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师(当乡村有了咖啡师)(1)

“益企啡吧”的店长朱有萍。

当咖啡师(当乡村有了咖啡师)(2)

咖啡飘香。

当咖啡师(当乡村有了咖啡师)(3)

半仙山村的边角花园。

我和我的莞乡

在横沥镇半仙山村一家名为“益企啡吧”的咖啡店内,一杯杯咖啡上的心形图案和同样是心形的爱心照片墙相互呼应。

略带苦味的咖啡散发着暖暖的爱意……这里是横沥镇公益咖啡学院的实践基地,乡村咖啡师朱有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正以此为平台,通过咖啡饮品这个载体,链接各种社会资源,用“边角花园”建设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公益助推、全民受益”的社会治理样本。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在村里学做咖啡师

在外面买了几袋咖啡粉,回到家冲一冲就喝了……朱有萍至今还能回忆起2000年自己第一次喝咖啡的场景。如今,20年过去了,在她的家乡半仙山村,村民们正逐渐告别这种“简单粗暴”的喝咖啡方式。

村里今年有了咖啡店“益企啡吧”,专业的咖啡师通过选豆、烘炒、研磨的程序,可以冲调出正宗的意大利拿铁咖啡,再佐以鸡蛋仔等甜品,让乡亲们也过上有格调的生活。

一杯拿铁咖啡只要15元,一份鸡蛋仔只要10元,价格远远低于市场,这不是一家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咖啡店。朱有萍虽是“益企啡吧”的店长,但这家店不是她个人的,而是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和半仙山村委会、爱心企业共同打造的。

成立于2017年的创新中心旨在对接群众需求,链接社会资源,打造公益“产业链”和“生态圈”,探索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公益咖啡学院就是该中心通过政企合作而推动的一个明星项目。学院通过“理论 操作 实践”模式提供咖啡冲调技能培训,目前已经组织了10期培训,每次培训10人左右。

“咖啡其实只是一个载体,主要的理念还是公益。” 创新中心副主任蓝天珍表示,最开始是想利用捷荣集团主营咖啡饮品的优势资源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一个学习技能的平台,但后来发现这方面的社会需求量不大。于是,学院开始主打公益,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吸引学员,在帮助学员提升个人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要求其必须回馈社会。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把更多的资源向村(社区)倾斜。今年6月,公益咖啡学院在半仙山村成立了实践基地。村里提供场地,爱心企业提供原料,运营实行排班制,由参与过培训的学员负责,没有酬劳。店里的所有经营所得扣除成本后都用于公益慈善项目。曾经参加过学院第五期培训的朱有萍被推选为店长。

“益企啡吧”每天下午1时到6时对外开放,店址设在村中心的巷道中,这里原先是一块摆放废弃沙发的闲置地,装修一新后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地,咖啡在村民的生活中逐渐由陌生变熟悉。

咖啡学院强调“爱心”元素

目前,公益咖啡学院正在招募第11期乡村咖啡师的培训学员。在对招募对象的要求中,排在前两条的是热爱咖啡和公益事业、关注村(社区)发展的热心人群。学习时长和公益服务时长的比例是1:1,这是学院对学员的基本要求。每期培训总计大概50多个小时,第一课就是公益理念课,参与爱心义卖则是必修课。

“如果没有热心肠,不热爱生活、热爱公益,很难融入团队里,这是一种价值理念。” 朱有萍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到店里打理一下。在“益企啡吧”的店内外,随处可见公益元素,这里更像是一个爱心驿站。

消费者可以在喝咖啡的同时奉献爱心。“不管生活的苦与悲,愿这杯咖啡成为你的暖与甜”……店内的暖心墙美食牌上贴着不少认捐意向和正能量语录。一个村民知道喝一杯咖啡能帮助别人时,原本只需15元的消费他付了50元。

店外的告示则直接向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快递员、铁骑……发出邀请,他们可以进来歇歇脚,享用饮用水、指定饮料和无线网络等免费服务。曾经有一个听障人士因为接不到电话而直接跑到店里求助。每逢周三,店里还会组织志愿者向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群体派送爱心糖水或者爱心早餐。

刚刚参加完第十期培训的刘艳玲也是半仙山村人。她是一名全职妈妈,性格内向。如今,在参加了一系列团队的公益活动后,性格开朗了好多,经常主动到店里帮忙,捎带着连她儿子也热衷其中。

“边角花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彩绘轮胎、紫藤花架,手绘墙画……在“益企啡吧”门前的一条街的墙角,目之所及都是花花绿绿的植物和彩绘,一条街俨然变成了花园长廊。原先容易滋生脏乱差的闲置地、插花地实现了“黑转红”。这是横沥镇“边角花园”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生动写照。

“边角花园”项目(即沟边、塘边、路边“三边”,村角、墙角、屋角“三角”)是以共建共享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对村(社区)卫生死角进行美化提升的公益活动。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精致环境和咖啡馆雅致的格调相似,不少乡村咖啡师们都参与了村里的“边角花园”建设,且多以家庭亲子的方式开展活动。

“最重要的是把村民凝聚在了一起,宣传带动作用更有意义。”朱有萍这两年不仅感受到了村容村貌的变化,更感受到村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外来力量出钱出力把“边角花园”打造出来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主动参与后期的养护,实现了从“我要看”到“我要做”的转变。

除了“边角花园”项目,探访孤寡老人和罕见病患者也是“益企啡吧”的常规公益活动,这就需要通过市场思维来实现可持续运营。除了咖啡外,店里还在拓展饮、食品的种类,并通过DIY培训、讲座来吸引人流,促进软性消费。目前,店里一个月的营收大概能达1万元。

未来,创新中心将向更多村里复制这一模式,让莞乡拥有更多的乡村咖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