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月

《三国演义》写的是天下大势,英雄功业的大题材。并没有多少笔墨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若仔细品读,仍能发现一些表现人的内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一些精彩描写,对于我们正确领悟生活中的智慧,会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看书的第二回和第三回里出现的何进这个人物形象,如果仅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他就是一个很极端的很不可取的例子了。他“本是没决断之人”,遇事糊涂且又刚愎自用,处在汉朝末年那样的非常时期,又任大将军之职,却毫无应有的谨慎、警觉和防范之心。书中讲“后人有诗叹之”,称无谋的何进“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丢了。

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和难度都不一样。但终归根据所在的境遇,努力修炼,“进化”出相应的处事能力才好。

咱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当时何进所处的大环境:

三国演义的启示200字(三国演义的启示)(1)

一、汉灵帝的何皇后是何进的妹妹,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得权重任”。

二、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辩;另有一皇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由王美人所生,何后因嫉妒而鸩杀王美人。皇子刘协养于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宫中。

三、汉灵帝崇信张让、蹇硕等十个朋比为奸的宦官,即“十常侍”,并尊信张让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人心思乱,盗贼峰起。”

四、中平六年夏四月,汉灵帝病重,欲立新君,汉灵帝和董太后都偏爱刘协,欲立之。中常侍蹇硕出主意:“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

这是当时的局势。

这一天,汉灵帝听从蹇硕之言,宣何进入宫。何进至宫门时被人告知有诈,不可入宫,蹇硕要杀你呢。何进“急归私宅,召诸大臣”,商量对策。这时,有人来报,说:“帝已崩。今蹇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矫诏宣何国舅入宫,欲绝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正说的时候,“使命至,宣进速入,以定后事。”于是,何进在曹操和袁绍的参谋和帮扶下,将计就计,“就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

蹇硕被所谓的“十常侍”之一,中常待郭胜所杀。

袁绍劝何进乘势将十常侍“尽诛之”,以绝后患。可张让等人已先到何皇后跟前,巧言蛊惑,装可怜,并说“始初设谋陷害大将军者,只蹇硕一人。”成功说服同样眼界狭窄、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且更加糊涂的何后,何进听从了何皇后的话。袁绍虽然着急,也没办法,想再劝劝,何进说:“吾意已决,汝勿多言。”

可张让等人呢,转脸又和董太后这一边联合起来,“共预”朝政,培植势力,董后专权。何后没法,于是何进“召三公共议”,后来“暗使人酖杀董后于河间驿庭。”

三国演义的启示200字(三国演义的启示)(2)

袁绍再次建议何进诛十常侍。张让听着密报,就买通了何进之弟何苗,何苗就去见了何太后,替张让等人说好话,“后纳其言”,何进再次“听太后言”,唯唯而出。”袁绍迎上来问“大事若何?”何进说:“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绍见是这样,就又建议何进召京外大臣率兵来诛十常侍。主薄陈琳不同意,劝道:这是“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你现在“掌兵要”,若欲诛宦官,“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如为此事召京外兵马前来,“所谓倒持干戈”,反生乱矣。何进却说陈琳:“此懦夫之见也。”

曹操这时也过来劝何进:派人只除十常侍的首恶就行,别尽诛之,更不可召来外兵。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曹操一看,这没法再说话了,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

何进呢,几番不听大家的忠谏,一意孤行,暗差使命,用密诏将董卓等人召回。

三国演义的启示200字(三国演义的启示)(3)

这时,侍御史郑泰过来劝谏:“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进却反唇相讥:“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其他人再劝,何进已是不听。

张让等人知外兵到,共议先下手。于是又到何太后跟前哭诉,又巧言再次成功说服何太后降诏宣何进到宫中议事。

曹操、陈琳、袁绍等人明知是十常侍的计谋,都劝何进不要去,何进执意不理,带精兵往宫中而去。

十常侍却假传懿旨,只让何进一人进宫,何进也不多想,昂然而入,刚踏入宫门,眼见宫门尽闭,被张让、段珪等人左右围住,伏兵齐出,将何进砍死了。

就这样,何进与十常侍之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最终死于非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终究是人生不能糊涂过,懂得思考,增强对人、对事的辨别能力,既不受别人蒙蔽,更重要的是不受自己的蒙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