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作为一个穷苦潦倒的砍柴人,一步步走向了汉末帝国政坛。他的一生是一个凉州的传奇,作为枭雄马超的父亲,他的一生被很多人看作是给马超做的铺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他与马超成就谁高谁低?我认为,《三国演义》欠了马腾太多笔墨。今天,他是本篇的传奇。

卷二:西凉乱局

(一)自立门户

第一卷我们讲到耿鄙对马腾的提拔是对自己未来利益的保障。

耿鄙打着自己的算盘,但是马腾的算盘打的也不慢。当耿鄙在考量着马腾这个下属的时候,马腾也在考量着耿鄙。

我认为马腾是看上了耿鄙手里的权力,但是没看上耿鄙这个人。

结合我之前对耿鄙的分析,他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也是一个有一定谋略的人。他知道乱世之中,人才可贵,所以提拔了马腾。但是他的方式欠妥,眼光更是欠佳。

他信任奸吏程球,结果凉州不堪压迫而叛乱的人更多了;他信任马腾,结果给未来凉州混乱的局面又加了把火。

张温返回京城后,叛军爆发了内讧。韩遂独掌兵权,有了统一指挥的叛军军威更甚,进犯陇西(《後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其冬(186年),徵(张)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馀万,进围陇西)。

汉末之帝王争霸(汉末群雄传之马腾篇)(1)

187年上任的耿鄙,之前之所以招兵买马就是为了应对叛军的这次攻势。耿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要么不烧,要烧就烧的大一点。他看着六郡征兵也差不多了,直接就带兵出征了。

毫无疑问,他输了,命也丢了。

《后汉书》里,借用傅燮之口,将耿鄙大败而死的原因讲述的很清楚,而耿鄙志大才疏,急功近利的形象也约跃然于纸上。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中平四年,鄙率六郡兵讨金城贼王国、韩遂等。燮知鄙失众,必败,谏曰:“使君统政日浅,人未知数。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人,讨已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为万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祸,窃为使君不取。”鄙不从。行至狄道,果有反者,先杀程球,次害鄙,贼遂进围汉阳。城中兵少粮尽,燮犹固守。

傅燮以为耿鄙这一去必败无疑,因为造反的都是以前边军,本就勇猛无敌,之前又胜了政府军,锐气正盛。而耿鄙这边的军队都是刚招募的新兵,连军官马腾都是刚任命的,没有经过训练和磨合,必遭惨败。而傅燮不愧有名将之风,一眼看出了叛军弱点:首领太多,一定会为了争权夺利而继续内讧,那就是朝廷的机会。朝廷不如先示弱,休养生息死守不战,等他们继续内斗,再带着训练完毕的士卒一鼓作气荡平他们。如果现在出发,反而让叛军有了团结的理由,那这一仗朝廷彻底没了优势。

汉末之帝王争霸(汉末群雄传之马腾篇)(2)

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耿鄙眼光欠佳:傅燮是有着追随皇莆嵩平黄巾经验的人,不是军事门外汉,又对汉室忠心耿耿。结果耿鄙自己人生地不熟,傅燮的建议还不听。而马腾白丁出生,对他倒是信任又加。这种领导带兵,能赢才怪!

那么问题来了,傅燮能看出这些问题,在耿鄙麾下的马腾看不出来吗?

我的理解是,马腾看出来了,但是故意没劝。

这里的故意没劝,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马腾知道耿鄙提拔自己目的,就是为了找人给耿鄙打仗。如果马腾也跟着劝耿鄙不要出兵,那么马腾对耿鄙还有什么利用价值?不打仗,马腾的兵权从何而来?

第二种可能:马腾已经做好了耿鄙失败的准备。凉州的多次羌乱都是汉人对羌人歧视造成的,有羌人血统的马腾在生活中也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所以马腾对朝廷的归属感不会太强。而对马腾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兵权。

现在兵权已经到手了,政府和叛军谁输谁赢无关紧要了。因为加入汉军是马腾的一次投机行为,现在他尝到了甜头,就还会有第二次投机。

我们接着往下看马腾的所作所为。在《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中记载:“凉州刺史耿鄙讨金城贼韩遂,鄙兵大败,遂寇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没。扶风人马腾、汉阳人王国并叛,寇三辅。”

这段记录中,马腾是在耿鄙兵败后加入叛军,有着一个明确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由于官军的一败涂地,凉州成为了叛军的天下,马腾平叛无望,又没了指挥,在此情况下也造起了反。

汉末之帝王争霸(汉末群雄传之马腾篇)(3)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看看《后汉书.董卓传》的记载:“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

《后汉书》用了互现法,两篇传可以中互相印证。我个人更认可第二种说法。因为如我前文所说,马腾是个精致的投机者,善于规划的他是绝不会做没准备的事。

在《董卓传》中,我们可以抓一个关键字:亦。

我们都知道古人写史书是惜字如金的,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很多意思。亦这个字意思是也,在时间上表示同时发生。也就是说,《董卓传》是认为李相如和韩遂联手杀耿鄙和马腾造反是同时发生的事。

前一种记载中的马腾造反尚且可以看成是在恶劣局面下的随波逐流,可后一种记载中,这个亦字,直接将马腾造反时的心理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我个人更认可《董卓传》说法,这更符合马腾投机者的形象。马腾对于叛乱是早有预谋,就差一个机会,甚至于,他主动参与杀耿鄙,举反旗的行动中。

耿鄙是死在包藏反心的官员和叛军首脑的联手下,可以说这是一场政变。而耿鄙作为一方要员,不可能全无防备,他手上还掌握着一支武装力量,那就是马腾的郡兵。那么叛军杀死耿鄙,其利益目标是为了扫清障碍,确保接下来不会有官兵再来清剿他们。

汉末之帝王争霸(汉末群雄传之马腾篇)(4)

所以,事前探听马腾的口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马腾和耿鄙一样铁了心要为朝廷平叛,那么光杀耿鄙毫无作用。这就比如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如果无法返回南京,国国民党依然可以选一个新的领袖。

因此,我认为,为了利益最大化,马腾必然早在耿鄙死前就已经是叛军的争取对象,双方已经有过接触。毫无疑问,马腾又做了第二次投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耿鄙死后,马腾很快和韩遂联合在了一起。

由此,马腾加入了叛军,脱离耿鄙,开始了自立门户的生涯。

这之后的马腾与韩遂可以说在凉州一段时间内没有了天敌,加上本就实力雄厚,手握兵权。很快,他们就废掉了百姓出身的王国,又挟持了信都令阎忠来做叛军首脑。

这时的马腾地位和韩遂基本平起平坐,废王国挟阎忠都是两个人一起干的。可能时考虑到叛军需要统一的指挥,而阎忠官员出身,能力和身份都能镇得住场子。但阎忠为人忠义,没多久就病死(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

由于群龙无首,马腾和韩遂也开始了争权夺利。而他们的恩怨,可以说一直持续到马腾入朝做官,成为了凉州大地上一场持久的兵祸。也是我接下来想讲的第二章,韩马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