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之后,湖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没有停歇,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被清廷杀害,反而加深了会党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会党群众决心要“复仇”。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复仇不仅仅再是简单的复仇,在当时清政府风雨飘摇的统治下,这种复仇是带有着非常浓厚的反对封建专制的色彩。所以,萍浏醴起义,绝不是像某些人说的一样,是简单的会党起义,我们看待这个起义的时候,要把他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而且要看到它对中国革命的长远影响。因此,小编将之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

湖南长沙红色革命事件(湖南武装斗争史)(1)

萍浏醴起义发难地——醴陵麻石街遗址

1906年春,长江流域水灾,全国时局动荡。日本东京同盟会本部认为这是起义的好机会,即派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回国返湘,积极组织和发动武装反清起义。

刘道一回长沙后,即约集革命志士蒋翊武、龚春台、刘重、刘崧衡在长沙水陆洲附近的一只船上秘密聚会,转达黄兴的指示:“革命军发难,以军队与会党同时并举为上策”,“今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现时会党,多潜伏于萍乡安源诸矿山上,正可利用矿场等处,为组合机关.....故就次第言之,使以会党万人,组成整齐军队,发难于浏醴,而直扑长沙,各军队能反戈相应,占据省垣重地,军装局既为我有,党军得补充而训练之,并择精明强干之会党,为便衣敢死队,以手枪炸弹扰害外来敌军后京。”会员均表赞同。随即,进行了具体分工,蒋翊武、刘岳峙、文斐等人负责策反新军;彭帮栋、蔡绍南、刘重、龚春台等人分别联络会营,部署会党,一但军队策反成熟便起义。

会后,刘道一留长沙全盘负责,筹措起义,并和东京本部联系。蔡绍南回萍乡上栗市原籍,同原在那里从事联络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会合,加紧起义准备工作。

湖南长沙红色革命事件(湖南武装斗争史)(2)

各路码头官会议遗址——萍乡高家台

鉴于当时萍、浏、醴一带会党有几派之多,各派分立,互不统属,蔡绍南、魏宗铨首先使各派力量联合起来,纳入同盟会的领导之下。他们在萍乡蕉园洞召开联席会议,约集萍浏醴一带哥老会和武教师会首领共百余人,以湘、鄂、赣、闽四省分布较广的洪江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统一的洪江会,称“六龙山洪江会”,推举浏阳洪江会会首龚春台为“大哥”,“称奉孙中山先生命,组织机关,以备驱策”。会后,洪江会“发展之速,一日千里”,不久即蔓延萍乡、宜春、分宜、万载、浏阳、醴陵数县,会友达10万以上。

1906年7月,龚春台、蔡绍南等召集各路码头官在萍乡县属大岭下弹子坑惠历寺商量武装起义之事。决定分头筹集资金,购买军械火药,派人联络哥老会大头目冯乃古和洪福会首领姜守旦,邀请他们加入洪江会,共同起义。魏宗铨、蔡绍南赴沪、港、粤联络各处革命党人响应,并往东京谒见孙中山。会议确定暂以慧历寺为活动总机关。

中秋佳节,麻石开台酬神演戏,日聚万人,言论渐激,有人竟传说洪江会即日要组织发动会员起义。“士绅人人自危,于是呈请官厅剿办,清吏严加注意”。10月7日,萍、浏、醴三县官厅派兵勇,突袭麻石,会员均未防备,纷纷逃散,第三路码头官李金奇在被追踪中不幸落入醴陵白兔潭牺牲。

湖南长沙红色革命事件(湖南武装斗争史)(3)

誓师地——浏阳大圣庙戏台旧址(已毁)

蔡绍南、魏宗铨在上海获悉麻石事件,便将前往东京联络的任务交给李发群完成,两人立即返湘,召集各路头领会议,决定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一据萍乡安源为根据地;一据浏阳、醴陵,攻略长沙;一据万载、宜春,东出瑞昌、南昌,进取江南。”蔡、魏二人分头去浏阳、萍乡联络会党准备起义。此时,清军加紧了对会党的侦捕。不久,会党头目张折卿在醴陵被捕遇害。接着,会党首领王永求、罗良初等多人分别在浏阳、醴陵被害。

12月3日,蔡绍南龚春台、魏宗铨等人在萍乡上栗市以西的高家台,邀集各路码头官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各路首领对起义时间争执不休,码头官主张“乘清军尚未准备之时,急速发动”。龚春台、蔡绍南、魏宗铨、胡友棠、邓坤等主要领导人则“以军械不足,主稍缓以待后援”。双方相持不一,争至天明。这时,激进分子廖叔保不待会议决定,独自在麻石集众二、三千人,高扬“大汉”旗帜,自行宣布起义。事已至此,不容再有一丝迟疑了。蔡绍南、龚春台等人不得不改变原议,通知各路码头官率部起义,并派人到浏阳联络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普迹哥老会首领冯乃古举兵响应。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萍浏醴起义于1906年12月4日全面爆发了。

12月6日,集结在麻石的起义军2万余人,向上栗市进发“官逼民反,灭满兴汉”等字样的战旗高举,清军望风而逃,起义军占领上栗市。同时,宜春慈化、萍乡桐木的会员由欧阳满、况厚雄统帅起义进占桐木市。洪福会首领姜守旦亦举兵响应,拟进占浏阳县城,直逼长沙。

湖南长沙红色革命事件(湖南武装斗争史)(4)

刘道一

起义军占领上栗市后,在上栗市进行了整编,正式定名为“中华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由龚春台任都督,蔡绍南为右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督粮司,廖叔保为前营管带,沈益古为后营管带。其营制:600人为一营,3000人为一军,旗号白地饰黑字,圆式有“革命先锋”、“后军汉勇”、“革命左军汉勇”、“革命右军汉勇”数种,而各军均有随兵,旗帜写“汉命”或“洪命”。并以“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发布橄文,主张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实现地权与民平均。意义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以起义檄文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浏阳是洪江会主力所在地。麻石起义后,洪江会会员数千人于12月7、8两日进攻文家市、牛石岭、永和市、红棱铺等地,占领了南街市、西乡、深塘、高址等地方,与萍乡上栗市、案山头起义军相呼应。洪福会万余人在姜守且带领下,独树一帜,自立旗号,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主攻浏阳县城。

以会党为主力,另有贫苦农民、陶瓷工人和防营士兵参加的醴陵起义军,兵分三路:西路军以福神巷为中心,东路军以官寮为中心,北路军以官庄为中心,各数千人,声势浩大,威震四乡。

安源原是起义军预定的根据地,这一带的煤矿工人以萧克昌为首。清吏知道“防安源者,防萧克昌也”,便增派了巡防营两哨到安源,并于11月27日以宴客为名将萧克昌诱杀了。因此,麻石宣布起义后,安源矿工因一时无人领头而未能响应,许多矿工与会党前往上栗市,参加起义军。

萍浏醴起义参加起义的义军达三万余人,军威震撼长江中游各省,湘赣两省地方官兵乱作一团,频频求援呼救。清廷连下“上谕”,急令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湖南巡抚和江西巡抚速派得力军队,“飞驰会剿”,并先后调遣鄂、湘、赣、苏四省新军及地方“团勇”共四、五万人,麇集萍浏醴地区围攻起义军。萍浏醴起义军英勇不屈,与敌鏖战。

龚春台率起义军主力攻占浏阳文家市后,与浏阳洪江会、洪福会起义军会合.兵分左右两路向浏阳县城进军。当大军抵达浏阳城南的南市街时,与清军梁国桢部相遇,将梁部团团包围,准备聚歼。此时清授军赶到,梁部得以退回城内。接着,清军集中兵力,对起义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屯大军于澄潭江一带,以防止起义军回击萍、醴;同时,又加强兵力堵塞起义军进通省城去路。

湖南长沙红色革命事件(湖南武装斗争史)(5)

萍浏醴起义示意图

12月9日晚上,清军乘夜进攻上栗市。驻守该地的起义军猝不及防加之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起义军武器差,致使上栗市失守,龙人杰、沈益古等被捕遇害。

醴陵起义军西路总统李香阁奉所部及北路谭石基部进攻醴陵。李部与醴陵巡防营驻军赵春廷部大战于福神巷。这时,清援军乘车经株萍路开往醴陵,起义军以为清援军大部队到,唯恐被歼,便立即溃散。东路起义军也因敌军迫压而退往浏阳境内。12日,清军赵春廷部奔袭官庄谭石基部,谭兵败逃,多数转至浏阳投归龚春台部。

12月中旬,大部分清军密集于浏阳,准备进击浏阳境内的起义军。11日,起义军再攻浏阳不克后,清军乘夜袭击南市街洪江会义军。激战间,起义军火药库中弹爆炸,清军乘机猛攻,起义军败散。龚春台、蔡绍南两人化装潜往普迹哥老会首领冯乃古处,蔡绍南不幸途中被捕牺牲,冯乃古亦遭清政府诱杀。已成孤军的姜守旦部,亦遭清军袭击,姜守县率部仓促应战,最后失败。至此,清军数万人分驻萍浏醴各县城镇乡村,清廷复又颁布清乡章程,谕令萍乡、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地“同时并举,各清各乡”。“历三月,而清乡始竣”。据统计,萍浏醴及其附近各县惨遭杀害的不下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但我们不免有些遗憾,这次起义的失败,有着诸多的不足。从这次起义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出,起义缺乏周密组织,起义仓促,起义队伍内部宗旨不一,加上敌人力量的绝对优势 ,这些都导致了起义的最终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