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理》,出自《人物志》,主要论述了人才与“理”的关系。此处的“理”包括道理、事理、义理,和情理。
在《材理》一文里,作者认为,人们纯正畅达的性情受到外部侵扰后,会产生九种偏颇之情,成为“偏才”。而只有同时具备“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捷能摄失”、“守能待攻”、“辞能辩意”、“攻能夺守”的“通才”,才能通晓天下至理。
本文选取《材理》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道理可以分为四种,其外在表现也为四种。
人的性情有九种偏颇,似是而非的有七种。
在论说中造成的错误有三种,
在责难中影响的情绪有六种,
兼通天下之理需要八种能力。
点评:「四部」即道理、事理、情理,和义理等四理。「四家」指“四部”的外在表现。「偏」是偏颇、偏私之意。
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天地之间的消长盈亏,就是道理。
以法规制度治理政事,就是事理。
以礼教制度教育人们,就是义理。
以人的言论了解性情,就是情理。
点评:「道」即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事」即人事的道理。「义」即合宜的道理,或者行为。「枢机」即言行,出自《易经··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情」即关于性情的道理。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
四种道理都不相同,对于人才来说,
四理必须借助于外部表现才能彰显,
而外部表现必须依赖于内部的资质。
点评:作者认为,道理与内在资质相吻合,就会有外在表现。道理充分了,就能成为一家之理。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
四家的外部表现不相同,
又产生了九种性情偏私。
点评:「四家」即“四理”的外在表现:道理之家的资质表现为平和恬淡;事理之家的资质表现为敏锐透彻;义理之家的资质表现为温和平缓;情理之家的资质表现为机敏聪颖。「九偏」指性情受到外部侵扰后,使外在表现受到损害的九种情况。
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以道理取胜的人,能使理论得以推广;
揭示微妙的道理,也能做到通俗易懂。
点评:作者认为,辩论有的是靠道理取胜的,有的是靠言辞取胜的。依靠道理取胜的人,能够使自己的理论得以推广,而且也能将微妙的道理解释得通俗易懂。
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那些靠言辞来取胜的人,
是打破了正理求得异说,
追求异说则失去了正理。
点评:作者认为,依靠言辞取胜的人,追求的是奇异之说,而不是正确之理。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善于开导别人的人,用很少的语言就能说明很多事情。
不善于开导别人的,说了很多话也不能说明一个意思。
点评:善于开导别人的人,能够用简单的言语说明白多种事情。而不善于开导别人的人,说了很多话,却说不明白一件事情,别人也就不听了。
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
善于辩论的人,致力于根本而舍去末节。
不善于辩论的人,舍去根本而注意末节。
点评:舍弃根本、注意末节,就会造成言辞繁冗,废话连篇。所以,在辩论中很难取胜。
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
听力敏锐得能分辨声音的大小,
思虑深远得能追溯事物的开端,
眼光敏锐得能觉察事物的先兆,
言辞巧妙得能表达心中的想法,
处事敏捷得能弥补一时的失误,
防守坚强得能挡住强敌的进攻,
进攻凌厉得能战胜严密的防守,
争夺巧妙得能用弱点制服对方。
点评:作者认为,能够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就能通晓天下至理。
心平志谕,无适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
心气平和,且又志向明确。
在坚持一定目标的前提下,
善于运用灵活权宜的手段,
只期望能够掌握事理罢了。
点评:「无适无莫」即没规定该如何,也没规定不该如何的意思。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作者认为,具备这八种能力的人才,就是通才,可以与他谈治国治民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