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南辕北辙》
【文】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太行:太行山。 方:正在。北面:面向北方。持其驾:驾着他的车。之:动词,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将:又。奚:为什么。用:费用,钱财。御:驾驶马车。 此数者:这几个条件。愈:越。
【译文】
今天我来的时候,在太行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架着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马夫驾驶技术好。”这几个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2课《叶公好龙》
【文】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施(yì)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
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读jué。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文:通“纹”,花纹。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窥:探望、偷看。牖:窗户。施:延伸,同“拖”。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五色:脸色。是:由此看来。夫:这,那。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衣服的带钩上刻着龙,饮酒的器具上画着龙,房屋卧室的梁上、柱子上雕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于是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提示】
1、叶公其人。叶公,是春秋时期,楚国叶县的县令,叫沈诸梁,名子高。大家都称沈诸梁为“叶公”,“子高”是他的名。因此,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叶公平时“好龙”表现在(用原文填写)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叶公见了真龙的表现是(用原文填写)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
2、《叶公好龙》寓意: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3课《郑人买履》
【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6/信度(dù),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履:鞋子。者:怎么样的人。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置:放,搁在。坐:同“座”,座位。操:拿、携带。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返”,返回。罢:散了,完结。宁:宁可,宁愿。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提示】
1、作者及作品。
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师从荀子,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书中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非子》一书。
2、课文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1-5句)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6句)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3、文中多次出现“度”,其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c )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a )
(3)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a )
4、认识通假字。
文言文中,有时本应用这个字,却用了另外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是古文的通假。本来应该用的字是“本字”,用来替代的字就是“通假字”。写时应写作通假字,理解时应理解作本字,读音时应读本字之音。如:“坐”是“座”的通假字,“座”是本字,应理解为“座位”。
“坐”,通“座”,座位。
“反”:通“返”,往返。
我们学过的《叶公好龙》通假字还有:
“还”,通“旋”,旋转,转身。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至之市(动词,到·····去)
而忘操之(代词,代尺码。)
6、《郑人买履》寓意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7、文言仿写。
小女买糖果
吾去集市,欲买糖果,及至市,惊曰:“人之多矣,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吾左手拿糖果,右手掏钱币,不觉大惊失色,捶胸顿足,仰天长啸:“小小女子,记忆差矣!”反归取之,及返,市未罢。付银两,取糖果,一一舔之,欣然而归。
4课《买椟还珠》
【文】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椟:匣子、盒子。珠:珍珠。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缀:点缀,装饰。玫瑰:如玫瑰花色的美玉。辑:通“缉”,连缀。羽翠:翠鸟的羽毛。鬻:卖。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去郑国卖他的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制造了一个匣子,将匣子用桂椒熏制,用珠宝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下了他的匣子却把珠宝退给了他。这个楚国人,可以说他善于卖匣子,而不能说他善于卖珠宝啊。
【提示】
1、识字:“椟”与“珠”。
“椟”左半边的部首,是木字旁。这个字一定和木头有关。“椟”是指用木头做成的匣子,而且古人专门用这样的木匣包装首饰和珠宝。
“珠”的偏旁是斜玉旁。这个字和玉有关,“珠”在这里指珠宝。这样的字有很多,如“全”字,表示从外到内都纯的玉。“弄”字,表示双手在把玩玉石。
2、用原文回答问题。
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请用原文回答。
答: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文中最后一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这里“此”指的是谁?
答: 指卖珠的人
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这个人错在哪里?
答: 批评的是卖珠的人。他在卖珠的工作中过分注重了木匣的装饰,以至匣子的价值及其外表的美观胜过了珠,主次颠倒了。
3、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
4、《买椟还珠》寓意:
讽刺了那些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本末倒置的人。
5、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5课《自相矛盾》
【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鬻:出售。矛:古代的长柄兵器。盾:盾牌。作战时遮挡刀剑用。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坚:坚硬。莫:没有什么。陷:刺破,穿透。利:锋利。或:有人。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弗:不。应:回答。夫:语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提示】
1、“矛”与“盾”字。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2、“鬻”与“誉”字
“鬻”是出售的意思。“誉”是夸耀的意思。
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找两个同学吆喝吆喝。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者:怎么样的人。之:它,指自己的盾。曰:说。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代词,他的。吾:我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有人。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的。
其人弗能应也。
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弗:不。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语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4、用“自相矛盾”造句:
这个人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无论说话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5、《自相矛盾》寓意: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6课《滥竽充数》
【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使: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必:一定,必须,总是。南郭:复姓。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请:请求,要求。为:给,替。悦:对......感到高兴。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立:继承王位。好:喜欢。逃:逃走。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提示】
1、读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这些成语,与之意思相反的成语分别有“名副其实、真才实学、宁缺毋滥”
2、课文中哪句话说明齐宣王喜欢讲排场?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讲排场”的事吗?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有的人家结婚,找了很多高级轿车接新娘,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长龙。有的人家办丧事,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很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有的人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也是讲排场。
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为什么能在乐队里混过一次又一次呢?
因为齐宣王喜欢让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所以即便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不会被发现。
4、《滥竽充数》寓意: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5、《滥竽充数》造句:
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小明上课不会背课文,便滥竽充数,只动口型。
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7课
(一)《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
属:撰写。潜心:专心。见:拜见。颐:程颐,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老师。瞑坐:闭上眼睛坐着,即打瞌睡。游酢:北宋时文人,杨时的同学。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回答问题】
1、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将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专心学习经史。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就恭敬地站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了。
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要尊重老师,虚心求学,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二)《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释】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偷盗。父(f):老人。这里指邻居家的老人。
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家:家里的人。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回答问题】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其子曰 其:(他的)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说)
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而疑邻人之父。之:(的)
2、请简要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墙被大雨冲坏。
经过:儿子和邻居都说不修墙会遭窃,晚上果然遭窃。
结果: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将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