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永翠

少年时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现在具体的文字已记得不甚清晰了,只隐约记得先生童年时去看戏是要坐船的,路程估计也不近,只落得个折腾太晚而昏昏睡去的结果……和他比,哈哈,我儿时看戏似乎就格式多了!

故乡的戏剧(故乡的回忆社戏)(1)

入了冬闲时节,村人们就早睡晚起,太阳照上八竿子,才闲闲地端着早饭碗,男女老少,板凳头一齐坐开,顺着窝风的墙根边晒太阳,边吸溜着粥,边说着话。热腾腾的白气袅袅娜娜地升腾,辨不清是粥的热气还是太阳照腾的蒸汽。

这吃饭时的闲话,多半是为着村里正在排演的戏,哪个扮相清秀、哪个嗓音高亢、哪个锣敲得有板有眼、哪个胡琴拉得婉转凄清、哪段曲子唱得好、哪段故事催人泪下……都是评论的对象,并计划着上午做完家里的活,相邀着下午去油坊继续看唱戏,这就是村人们冬闲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午饭后,村人扛着长板凳、拎着火坛子,拖儿带女汇集到油坊里。打油的榨闲闲地歇在那,大家板凳挨着板凳,一行行坐下,没带板凳的绕个大草团子往土坯子砖上一歪,也很惬意。我们这些小孩满场溜达,胆大的台上台下窜个不停,那搭着的台子布置得花红柳绿,很合倒倒戏的布景,好几盏大灯明晃晃照得偌大的油坊亮堂堂的。两遍锣一响,闹哄哄的人群立马安静下来,故事接着婉转开来。

“秦香莲带着儿女来寻陈世美了,看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怎么办!”王奶奶扎着蓝花手巾,凑在李奶奶的耳边解说道,眼睛不好的李奶奶手伏在火钵上,恨恨地说:“坏人没好下场!不信,你听佳英怎么唱。”台上那扮演秦香莲的佳英既是村里的媳妇又是村里的姑娘,谁不熟悉她。只见她在胡琴的婉转里,一身白衣轻巧巧领着一对儿女走上台来,眉眼低垂地和着胡琴声边走边唱,头上扎着一条长带子,那翩飞的黑带上满满的都是哀怨、悲情,我在台下隐隐根据这样的装束,似乎感觉到情势的急转而下。可我更多关心的是那扮演儿女的小平子和二宝此刻是什么想法,她们会喊秦香莲妈妈吗?等会见到扮陈世美的嘉荣,会喊爸爸吗?那多么滑稽啊!小平子和二宝的亲爸亲妈就在场子里看戏呢。咿咿呀呀的秦香莲,悲悲切切唱了一大段,唱得台底下的大人们泪光莹莹,我偷眼打量着,也跟着心酸起来,戏的内容没看太懂,但台下人的眼泪是真真切切的,想必是很难过的。我低着头装着难过的当儿,秦香莲就下台了。紧接着,一阵紧密高亢的锣鼓声里,那陈世美就上场了,呵呵,那戏服真是好看,红彤彤的闪着金光,尤其是头上的帽子更是威风:两凛长毛摆动着,两个彩色的沿子晃晃荡荡地在耳边闪着,脚蹬皂靴,气宇轩昂地迈着阔步走上台来,伴着锣一个亮相,嗬,真酷!我情不自禁拍起手来,单调的掌声吓得我自己一跳,啊?这么好看的样子为什么只有我鼓掌?妈妈赶紧把我的手掌一把捂住,白了我一句:“瞎鼓什么,坏人出场了。”什么坏人不坏人的,那戏服可是戏班子里最漂亮的!夏天爷爷晒戏服的时候我就看过,尤其那比我个子还高的“颤鸡毛”更是好看无比,更何况那个演戏的嘉荣,昨天来我家和老爸谈刘邓大军,还带给我一把小糖呢,凭什么说他是坏人!我心里忿忿不平,妈妈根本没做任何解释,又被台上的戏勾走了。唉,我就装着不作声吧。

故乡的戏剧(故乡的回忆社戏)(2)

多半看戏最后的结局是,台上的人唱得哀怨沉醉,台下的人看得如痴如醉,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着拖腔幽远、哀怨凄切的庐剧腔调,早就不耐烦了,老是咿咿呀呀地唱,又不晓得唱什么东西,想鼓掌了还不给,真憋屈。按捺一会儿,心就跑了,人也悄悄逃离板凳,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耍去了。

外面的空气清而冷,可我们觉得正舒服,在油坊的人群里焐了半天,个个红着脸蛋正烧着难受呢!于是我们会绕到油坊后面的田沟里,抠一块块硬渣渣的冰冻,用麦秸杆抵着冰冻使劲吹,渐渐那冰冻就在热气的烘烤下,出现一圆溜溜的如麦秸孔似的的小洞,用草绳从洞里穿过,成了一挂冰,挂在土墙上,我们就对着它喊:“冰冻冰冻你上墙,你吃锅巴我吃糖。”好生欢喜!有时候,喊半天那冰冻也没有贴上墙吃“锅巴”,掉下墙来摔得粉碎,很是遗憾!玩得多了,就有经验了,喊两声它不上墙,我们就嘎嘣嘎嘣把它当糖啃了,比冰棒还要冰,冰得我们只打寒颤,也没有冰棒那么甜,可我们嚼得一身劲,比听那拖沓的唱腔来劲多了。

年前看戏,那多半是村人自娱自乐,边演边改,有排练的意味。真正声响大的,算正月里的演出。那时会在户外寻个宽敞的所在,搭一个阔阔的台子,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寻来看。正月里正好是家家户户走亲访友的日子,我们的村子一下因有戏看而沸腾了。各家的亲戚都会趁这个空儿,来村子里访亲,常走动的亲戚自不必说,连不常走动的亲戚,家里人也会因这个唱戏的机会,差人去邀请,来着的和去着的都皆大欢喜。本来就热闹的村子因此更热闹,总见到乡邻互相借凳子、邀陪客人的场景。切记得有一年,在干涸的大塘里搭台,那大塘横着整个村头,大得似乎没边,满满一塘窝看戏的人,离台近的板凳规规矩矩排着,人满满当当围着,离得远了,只有互相搭着肩站在板凳上远眺,不见得能听到什么所以然,但也定定看着,不忍离去。还有的孩子精明,爬到塘边的大柳树上,居高临下地看好不美气。十里八村的人都蜂拥来看戏,有的扛着板凳,有的挑着甘蔗、背着瓜子袋、夹着糖葫芦架,呵呵,趁人多做起生意来了,更有货郎担子一茬接一茬,我们小孩们此时最人来疯,家里来亲戚、过大年、口袋里有几个压岁钱,这几凑头,我们的光景就美得不得了!看戏只是个噱头,更多的心思都在这些新鲜的吃食上,那拨浪鼓的响声里,有多少五彩的纸花、粒粒糖……原来小时候我们看戏和鲁迅先生一样啊,记得的是看戏的热闹,哪里看进去什么戏哦!(图片取自网络)

故乡的戏剧(故乡的回忆社戏)(3)

最忆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