朱元璋起,便实行海禁政策,颁布“片板不得入海”的法令。各朝海禁力度虽有不同,但这一政策一直被延续。各周边国家想与中国贸易,只有朝贡这一官方贸易途径。

嘉靖二年,日本大内氏与细川氏两大贸易使团来华贸易,在宁波因勘合(类似于通行证)真伪产生纷争,两派在国内就多有不和,最终演变为武斗。大内氏来华贸易的商队多为海盗组成,在击败细川氏之后,在宁波烧杀抢掠,最终夺船而逃,明朝多名官员在追击中被杀害。

嘉靖年间的倭患,嘉靖年间倭寇之患是内忧还是外患(2)

争贡事件发生后,明朝关闭了浙江、福建两处市舶司,断绝了与日本的一切贸易。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外贸易。而当时的日本对中国商品有着极大的需求,生丝棉布、瓷器铁器、钱币药材等等。不光需求较大,而且利润极高,以生丝为例,到达日本后售价是成本的十倍。如此巨大的利诱下,总有些人会铤而走险,明朝一些船主对内与土豪联合,挟制官府,对外与日本海盗、浪人勾结,大张旗鼓的进行海上走私,至使倭寇日益猖獗。

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准确地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倭寇,因为此时的倭寇的主体,是沿海地区的商贾、无业游民及渔民。首领也大都是中国人,比如名声最大的王直,就是徽州海商出身。长期进行海上走私,后来兼并了一帮海盗,并雇佣一些日本的浪人而横行海上。由此可见,此时的倭寇其实是“假倭”。

嘉靖年间的倭患,嘉靖年间倭寇之患是内忧还是外患(3)

明朝的海禁政策是逆时代洪流的。如果可以有饭吃、有衣穿,谁愿意走上漂泊海上,刀口舔血,屠戮同胞的道路。哪怕戚继光、俞大猷再神勇百倍,也无法彻底消灭倭患。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继嘉靖之后的隆庆帝取消海禁后,倭患也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