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朱玫洁 每经编辑:刘艳美
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区域经济格局从“东强西弱”走向“南强北弱”。山东,这个北部经济最强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自然被寄予“守住北方荣光”的厚望。
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31省份2018年GDP成绩单,山东“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困局,再度被推上热搜。
2018年,广东、江苏、山东GDP三强格局未变,但广东、江苏相继步入“9万亿”时代,老三山东却仍“卡”在7万亿处,差距越拉越大。而身后的浙江,正以更少的人口,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上成功赶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今年3月之后,山东“双子星”——青岛、济南,可谓动作连连。
先是3月底,青岛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还专门带队赴深考察学习;最近这段时间,济南又紧锣密鼓在京沪高调亮相,并提出“对标上海”。
当广东、江苏、浙江“大步流星”之时,青岛和济南,能否撑起山东的希望?
学习什么
无论学习深圳,还是对标上海,两座城市的“学习重点”,都绕不开“解放思想,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核心。
5月28日-30日,济南市代表团出动70余名领导干部,前往上海。这样的大阵仗,在类似考察中实属罕见。
济南方面表示,这次取经之旅,就是要“学习借鉴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拉升工作标杆”。
早在今年3月,济南就公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而上海,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对象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大幅跃升32位,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这背后,上海和北京两个样本城市,前者权重占55%。
实际上,2018年堪称上海“营商环境改革年”。比如:开办企业时间从22天缩减到9天,获得施工许可由原来279天缩减至169.5天,跨境贸易货物从抵港到提离全流程实现48小时进口通关……
据媒体报道,5月29日,济南代表团专门前往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考察办事窗口,学习 “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先进经验。
时间倒回今年3月,青岛也有类似举动。
早在年初,刚上任的王清宪就提出,“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3月25日-28日的深圳考察之行,他再次强调,学深圳,首先要学深圳人。
其间,在深圳举行的推介会上,王清宪向台下数百家位企业代表“承诺”:“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各区市用一个月时间,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这里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政务服务,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个部门做不到,有关部门、区市的主要领导就要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上作出解释。”
城叔注意到,4月30日,《青岛日报》发布《‘对标’深圳,青岛各区市列出‘学赶’清单》一文,其中列出青岛各区市精准对标的深圳各区(功能区),并给出初步对标思路。
青岛海景 图片来源:摄图网
山东困局
为什么两座城市同时将破题方向对准营商环境?
实际上,早在去年2月,一篇名为《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的文章曾在网上流传。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这段万字讲稿中谈到:“南方一些省的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向前看”,用创新的思维寻找解决办法;山东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
干部思想保守,正是近年山东困局的一大内因。此前,山东还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一家起源于山东的孵化器企业,在山东发展坎坷,移师至浙江后,反倒一跃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当下,山东内部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民营经济实力也落后粤苏浙三省一截。拉几项数据来看,状况不容乐观。
山东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支柱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
据WIND数据,截至2017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571家、382家、415家,而山东仅为196家。与粤苏浙三省相比,山东仅为其1/2至1/3。
近10年来,山东与广东、江苏差距越来越大。其中,山东与广东GDP差距,由2009年5000多亿元,扩大到2018年2万亿元;同一时期,与江苏的GDP差距,则由500亿元扩大到1.6万亿元。
放眼全国,山东往北,有国家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往南,也有国家级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往西,中西部城市逐步崛起,叠加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纷纷站上新一轮内陆开放朝头。
强邻环伺,山东必需依靠自身“脱胎换骨”,来突破困局。
2018年初,《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成为指导山东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如刘家义所说:“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
青岛、济南作为山东“领头羊”,自然必须站出来打头阵。在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看来,青岛作为山东相对最为开放的地区,“如果青岛在营商环境上无法突破,那么山东也很难突破”。济南亦然。
济南大明湖夜景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双子竞逐
既要合作,也有竞争。
青岛和济南,常被调侃为一对“欢喜冤家”。此前,在竞争激烈的国家中心城市争夺中,山东罕见地派出两座城市同时参与角逐。
近两年,济南加速崛起,做强省会城市的渴望,愈发强烈。今年1月,莱芜并入济南,其经济总量直接超过烟台,跃居省内第二。在2019年济南政府工作报告中, “全省首位”“第一”“领跑全省”等表述,出现近20次,可见其迫切心情。
青岛同样强势。5月7日,《青岛日报》头版刊登文章称:“以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以青岛的体量,我们在全省必须遥遥领先,绝对第一,我们没有理由做第二。……如果我们是省内勉勉强强的第一,也不光彩,如果是第二,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当下,山东的转型突破,正成为青岛和济南的新赛道。除优化营商环境外,两地对标学习的方向则各有不同。
青岛聚焦于产业发展,提出“平台思维”。在深圳,只要企业所需的要素资源,无论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还是人才、资金、交流对接平台,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都能找到——这种完备的产业生态,正是青岛的对标方向。
目前,青岛正大力引进华为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希望以此整合广而散的信息产业资源;另一方面,以创业风投为抓手撬动科创发展,汇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济南最近则有两大动作。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不仅两月三赴北京,还接连南下上海,大力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此次上海之行,济南也表达出对标上海的意愿,强调学习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
常年被吐槽为“大县城”的济南,正把城市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扛起省会担当。
去年5月,济南正式开展城市提升工程“十大行动”,其中包括夜景亮化、生态绿化、市容秩序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此次在上海,王忠林就专门到黄浦江边考察城市灯光亮化工程,为济南打造独特韵味的“不夜城”积累经验。
对青岛来说,“学深圳、赶深圳”目标明确,政策服务、市场监管、产业整合等正有序推进。而对济南而言,如何对标上海突破自我,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