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看《甄嬛传》,只记得那些大起大落的情节,像是华妃下线,甄嬛出宫,又像是果郡王之死,情绪完全被这些大悲大苦裹挟,于是总是忽略那些暴风雨前的平静,甚至是窸窸窣窣的前奏。
《甄嬛传》里最催人泪下的一集,应该是74集果郡王即将赴死之时,和甄嬛互诉衷肠。
果郡王说:“我此生最好的时光,尽在凌云峰,我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是那日去甘露寺,宣读圣旨,迎你回宫,那是我毕生不可饶恕的错误。”
同样打算赴死的甄嬛,流露出前所未有的真情,说了许多从前不打算说的话:“允礼,尽管我心中的风一直吹向你,但我也必须逆风而行。”
事实上,我一直觉得,《甄嬛传》到了这一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大结局,因为它已经讲完了剧中所有人的命运:世事错落皆是注定。
不管是甄嬛和果郡王,还是甄嬛和四郎之间,都是错落的,那一夜,不管走出来的是谁,他们的故事都在那一夜结束了。
从此,再没有甄嬛,再没有果郡王,也再没有四郎。
那一夜,也已经说尽了《甄嬛传》整部剧所要让观众理解的那种东西:宿命的无常,人心的复杂。
之后的两集,不过是给观众具体呈现,这种复杂和错落所导致的结局——他们终究互相屠戮。甄嬛毒死了果郡王(并非有意),四郎残杀了甄嬛的人性,甄嬛又反杀了四郎。
所以,从前,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一集。
但是今天细细重温,才发现74集暴风雨来临的前夕,所发生的那些事,其实更耐人寻味,那像是过山车缓慢攀爬,即将抵达顶峰的那段路程。
要到很久以后,万般落定,细说从头,才能知道原来急速滑落前,局中人都有过惶恐,也都试图阻止过那种跌落的。
甄嬛一直在阻止。
她回宫后,一方面取悦四郎,一方面巩固权势,一方面极力和果郡王保持距离,就是因为,她害怕终有一天大家都会陷入更悲惨的局面,所以她想给彼此都留一些退路。
四郎也阻止过的。
我是这次重温才发现,从来都多疑狠厉的四郎,原来面对着果郡王和甄嬛,也曾极力隐忍和克制过——他已经明确知道果郡王和甄嬛有私情,但还是原谅并放过了他们。
四郎到底是从什么还是开始怀疑甄嬛的呢?
准确地说,其实从甄嬛在甘露寺主动接触他开始,他心里一直有着芥蒂,但是一方面因为局势(想用甄嬛抗衡宜修,保住四阿哥)所迫,一方面因为他喜欢甄嬛,他让自己刻意忽略了这些芥蒂。
一直到最后,除掉了果郡王,他也没真的对甄嬛放心过。让甄嬛毒杀果郡王的时候,他对甄嬛说,只要果郡王死了,甄嬛的儿子弘曕就是绝无异议的太子。
可是,果郡王死后,四郎下了圣旨,只是说让甄嬛协领六宫之事,位同副后,丝毫不提其他。这个圣旨基本就是个无用的圣旨,因为自从宜修死之后,甄嬛本来就协领六宫。
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他不再信任甄嬛,他对双生子的来历有着极大的疑虑,从始至终他就没想过让弘曕继承皇位,不过一直试探而已。
四郎对甄嬛的疑虑,几乎伴随着甄嬛回宫到他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
他一方面怀疑,一方面自欺欺人,不愿意真的去证实这件事情。所以,滴血验亲事件,他轻易就放过了甄嬛。
如果此后,后宫一直风平浪静,也许甄嬛和四郎,真能以时间加上对彼此尚存的珍惜之意,换来一种相对安稳的生活,就像每一对彼此有了芥蒂,但又拥有其他共同生活基础的夫妻一样,比如孩子,比如经济条件,势均力敌的智慧等等。
四郎和甄嬛之间其实有点“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感觉。后来四郎爱上甄嬛,对甄嬛一直有一种“明知道你有事,但是不敢查你手机,查不到就可以当不知道”的自我安慰。
摩格的进京,第二次打破四郎的自欺欺人(第一次是滴血验亲事件),逼得按捺不住自己的疑心,非要去查甄嬛不可。
四郎去查甄嬛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他还真不是冲着果郡王去的,他只是在甄嬛和摩格的针锋相对中发现,摩格似乎早就就看上甄嬛了,于是四郎派自己的心腹跟着甄嬛。
摩格到最后也在保护甄嬛,没在皇上面前承认认识甄嬛,更是从未提及果郡王的名字,但甄嬛自己慌了,因为怕摩格真的说出去,反而不打自招,把发生在她和果郡王之间的事,原原本本说出来并安在浣碧的身上。
这就导致,夏刈从甄嬛和摩格的对话中得知两件事:第一,甄嬛与摩格老早就认识;第二,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
这也是为什么,四郎的心腹会回复四郎:“奴才按照皇上的吩咐查过,确有此事。”
可是,四郎仍然不死心,他对夏刈说继续查,必须做到有凭有据,甚至于最后,他要亲自证实这件事,才能相信那都是真的,所以他假装要把甄嬛送去和亲,果然炸出了果郡王。
其实,按照四郎一贯的性子,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哪怕只是怀疑一下,没有任何证据,恐怕那人也早死了,具体可参考瑛贵人事件,瑛贵人什么都没做,但是四郎为了保护三阿哥,明知瑛贵人无辜,可还是牺牲了瑛贵人。
而现在,面对着对甄嬛的怀疑,他却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寻求证据,那是因为他在乎甄嬛,他不死心啊,他不想失去甄嬛啊。
他在给自己找理由,找退路。
后来四郎终于证实了果郡王和甄嬛之间的确有情,但大家猜怎么着?
四郎竟然轻飘飘地就原谅了甄嬛。
多么轻飘飘呢,大概也就是剧里两个镜头,一共几天的事情。
这两个镜头分别是,敬妃带着胧月来说了一堆小孩想念母亲,家庭不和睦小孩子心里难过之类的话;
另一个镜头是,端妃对皇上说,她知道皇上心里其实很挂念甄嬛,让皇上还是把甄嬛接回宫里。
这两个镜头里的皇上,都有深深的疲惫感,陈建斌老师也演得非常好,连嗓音都是沙哑的,疲懒的。
完全就是一个男人受了重创,对万事万物都失望的样子。
这两件事当然也显出敬妃和端妃的聪明之处,她们不动声色地给了皇上一个台阶——我一直觉得敬妃和端妃自始至终都爱着四郎,她们可能会斗,会根据形势,不断更换战队,但她们从来没想过伤害四郎,这种爱可能不多,但的确存在着,或许用恩情与义气来形容更合适,长久生活在一起的男女之间,爱会消失,恩情不会。
果然,她们俩来过之后,皇上就原谅了甄嬛,让苏培盛去把甄嬛接到宫里,而且连大声斥责甄嬛也没有,嘴上说她有错应当重罚,却连罚也没罚,而只是哽咽着说让甄嬛去看看孩子们,说这几天,孩子们都很想她。
事实上,想说的是他自己也想她。
是的,四郎原谅甄嬛,只是因为,不管怎样,他就是想她,他就是离不开她啊。哪怕留下她,自己也未必真的快乐。
所以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原谅,一方面又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一听到苏培盛说此事不关甄嬛的事,就立马接过话说:“对,都怪允礼”。
那种情形完全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原谅出轨男的女人——不敢承认自己还爱,不敢承认自己因为爱才变得懦弱、纠结,所以反而替对方找尽一切理由。
被原谅,连甄嬛也觉得意外,并且感动。那一天平安无事走出宫殿的甄嬛,是打算和四郎好好过日子的,尤其是,当后来果郡王也没被杀死,而是奉旨驻守边关,甄嬛是想过从此放下往事的。
后来再见果郡王那一次,她哭了,不是因为想念,而是因为她心里对果郡王已经再无想法,往后余生,只愿彼此平安。她庆幸自己看到他安好。
一直到那一刻,甄嬛都是想从此守着四郎的。
果郡王不在的那三年里,我想四郎也是真的爱着甄嬛的。可是嫌隙这种东西就是,一旦你扒开了一条缝,你就会一直忍不住去窥探,去证明,若无事发生,那么那条缝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小,可一旦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你就会把那条缝扒开的更多一点。
修补缝隙是要用更多的爱,更多的真心,更多的耐心的。
可是四郎和甄嬛之间,欠缺这些东西,他们彼此亏欠,谁都渴望对方付出更多。所以,他们之间注定很难有一个好的收场。
人,不是不可以原谅【背叛】,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原谅的条件。
偏偏还有个某些时候确实拎不清的果郡王。都已经把事情闹这么大,差点害死自己和甄嬛,还非要每封信上都巴巴地提一下甄嬛,就怕皇上不生气。
于是,他们三个人注定只能走向毁灭。
十年前,《甄嬛传》刚播的时候,我还没经历过婚姻,看不懂这里面的悲苦与残忍,十年后,当我也成为婚姻里的一个【老人儿】,重看这一段,简直觉得毛骨悚然——坏婚姻有多可怕呢?那就是它竟然有可以困住一切的力量。
很多人总以为,这一场爱,只是困住了甄嬛和果郡王,四郎是始作俑者。
不,他们三个全都是受害者,连四郎后来想和甄嬛切割,潇洒一点,都潇洒不起来,因为岁月、孩子、欲望、爱情、责任、依赖等等太多东西住在了他们之间,切割掉甄嬛,等同于切割掉自己的一部分。
对甄嬛来说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她可以那样决绝地离开甘露寺回到宫里,但后来怎么都无法再离开皇宫,因为她和四郎之间的东西比她和果郡王之间的要复杂。
后来杀掉四郎,是甄嬛的断臂求生。
没有一场【长达十年以上】的婚姻是可以好好离掉的,这就是婚姻的最残忍之处。
甄嬛王和果郡王之间,说的是爱;但甄嬛和四郎之间,说的是婚姻,所以他和她的故事,才那样复杂,也那样百转千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