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未见记载,唯有从宋人插写妇女的脚的文献中去寻绎原因。

杨绛〈995-1039年)(《咏足》:“涂香莫惟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是首描写舞女的词,着眼于她的舞步。

古时候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产生于宋代)(1)

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潘妃步步生金莲,是赵飞燕掌上舞。

词中未描写缠足,不述弯弓,而是说舞步轻巧,旋转如风。词人注意到她的脚,那么纤巧,有说不出的美妙。她舞步娴熟、身轻如燕,令人想起汉代的赵飞燕。

“纤”当然有“小”的一面,但“纤妙”不仅仅是“小”。

古今中外,描述妇女脚小的文学作品太多了,不可以见“纤”就以为是缠足。

女子希望足部“纤巧”的美学追求,是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

但是,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欣赏女子双足“纤巧”的心理成为中国妇女“改造”自己双足的动力,这种猜测恐怕不无道理。

宋郑奎妻诗:“余声响处车风急,红紫丛边久凝立。素手攀条恐刺伤,金莲移步嫌苔湿,幽芳撷罢掩兰堂,葱郁余香满绣床。蜂蝶纷纷入窗户,飞来飞去绕衣裳。”

“金莲”借代“纤足”,与“素手”相对,只是未道“三寸”。

统观全诗,“金莲”是描写那女子的高雅,绝非言其足小。

古时候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产生于宋代)(2)

宋曹元宠母王氏诗:“梁王宴罢下瑶台,窄窄红鞋步雪来。恰似阳春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明钟惺评曰:“如此拟事,非细心观察,不能恰当乃尔。”

王氏细心观察那双“窄窄红鞋”,这美丽的红鞋与洁白的霜雪相映成趣,就好像牡丹花开在杨花柳絮当中。“窄窄”指修长、纤巧。王氏的描写,全部凝结在“足”部,透露出宋代妇女对脚部美学的刻意追求。

宋贾蓬菜`《谢姐离鞋》﹔“莲瓣娟娟远寄将,绣罗犹带指尖香。弓弯着上无行处,独立花荫看雁行。”姐妹们遗赠以鞋,可见当时已十分讲究足的美妙了。

这鞋以莲瓣作比喻是摹其形状,与潘妃步步生金莲的“金莲”不是一回事。

这“莲瓣”,是说鞋小呢?还是说窄呢?我们不得而知了。

李篮翁说:“古人取义命名,纤毫不爽。如前所云:以蟠龙名髻,乌云名发之类似也。独于妇人之足,取义命名皆与事实相反。何也?足者,形之最小者也;莲者,花之最大者也。而名妇人之足者,必曰金莲,使妇人之足果如莲瓣之为形,则其阔而大也,尚可言乎极小极窄之莲瓣,岂止三寸而矣乎。此三寸金莲之义不可解也。”

古时候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产生于宋代)(3)

宋人虽已缠足,未至三寸大小。

从近年出土的宋代女鞋看,是尖瘦状,如民国以后的“解放脚”俗称罗卜脚。

故猜想诗中的“莲瓣”,是摹其鞋状。诗的末尾,以“弓弯”借代那双缠足,是宋人已经缠足的重要资料。

林杼说:“恒人竟以缠足之事,归狱于宋儒,冤哉冤哉!

按宋白廷玉《湛渊静语》伊川六代孙淮之族人,蕃居池阳,妇人不缠足,不贯耳,至今守之。"然则耳且不贯,何缠足之有?”

这可是一叶障目了。

古时候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产生于宋代)(4)

宋代妇女,不缠足者大有人在。

宋徐穑《咏蔡家妇》云:“但知勤四肢,不知裹两足。”说得极明白。'就是缠足盛行的明清之际〉不缠足的汉族妇女也多得是,焉能以偏概全。

读者自会发现,在缠足开始的宋代,描写小脚的诗歌,主要出自妇女!女界的少年时代的被迫缠裹,到青年时代的自我欣赏,是中国妇女缠足成风的重要因素。读者也会发现,宋代妇女描绘的纤足,已经用到“莲瓣”、“弯弓”这一类字样。但未说到“三寸”。

这说明宋人虽开始缠足,士大夫和妇女们追求变形脚已成一代风气,但未臻于“三寸”之“完善”程度。正象中国的龙、中国的凤、中国的麒麟一样,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都有其自身演进的历史。“三寸金莲”亦当有其演变的过程,足至“三寸”,唯是结果。

故我以为,要研究中国如女缠足的历史,只能循着它“缠”的过程去探讨,简单地用所见到的片段资料去推测其始端则未必科学。

古时候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产生于宋代)(5)

有宋一代,我们未曾发现“三寸金莲”的记载或实物,但缠过的实迹却出土了。

南宋黄昇(女)墓出土一双翘头弓鞋。提花罗做面,粗麻布做底,头部有明显的翘突。从照片看,这双鞋决不是“三寸金莲”,充其量,是双罗卜脚。

洛附邮山宋代墓中有许多壁画。据文物工作队发掘报告:"东侧画一女子……肩披帛腰束带,`足穿尖鞋。”江苏无锡出土钱裕墓,(1320年元英宗元年,上距南宋亡国41年。)墓主生活在宋末和元初。墓中出土女鞋两双:其一以回云纹绸作成,另一双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余观其照片,仍旧是罗卜脚、与“三寸金莲”相去甚远。

这说明,南宋末年直至元初,缠足的妇女,其功夫未臻“三寸”的地步。

她们只是将天足约束,使之尽量趋于削瘦溜尖而已。

宋人说的“莲瓣”正是这种样子?亦未可知。然明人称。“三寸金莲”,恐是用“三寸”来区别宋人的“金莲”、“莲瓣”了。目前国内出土的这一时代妇女冥鞋,其形状恰与我们上面引述的宋人诗句相吻合。

我们说过,中国妇女的缠足,乃是历史的过程,历数百年几家王朝的功夫,方日臻完美。明朝万历皇后的冥鞋,是“三寸金莲”,但就那个时代,仍然还有罗卜脚。

宋人对纤足的追求已经付诸手段了,但方法还未掌握,或者说对纤巧之程度尚处于摸索阶段。不像明清人,把四趾拳回固定,脚背上弓,只留拇指协助脚跟支撑一身重量,掌握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