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万平方千米,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国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樟木地区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虫。我国已知蝗虫在10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危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稻蝗、蔗蝗. 和尖翅蝗.等。危害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短星翅蝗、苯蝗、负蝗等。棉蝗和负蝗可危害棉花。竹蝗可严重危害竹林。在广大牧区,危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戟纹蝗.、小车蝗、牧草蝗、雏蝗、痂蝗以及意大利蝗等,大发生时可严重危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

蝗虫的主要危害(蝗虫的危害防治很重要)(1)

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公顷,涉及9省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80万公顷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80万公顷以上。蝗虫又肆虐河南,受灾面积237.5万亩,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4000余只/平方米,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虽然已经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须加强扫歼并监测夏季残余成虫的产卵区域,准确了解并掌握秋蝗发生和水、旱发展趋势与气象动态,并及时做好秋蝗和三代飞蝗的防治工作,以减少飞蝗发生的面积与数量。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甘、晋、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与滨湖地带。新疆的塔城地区1983~1984年和1986年均发生群居型飞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群居型飞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头/平方米,发生面积约5.15万公顷。新疆蝗虫受灾面积达3005万亩,在塔城阿勒泰地区密度达每平方米上万只。西藏飞蝗在西藏于1928~1952年间,曾有45处发生蝗灾,1846~1857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飞蝗先后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萨、林周和达孜等地暴发危害,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1988年6月19日,米林县强那区发生群居型西藏飞蝗1000多亩,并飞越雅鲁藏布江危害青稞。1999年,在拉萨、日喀则等地部分地区也发生了高密度的飞蝗蝗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10多省部分稻区发生稻蝗460多万平方百米。竹蝗对南方竹林危害达300万平方百米以上。至于我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各季草场的蝗虫,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最大发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可达2000多万平方百米。近十几年来,常年受灾面积约460多万平方百米,实际防治面积约100万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国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均发生了高密度蝗群,发生面积达数百万公顷以上。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阿尔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区上报的蝗虫发生面积约4000万亩,发生蝗虫种类主要为意大利蝗、戟纹蝗、西伯利亚蝗、黑条小车蝗等,发生密度600~8000头/平方米,个别地区可高达10000头/平方米。各蝗区已经分别采取超低量制剂、微孢子虫、招引纷红椋鸟和牧鸡治蝗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治理。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亚仅由澳大利亚灾蝗的大发生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200万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来,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多种蝗虫同时猖獗发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美国西部的17个州,每年因草原蝗虫所造成的草场损失约为800万美元。1999年在俄罗斯的中部、东西伯亚南部等20多个州、里海附近以及与哈萨斯坦接壤等地区,已有100万平方百米农田遭到蝗虫袭击。 应强调前期提前预防,压制为主,后期灭杀为辅,实施飞蝗的可持续治理。即积极发展和改善检测预警技术水平,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传递,改造治理蝗虫的发生基地,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时用药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虫种群的形成。 改造蝗区生态环境(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2)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3)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利用好当地优势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蝗虫种群的能力。(4)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对重点内涝蝗区可采用“上粮下鱼”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抑制飞蝗种群密度。对较稳定的蝗区,可通过飞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强草场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盖度。化学防治防治适期:一般将严重发生的蝗虫防治适期定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防治指标:东亚飞蝗的防治指标为夏蝗0.3头/平方米,试行0.45头/平方米。(1)喷雾或喷粉。马拉硫磷 二线油、锐劲特超低量喷雾剂等用于飞机超低量喷雾。卡死克、马拉硫磷原油、来福灵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喷雾。(2)毒饵诱杀。当药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时,用毒饵诱杀防治效果好。生物防治(1)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农业和,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2)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