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有“六大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和峨眉电影制片厂。
但是如果你对六大电影集团仔细研究,就能够敏锐地发现,虽然都是国营电影厂,但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向和内容又有所不同。
八一厂和西影厂虽然都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背景下的建厂,
但是两家厂的拍摄影片的定位不同,上世纪各领风骚的八一厂和西影厂,几乎代表了两种电影风格,虽然票房和口碑经常神仙打架,但是他们的拍摄方向却互不碰撞。
八一厂是,以“反映中国人民历次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军队的斗争生活,
塑造优秀军人的银幕形象,为部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促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服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拍摄。
西影厂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西北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的重视”。
这也导致两家电影制片厂,在日后的发展中,八一厂和西影厂越发的走向不同的远方高峰。
在我的研究分析看来,至少有三大差别,但也正是这些差别,使得两家在竞争中进步,在进步中竞争,这也才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国产电影的辉煌时期。
一,八一厂的走向
1952年,江边战火正燃, 为了利用电影这一现代化工具配合部队进行军事政治教育, 经总政治部批准, “八一厂”正式建厂。
因此,八一厂一上来就明确了未来的主题方向“电影要映中国人民历次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军队的斗争生活”。
01:拍摄对象:英雄人物
从“八一厂”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放映开始。 八一制片厂拍摄的大多都是大历史框架下的战士故事, 也展现了一大批至今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
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烈士李白,《狼牙山五壮士》里的马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
1960年的《林海雪原》,
高潮迭起, 引人入胜,是一年人的童年回忆。
不仅拍摄的抗战英雄,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斗争生活,也是“八一厂”的任务。
1965年,八一厂出品的《雷锋》上映,掀起了中国的“全民学雷锋”的浪潮。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会有不平凡的事迹。
02:拍摄主题:歌颂英雄,反映生活
八一厂跟许多电影工厂不同,他们还肩负着真实记录,反映生活,工作,战斗经历的使命。
许多历史的瞬间,正是在八一厂的胶片上成为永恒。从朝鲜战争到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从军队演习现场到前线,从大江南北到海内外,哪里有火热的部队,哪就有八一厂摄影机。
因此,八一厂出品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大多都是战争题材或者歌颂的现实主义题材。
1963年的《地雷战》和1965年的《地道战》,这几部歌颂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智慧,至今仍然被观众们所怀念和津津乐道。
爱情在战争片向来就不是重要的笔墨,但是八一厂出品的《柳堡的故事》打破了这一格局。
“十八岁的哥哥和小英莲”细腻动人、清新柔婉的对唱却拨动着几代国人的心弦。
因此,无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柔情似水的温情脉脉,八一厂的战争片一直都在国内扛起了大旗,做起了战争片的标杆。
03:拍摄类型片:战争片
随着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国产战争片的辉煌时代时,《小花》《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战争影片横空出世, 打破了“八一厂”在战争类型片一统天下的格局。
但是“八一厂”还是“八一厂”,吴子牛的《晚钟》,以一部日军投降后 5名八路军战士与遗留在中国的32名日军狭路相逢的故事,。
它以反战的主题,获得了第3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这让“八一厂”挣回了面子,随后“八一厂”也紧跟打铁,乘势而发。
从1988年到1998年,先后创作了《大决战》三部曲和在内八部15集解放战争系列巨片。其中《大决战》的剧本剧本就耗时3年。动员了当时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5个军区以及海空陆和相关院校、武警部队等,
共20多个军级单位和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 约13万人参加拍摄。资金军委直接提供。
这是“八一厂”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也是国产战争片最辉煌的时刻。八一制片厂文学部研究室主任张东后来说:“这是无法复制的巅峰。”
二、西影厂的走向
西影厂跟八一厂不同,它没有八一厂背后的强大资金支撑,西影厂是地方厂,筹建那会,
用的都是最老的设备,就连人才和摄影师都是当时央视调过去的...
人手缺乏,但是任务很重。
一方面,西影厂要响应文艺创作的大环境,拍摄社会共性的主流片,战争片,
一方面,西影厂要加强西部文化建设,要拍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题材和类型片。
01:拍摄对象:平凡的农民
这也注定西影厂跟八一厂把拍摄的对象对准的“英雄”不同,西影厂的拍摄对象是“中国的广大农民”,1958年,西影厂成立那会,新中国六亿五千万的人口,其中农民就占到了5亿。
农村在中国社会的占有比重,使得新农村题材本来就是被看重的,但“八一厂”的定位是革命战争和建设的斗争生活,这也是的定位“地方制片厂”的西影厂,主动承担起责任。
西影厂拍的也大多是有浓郁陕西特色和西部特色的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
02:拍摄主题:民族文化的根
跟庞大格局的八一厂不同,西影厂的任务是要在电影中,塑造西部农民形象,要关注西部人的现实生活,要反映西部人的历史与情感,在作品中寻找文化的根,传递西部人的火炬。
因此无论是《老井》还是《红高粱》《菊豆》《美丽的大脚》这类反应农村题材,在农村的生活中,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一直都是西影厂的影视作品在追寻和探索的主题。
03:拍摄类型:农村电影
八一厂把身心放在庞大的战争片上的时候,西影厂拍摄的是农村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不是西影厂不想拍,而是资金条件限制,很难拍出场面宏大的史诗战争片,喜迎产的还是大多以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的农村电影为主。
但是吴天明在就任西影厂厂长时,他不愿意局限于厂内的拍摄和合作,他大刀阔斧的提出了改革,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国西部片”的创作方针。
西影厂的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胜地,与此同时,在西影厂的扶持下,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的迅速成长,
又给西影厂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西影厂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大本营,
边疆与西部电影的基地,中国电影美学和艺术创新的生中心。
无论是走上国际影坛的《红高粱》《黄土地》《老井》还是历史回忆录《霸王别姬》,
西影厂这些年来,对小人物的关注没有改变。
在着力反映西部大山深处,在伦理道德,封建思想禁锢下的隐忍顽强,竭力冲破各种藩篱的农村人的形象没有改变,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争取幸福生活的目标下始终没变。
如果说“八一厂”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巅峰,那“西影厂”就是国产文艺片的巅峰。
但遗憾的是,随着改革浪潮的吹过,八一厂和西影厂的命运走到了一个交点。
03:西影厂和八一厂的过去与未来
时间的拨片调到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的大军东进,传统电影不再满足人们的期待。传统的电影制片厂逐渐走向了下坡路,产业化的市场改革成为了电影厂的唯一选择...
但那时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一切又再一次发生变化。2003年,民营资本正式进入电影制片领域后,中国影视的生产的力量被彻底改写了,电影工厂不再...
这两位曾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各领风骚的“老牌”电影工厂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北京电影制片厂被拆分,
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了旅游胜地,
西安电影制品厂也被拆分划入了中国西影集团,八一厂也与原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并。
厂外的名字虽然依旧还是叫“八一厂”,但内部叫“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
制片厂的副军编制单位降为正师编制。
曾经的老牌电影工厂,在时代的震荡中,
彻底跟国人说了再见,而那些曾经“电影制片工厂”里的中国电影人们,
从“厂”搬到了“集团”,带着梦想继续启航,
纵使凛冬来临,只要水手还在,
船长还在,这艘远航的船就永远不会沉。
大家好,我是云纳君,
很感谢各位朋友抽出时间,阅读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写的不错,
您的“评论 点赞 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历史文章:揭秘 孔雀公主李秀明 两次消失隐退的背后原因 身不由己 皆为掌控命运
80年代起 西影厂走出8位导演 德艺双馨 才华横溢 可惜吴天明已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