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今通称“脚蹬子”,古称“脚床”或“踏床”,是我国古时人们在坐具前放置的一种用以承托双足的小型家具。宋、元以来,常和宝座、大椅、床榻组合使用,有的和家具本身相连,如交杌及交椅上的脚踏;有的则分开制造,如宝座及床榻的脚踏。脚踏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还有搭脚的作用。一般宝座或大椅座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两脚必然悬空,如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上,可以达到舒适目的。

不同的鼓凳叫法(家具附件之脚踏)(1)

脚蹬子只是脚踏的一种俗称而已,从古至今都有的东西,应该说是属于我们家具附件中的一种吧。顾名思义这脚踏就是我们用来放置双脚的一种小型的家具。沙发脚踏在现代家庭中被大量的使用,由于房间面积及户型有所不同,在沙发脚踏尺寸选择上尤为需要注意,以前呢通常是和大椅、床这些组合使用的。有的是连在家具身上成为一体的,有的呢又是单独分开的。

不同的鼓凳叫法(家具附件之脚踏)(2)

至于脚踏是何人何时发明或被采用的,至今已很难确切断定,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是伴随着床、榻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在上古时期,人们的作息全在地上,没有家具,为了防潮,就用兽皮、树叶、羽毛等铺垫,直到席子的发明,从夏、商、周直到西汉,席是这时期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人们习惯于盘腿而坐或跪坐,逐渐形成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特点,而床、榻等家具则普遍低矮,相对应于这种生活习惯,也就很少存在脚踏现象了。

不同的鼓凳叫法(家具附件之脚踏)(3)

东汉之后,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改变,早期形态的椅、凳等高足家具由胡人及佛教僧侣传入中原,这时,高足家具逐渐取代低矮家具开始日益普及,“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

到了明代,除床榻外,坐具已很少附有脚踏。清中期以后,有多具抽屉的书案往往带脚踏,体制宽大,只能是清式书案的附件。

不同的鼓凳叫法(家具附件之脚踏)(4)

脚踏原为床的附件,故形制多与床身相同,较常见的是有束腰,方材,内翻马蹄;有的采用鼓腿彭牙的造法,无束腰直足的、有束腰带托泥的、四面平式的都少见。脚踏不仅是一种容足之具,有时也充当坐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