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拉开帷幕。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挑战,伊核、朝核等地区热点,都将在本届联大上受到热议。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最近,沙特石油设施遭袭震惊世界,受此影响,伊朗危机、美伊关系或将成为今年联大上自带流量的话题。就在联大一般性辩论开始前夕,欧洲、伊朗各有最新表态,似乎蕴含着伊核协议命运的某种微妙走向。
美伊交锋
上海上观新闻网报道,今年的联大本来或许可以成为美伊历史性峰会的“见证者”。时针拨回数周前,在法国的斡旋下,伊朗外长扎里夫戏剧性现身G7峰会,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伊朗总统鲁哈尼均互释对话意愿,暗示或将在联大期间会面。
图为伊朗外长扎里夫。(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9月14日突发沙特石油设施遇袭事件,美国直指伊朗是幕后“黑手”。之后,对话的“空气”急速冰冻。虽然双方都未排除任何可能性,但均表示无意会面。外界感到,美伊领导人在联大会面的前景已很渺茫。
眼下,参加联大的伊朗代表们已身在纽约,与美国对手同处一个时空。“特朗普和鲁哈尼同在纽约曼哈顿中城的一个街区,两人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华盛顿邮报》如此写道。
《纽约时报》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将不得不摊牌。
据报道,特朗普将于24日在联大发言。他将谈及伊朗,指出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伊朗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天之后,鲁哈尼也将走上同样的讲台发表演讲,计划在联大上提出一项维护地区稳定的和平方案。
美伊或将处处显现针尖对麦芒的交锋态势。
两个联盟对抗:美方力争结成海湾“护航联盟”,名为确保霍尔木兹海峡安全,实则威慑伊朗。伊朗则要在联大上提出组建“希望联盟”。该方案旨在团结海湾国家;以不需要域外国家介入为前提,确保航行安全。
激辩沙特遇袭:沙特石油设施遭袭注定会是今年联大上美伊“打嘴仗”的一个焦点话题。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已将此事定性为“战争行为”,美方势必会利用联大的平台,加大对伊朗的谴责力度,促使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
美国伊朗问题特别代表胡克周一明确表示,美国将敦促联合国安理会惩罚伊朗。他在纽约出席亚洲协会会议时呼吁安理会15个成员国延长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根据伊核协议,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将在一年内到期。
伊朗方面预计将继续反击各种归罪和栽赃。鲁哈尼已放话,任何把地区内发生的事件归罪于伊朗的说法,只是不断重复的谎言。
欧洲“变心”?
在今年的联大上,伊朗不仅要接美国的“狠招”,可能还要承受欧洲的压力。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这个一直在力保协议,被伊朗称为“伙伴”的欧洲似乎也在“变心”。
之前,沙特石油设施遭遇袭击后,当美国一口咬定系伊朗所为时,法德等欧洲国家并未立即附和,仅表示要谨慎对待袭击事件,法国还派出专家参与调查。
然而,如今欧洲的态度却在发生变化。英法德三国已“站队”美国,一致声讨伊朗。
据路透社23日报道,英国、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周一在联合国大会间隙会面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力挺美国,认为伊朗需要为袭击沙特石油设施负责,并敦促伊朗同意与世界大国就其核能和导弹计划及地区安全议题进行新的谈判。
《纽约时报》指出,相比一年前伊朗总统和外长出席联大时尚有欧洲的“庇护”,今年情况已截然不同。伊朗在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后陷入守势。英法德三国联合声明更是加剧了伊朗的困境。
“这份声明显示三国领导人与美国政府在沙特袭击事件和有必要加强核协议问题上保持一致立场,标志着欧洲对伊朗的宽容立场发生重大转变。”
作为美伊关系积极调解者的法国,这次也表现出“退缩”的姿态,自觉降低对联大的目标期待。
法国外长让-伊夫·勒德里昂表示,法国出席本届联大的首要任务是缓和美伊紧张关系,而不是促成美伊首脑会晤。外界先前推测法国总统马克龙打算在联大期间促成特朗普与鲁哈尼会面。
毋庸置疑,沙特石油设施遭袭是导致欧洲态度转变的一个现实动因。
《纽约时报》指出,尽管欧洲官员私下里认为,伊朗袭击油轮和沙特石油设施是迫于美国的制裁,但他们承认,袭击沙特很可能破灭了他们期待达成一份协议以便恢复德黑兰石油收入的最后希望。
勒德里昂表示,马克龙总统的调停原本看起来很有希望,直到发生沙特石油设施遭袭事件。他称这起事件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是转折点。
“欧洲立场正在逐步向美国靠拢,这是一个新的苗头。”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说,这是美国希望看到的,也说明美国的策略正在奏效。美国之所以在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后,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伊朗,摆出强硬姿态,声称“炮弹已上膛”,仿佛大战一触即发,就是要乘势裹挟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跟着美国走。现在,美国已经达到目的,沙特、阿联酋已表态加入“护航联盟”;英法德的立场也在跟着调整。
《纽约时报》也指出,鹰派人物蓬佩奥显然意识到,对沙特石油设施的袭击从根本上改变了谈判的格局。“他终于得到18个月来一直在寻找的机会:一个扼杀欧洲消除(美国)制裁努力的机会。”
胡克在周一表示,欧洲应该对参与伊朗无人机和导弹项目的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他预计联合国和欧盟将在对沙特石油设施遇袭事件的调查结束后采取行动。
事实上,伊朗也感到恐怕不能再指望欧洲。伊朗外长扎里夫表示,伊朗对欧洲制衡美国制裁已不抱希望。
扎里夫一边痛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是“战争贩子”,一边也对欧洲表达不满。上周日,他对记者说,欧洲曾允诺通过补偿伊朗的大部分收入损失,从而来维持核协议,但迄今“一个承诺也没兑现”。
扎里夫暗示欧洲怕得罪美国,担心兑现对伊朗的承诺会加剧欧洲与特朗普政府的紧张关系。
“今年的联合国大会将给伊朗敲响真正的警钟,他们能够从欧洲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有限的政治掩护以支持核协议罢了。”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和北非研究高级政策研究员艾莉·格兰玛耶说。
格兰玛耶说,伊朗官员抵达纽约后会发现,欧洲人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援助,甚至法国牵头提出的为伊朗提供150亿美元信贷额度的倡议也有可能失败,一则华盛顿方面很可能不会“开绿灯”,二则如果欧洲银行认为自己将被禁止以美元交易和清算,它们也不愿加入这一行列。
重谈协议?
除了在沙特袭击事件上“改口”谴责伊朗,在关于伊核协议问题上,欧洲还释放出一些新的信号。
英法德联合声明称,对伊朗来说,现在是时候就其核项目的长期框架以及与地区安全有关的问题接受谈判了,包括弹道导弹项目和其他运载工具。
英国首相约翰逊甚至在周一对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表示,特朗普“这个人能谈成更好的协议……我希望将达成一份特朗普的协议”。
如果说欧洲的表态还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在特朗普退约前,欧洲曾动过心思,想通过修改协议的方式挽留美国。而且,欧洲虽然主张保留2015年的伊核协议,但也并不拒绝修订内容。
但一直反对重谈核协议的伊朗也放软口风,着实有点出人意料。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3日报道,伊朗外长扎里夫在接受CNN采访时提出一个前景,即伊朗与美国达成一项新协议的可能性,这项协议或将寻求一个交换:美国永久解除制裁换取德黑兰永久无核化。
扎里夫表示,这项新协议将是2015年伊核协议的扩大版。伊朗准备签署一项附加议定书,允许可在2015年核协议规定的日期前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更深入的核查。扎里夫说,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将在法律上禁止发展核武器。
按照扎里夫的说法,作为回报,特朗普需要解除对伊朗的制裁,并让国会予以批准。
“橄榄枝一直摆在桌面上,但我们再次递出了它。”扎里夫补充说。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上午,扎里夫将与2015年伊核协议其余缔约方一起举行一场关于协议未来的会议。他说,“欢迎蓬佩奥加入”,但前提是必须先重新签署旧协议的条款,然后再谈判一项新协议。
在美国退约、伊朗逐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后,各方真有可能重谈一份新协议?
对此,李绍先认为可能性很小,关键是伊朗不会接受。而且,伊朗外长提出的条件不可能实现,也不会被美国接受。“伊朗如何证明能永久放弃研发核武器?只要伊朗继续发展核能,包括民用核能,一旦有需要,就能转化为核武器。”伊朗外长对美国媒体的新提法只是一种宣传、一个姿态,是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
至于欧洲对核协议的态度其实也没有实质变化。李绍先表示,在对待伊朗问题上,美欧立场其实基本一致。比如,不允许伊朗发展核武与弹道导弹、在中东地区扩张势力。唯一不同的是对2015年伊核协议的认识。欧洲觉得是一份好协议,而特朗普却认为是最糟糕的协议。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并未明确说要放弃现有的伊核协议。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认为,伊朗外长的最新说法并不奇怪。2015年,伊朗之所以在核协议上签字,正是因为在美国和联合国的制裁下,经济难以为继,所以才作出战略性决定,签署核协议以换取宽松的经济环境。现在,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比2015年还严厉,石油出口几乎归零,伊朗虽然嘴硬,不惧制裁,其实比当年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形势非常被动,所以以各种方式表明谈判的意愿。
伊朗还有一个示好举动也说明了德黑兰的无奈和被动。伊朗方面23日表示,释放英国油轮“史丹纳帝国”号的相关司法程序已经完成。
杨光指出,沙特石油设施遭袭尽管对美伊关系冲击很大,但也可以视为对双方关系的一种考验。目前来看,美伊都经受住了考验,双方均无意让事态激化。对美国来说,若要升级冲突,这是军事干预很好的借口,但美国没那么做。无论是制裁还是增兵,依然延续“极限施压”的逻辑。伊朗方面,虽然一些表态气势汹汹,但是鲁哈尼事后依然表示不愿陷入冲突,这同样是一种克制。“事实上,各方都在寻找出路,聚焦点只能落在谈字上。这是必然趋势。”
(编辑:秋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