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三国演义中的武力之强,谋略之奇,绝胜古今都不为过如果我们把三国放在历史河流中,前有大汉,后有晋朝不免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何人才辈出的三国,最终会结出一个评价非常差劲的晋朝呢?换而言之,如果乱世的大争,不是最终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和平一统,那么三国的志士仁人的你争我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从这个问题出发,三国有一个悲剧的结果,三国演义作为悲剧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此留给世人的启示,可能就是它最珍贵的思想结晶吧,本人拙力试以图之,仅供大家交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国演义的作品特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国演义的作品特色(三国演义的启示)

三国演义的作品特色

我不说三国演义中的武力之强,谋略之奇,绝胜古今都不为过。如果我们把三国放在历史河流中,前有大汉,后有晋朝。不免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何人才辈出的三国,最终会结出一个评价非常差劲的晋朝呢?换而言之,如果乱世的大争,不是最终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和平一统,那么三国的志士仁人的你争我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从这个问题出发,三国有一个悲剧的结果,三国演义作为悲剧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此留给世人的启示,可能就是它最珍贵的思想结晶吧,本人拙力试以图之,仅供大家交流。

三国有没有可能成就一个更强的一统天下呢,如果我们深入三国,尝试往后演绎,答案是可能的。其中有两次机会要做大胆的假设,第一次,是赤壁之战。此时蜀汉还不成气候,大的势力是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孙权。倘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无作为,放任曹操南下,吞并孙权,继而以势如破竹一统天下,完全可能。到那时,以曹操的文治武功,让魏当家坐拥天下,这个结果大家觉得,还不错吧。第二次,是孙权偷袭荆州,关羽作为蜀国在东线的北伐夭折。此时,魏蜀吴已成三国鼎立之势,天下继赤壁之战迎来了有一个十字路口。在蜀汉一图发力一统天下的爆发期,倘若东吴乐观其成,不偷袭关羽的荆州,以蜀汉的西线出川北伐,配合东线的关羽,合击北方魏国,最后南方孙权和平归顺。到那时,大汉正统再次一统天下,以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勤勉,这个结果大家觉得,还不错吧。

以上两次假设,实现一次,都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一统天下。有人可能会觉得太不现实了,怎么会有诸葛亮在赤壁的无为,怎么会有孙权在垂涎一尺的荆州面前能保持冷静呢。我们不妨在这里引入秦国一统六国时的片段来看,看看齐国的反应,不助其余五国,乐见秦国逐次灭国。这里本人不再深入了解当时齐国的心理了,我只能说齐国的封地是周朝姜子牙的所在的地方啊,齐国之风,乐见天下一统,不以阴谋巧计乱天下大势

在时间线上,往后演绎我们看到上面的分析。如果往前探究,三国承自大汉,三国为何有此果,大汉一定有前因。结论一句话,三国是对大汉道统文化的一种测试

我们知道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就是以儒家为尊,道家以辅的意思。那么天下对于这一新创举,肯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这是温和的说法。其实作为中华文化的道家,首先就有一个反应的过程,本人把这个叫做测试。再通俗一点来说,顶层来口号,让大家以儒为尊,道为辅,底层是听话的,可是在行为和意识深处可不就是一句遵命就能搞定的,一定得在实践中的测试才行。于是三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历史,我们看到武力之强,谋略之奇,古今难见。当然这里大家一定会问,刘备不是很仁义吗,是的我同意又不同意。第一为何同意,刘备自己是仁义的,凡事也以仁义为准则,取西川中的种种表现就是明证。第二为何不同意,是因为别人不认为刘备仁义,当刘备的仁义为假惺惺,同样也是在取西川中的表现,刘备身边的人都不是从心底里彻底赞同,何况三分天下中的其余人呢。究其根本,是儒家的仁义之风,还未在中华人民中至骨入髓,是道家对儒家的不完全信任

道家以自然万物为本,儒家以人为本,更不说在唐代成为主流的佛家以宇宙为本。三家涉及面的广度不言而喻,唯独以儒家为尊,才能在人组成的社会运动中形成最大的向心力。不然,看看三国,任你有关张吕布之勇,郭嘉诸葛之谋,最后也白茫茫一大片,落得一个干干净净,徒留一个羸弱晋朝。

#三国演义# #古典文学名著##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