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一生扮演着无数波澜壮阔的角色,但回归到生活中,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他一生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因难产死亡,孩子也没保住,第二任妻子因为政见不同与邓小平离异,后不幸牺牲于战火中。

这两段感情,都在邓小平心中留下了难以消失的遗憾和悲伤,直至和卓琳的第三段婚姻,才让邓小平这位伟人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

图|工作中的邓小平

1997年,邓小平逝世,81岁的卓琳眼里噙着泪水,双手颤巍巍地捧起邓小平的骨灰,久久不能放手。她一遍一遍地喊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从延安到中南海,从江西到北京东交民巷,卓琳是邓小平大半生坚强的后盾,那些或动荡或平和的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度此生。

相识相恋

翻开卓琳的人生履历,从一开始就写满了“传奇”二字。

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出生于云南宜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尽全家宠爱。她的父亲浦钟杰是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是他首先将著名的宣威火腿制成火腿罐头,畅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被人称为“火腿大王”,曾挺身而出帮助孙中山打败叛军,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2)

图|孙中山亲笔题词:戮力同心

对比起那个年代的其他女性而言,卓琳和姐妹们算是幸运的,开明的父亲很疼爱她们,送她们到先进的昆明中学接受现代教育,阅读进步书刊,但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卓琳还是能看见封建制度造成的妇女的不幸。年纪尚小时,她便决定这辈子一定要为妇女解放事业而奋斗。

15岁那年,卓琳被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和众人一起前往北平参加全国运动会,可彼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被取消,云南代表团只能在半途折返。卓琳则不甘心,她想着干脆去北平继续求学。

征得父母同意后,卓琳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抵达北平,并就读于北平第一女子中学。那时,卓琳学习努力、刻苦,经济也宽裕,能过着听京剧、逛茶馆的小资生活,可她也没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在山河破碎之际,她时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3)

图|卓琳

1935年,卓琳和众多学生一起走上街头示威抗议,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寇的暴行。次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是云南第一名北京大学学生。她认为科技可以救国,于是选择进入物理系学习,主修物理,成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唯一一名女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上下似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卓琳也不得不中断了她的学业。前路似乎迷雾重重,不知要前往何方,而延安仿佛是一座灯塔一样,召唤着有志于抗日救国的青年。卓琳有一位姐姐身处延安,她便同在北京的另一个姐妹一起,历经千辛,辗转到达延安,在那里走上了新的道路。

卓琳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在那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理论,这让卓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战士。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4)

图|老年的卓琳

领导们对卓琳这个文化水平较高,又机灵、活泼的女孩子印象深刻,觉得她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应变自如,于是把她调到保安处特别班参加培训,然后进入日本占领区从事地下工作,因工作需要,她便是在这个时候改了名字。

在延安,卓琳认识了邓小平,一开始,她不过是把邓小平当作尊敬的长者,而邓小平却在相处的时日中对卓琳产生了别样的情愫。那时的卓琳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的时候很灿烂,邓小平被她吸引,心里竟有了想再成个家的念头。

卓琳说:“他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所以让别人来和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可卓琳那时还年轻,并没有结婚的想法,她也怕和邓小平这样的工农干部说不到一块儿去,于是拒绝了邓小平。

邓小平则向卓琳提出谈一谈的想法,卓琳觉得试试也无妨,两人便在延安谈起了恋爱。相处时,卓琳觉得邓小平和其他的红军干部不同,他虽出生于农村,但谈吐不凡,气质儒雅,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久而久之,两个人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真正走到了一起。那时23岁的卓琳对自己说:“算了,凑合吧,也是到该结婚的年纪了,况且他还很优秀呢。”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5)

图|卓琳和邓小平

1939年的秋天,他们在窑洞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所有的战友都是见证者。婚礼没有婚纱,没有西装,有的只是笔挺的军装,但所有人都特别高兴。战士们高兴起来就要喝酒,喝酒的同时还玩性大发,一杯一杯地灌着邓小平这个新郎。

邓小平平日里喝酒不多,酒量并不佳,那天却一反常态地把其他人都给喝趴下了,战友们都惊奇道:“小平的酒量怎么这么好!”原来,李富春和邓发帮邓小平把酒换成了白开水,而邓小平自己也配合得纹丝未露。“老底”被揭开后,所有人都哈哈大笑。那是艰苦岁月里难得的欢愉。

相濡以沫

邓小平要比卓琳年长12岁,可年龄从来都不是他们阻挡他们相爱的鸿沟,爱情从来只跟两个人本身有关系。邓小平的一生,离不开卓琳的执手相随,而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卓琳便认定了邓小平。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6)

图|彭德怀

结婚几天后,卓琳便跟随丈夫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当时,在前线的彭德怀看见邓小平领着一个媳妇来,特别高兴,对邓小平说:“小平啊,你咋这么会找媳妇呢,找得跟兄妹一样一样的!”原来,邓小平和卓琳个头都不高,还都是圆脸,彭德怀觉得他们很有夫妻相。

那个时候,邓小平和卓琳虽然一同在前线,但一个在师部,一个在后方总司令部,不开会的时候两个人实际上很少见面。新婚燕尔却要分居两地,沟通鲜少,这让卓琳难忍思念的煎熬,她向丈夫提出给她写信,说说每天都在干什么。没想到,邓小平在感情方面全然不解风情,他听见妻子有这样的要求,便说:“那我让秘书写个底稿,印上几十份,每月寄给你一份吧。”卓琳一听,只好无奈地作罢,对他说:“算了吧,您还是歇着好了。”

日子一久,卓琳也习惯了丈夫这样的性子,反倒觉得踏实,她也理解了丈夫的心,知道他肩上担负的是怎样的重任,她要做的便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她对丈夫的感情既带着崇敬,也带着爱慕,“他是一个非常实在、非常纯粹的人,没有什么心计,对生活的要求也非常简单。

邓小平沉默寡言,是个办实事的人,和卓琳爱说爱笑的性格全然不同,可他的纯粹简单便是最吸引卓琳的地方。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7)

图|左二为邓小平

1940年,日寇对邓小平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多次围剿,八路军处境艰难,卓琳被调到了师部秘书科,到邓小平身边工作。从此,卓琳成为了邓小平的贴身秘书,这份工作一做便是一辈子。

她出身名门,还是北大物理系的才女,理应在革命队伍中有更多的建树,但她却甘愿一辈子都在邓小平身边做着最琐碎、最平常的事务,她觉得这便是对丈夫、对革命最大的贡献。

部队多年行军打仗,境况艰苦,可卓琳和邓小平两个人能天天见面,互相关照,倒也有种能苦中作乐的意味。百团大战后,师部驻扎在太行山涉县境内一个偏僻的村子,并且一住就是五年,这五年里,邓小平和卓琳第一次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时间走到了抗战胜利后,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争取最后的胜利。部队出发前,邓小平命令每个人都不许带家属,卓琳自然也不能跟着邓小平去。对此,卓琳心情低落,分别是她最难忍受的东西,思前想后,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跟着邓小平上前线。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8)

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卓琳找到邓小平,对他说道:“我是共产党员,你没权利阻止我上前线,你就是杀我的头,我也要去”。邓小平拗不过妻子,见她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她上前线的请求。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就带着孩子赶到那个地方。邓小平会担心妻儿的安危,但有卓琳在身边,他便会感到心安。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调到中央工作,全家人一同定居北京,住在中南海。担任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妻子说:“最好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谢绝了许多单位、团体的工作邀请,一门心思在邓小平身边做秘书工作,在他背后奉献着,更从不给他添乱。

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波把邓小平推到了灾难的深渊旁,他被错误批判,人身失去自由,工资被停发,生活陷入窘境,妻子卓琳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她被惩罚打扫卫生,被勒令做体力劳动,可无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始终都选择站在邓小平这边,坚信自己的丈夫清白无辜。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9)

图|邓小平(左)

卓琳对邓小平的亲切称呼“老兄”

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毫不犹豫地跟着邓小平去江西,夫妻俩一同携手度过那段艰苦而狼狈的时光。

那时,邓小平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被分配到修配厂干钳工活,每天要劳作许久。卓琳的活儿是折线圈,能坐着干活,她见邓小平劳作很累,要给他搬个椅子坐,可邓小平说一旦坐下就起不来了。

在江西的生活很是拮据,卓琳便从要好的女工那里学来了一些酿酒的要领,并托人弄来一些酒曲和糯米,自己酿米酒,邓小平很爱喝妻子酿的米酒。卓琳和邓小平还自己做豆瓣酱,这种酱对四川人来说是挺下饭的。他们自己开垦了一小块菜地,自给自足。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0)

图|老年时的邓小平卓琳

“他挖地,我就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捡石头。捡完石头后,弄成一亩地的样子,我们就跟老百姓要些种子,种些容易成活的东西。浇水呢总是他去浇,他很照顾我。

卓琳晚年回忆起那段日子时,所有关于邓小平的细节她都记得很清楚。他们每天一起走过一条必经的田间小道,一边走一边笑谈,走得很慢,仿佛一生的时光。岁月是艰难的,可卓琳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年老的邓小平身体吃不消,常常遭受病痛折磨,卓琳一直都悉心地照顾他。而实际上,卓琳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她血压高,心脏也不太好,上楼对她来说有些费劲,这时候她就会对邓小平说:“老兄,拉我一把。”邓小平便会拉着她上楼,两个人就这样互相扶持着。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1)

图|邓小平与卓琳合照

“老兄”是卓琳对邓小平一贯的称呼,这显得亲密又诙谐,仿佛一对相识多年,不能够再熟悉的死党。卓琳生病时,邓小平也会像妻子往常照顾他时那样照顾妻子,守在火炉边为她熬药,给她喂粥,时时刻刻都在她身边。我们说,爱情需要双向奔赴,大概就是邓小平与卓琳这样的关系。

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时,卓琳眼疾复发,住进了医院,邓小平孤身一人,更加寂寞。卓琳在医院时,他的日子很难过,既担心妻子的病情,又为自己完全做不了什么而感到无奈。

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过于孤单,想回去和孩子住一段时间,中央也批准了这个请求。邓小平很高兴,给卓琳写了一张纸条,这是他们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纸笔往来。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卓琳就一直做他的机要秘书。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带着夫人先后访问日本和美国,外国人无不评价卓琳落落大方、端庄尔雅,有中国女性标准的温婉。

他们在美国肯尼迪中心看演出时,最后一个节目是两百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他们走上舞台,热情拥抱了这些可爱的美国孩子,给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2)

图|美国华盛顿,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与时任美国总统吉米

邓小平和卓琳一同携手走过了五十八个春秋,这些岁月有过艰难,有过狼狈,有过平静,有过幸福。无论是什么样的日子,他们始终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谱写出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样子。

无尽怀念

在邓小平弥留之际,卓琳也一直在他身边紧握着他的手,给予他最大的慰藉。1997年2月,邓小平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卓琳知道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可面对爱人的离世,她还是哭得撕心裂肺,悲痛不已。

依照丈夫的遗愿,卓琳将他的骨灰连同鲜花一起撒进了祖国的大海里,让他的灵魂从此跟壮阔的大海融为一体,一如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邓小平的骨灰一点一点隐没在海水中时,卓琳久久伫立在轮船的甲板上,望着远方,丈夫曾经的音容笑貌似乎浮现在她眼前,他从来都没有改变。卓琳就那样站着,做一次最长的告别。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3)

图|邓小平和家人

邓小平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卓琳都无法从哀痛中走出来,她只能尽可能地去接受人间的生死。她说:“他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哀,但这是自然规律。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时一样,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每逢祭日,卓琳都会买一些花撕成花瓣,迈着年老而沉重的脚步在院子里抛撒,边撒边喊着:“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这是邓小平生前最大的愿望,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终其一生,邓小平都无缘亲眼得见香港的回归。1997年7月,香港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卓琳穿上子女给她准备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去见证香港回归那个神圣的时刻,替故去的丈夫完成他的愿望。邓小平生活简单,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这一个未了的愿望,所以当卓琳启程时,全家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到香港时,卓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多思绪交织在一起。整个活动中,董建华在庆典上专门向与会者介绍,卓琳女士出席回归庆典。卓琳深情地同大家挥手致意,对于她而言,那更像是一种代表着邓小平的仪式感。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4)

邓小平“爷爷”,卓琳“奶奶”

卓琳一直都谨记着邓小平的话,谨慎行事,不要出风头,在家安享晚年。每天她都要听好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辈子的爱好。她和邓小平都很爱看京戏,都是十足的戏迷。晚上,卓琳看完戏后,邓小平只要没睡着,她都会向他“汇报”这出戏如何如何。她偶尔也会听评书,尤其喜爱《红楼梦》的评书,有好几段她还能背下来。

除了看戏、听戏外,卓琳最开心的事情也就是看着膝下的孙子一天天地长大。她始终是幸运的,子女们在各自的行业中都有所建树,对她也很是孝顺,时常陪伴在她身边,孙子们也都环绕膝下。她和邓小平都很喜欢孩子,邓小平在家办公时不说话,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孙辈们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在他办公桌下玩捉迷藏,他却丝毫不喝斥。他没事就喜欢跟小孩子玩,或者发给他们一些巧克力,这样的天伦之乐便是邓小平生前工作之外的所有。

家中孙辈无论内外,都叫邓小平“爷爷”,叫卓琳“奶奶”,他们俩跟孩子在一起时永远不嫌烦。邓小平自己曾幽默地说过:“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5)

图|邓小平,卓琳

安享晚年之余,卓琳还想方设法为国家做点贡献。她多次为云南宜威的希望工程捐款,竭尽所能为家乡多做点贡献。邓小平还在世时,他们俩便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献5000元。

1994年,卓琳又把补发的四千元全部都捐给了希望工程。2008年汶川地震后,卓琳把不到十万元的积蓄都捐给了红十字会,她还向家人借了一点钱,补齐了十万元,借的钱她承诺在她日后的工资里面扣除。卓琳的儿女说:“妈妈的工资除了生活以外,全部捐给了教育、慈善、救灾、扶贫、残疾人事业等等,而且都是不署名的。”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6)

图|邓宅门前祭奠卓琳的人

2009年,卓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火化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在生前,卓琳就嘱咐自己的子女后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她还签署了捐赠协议,将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来。子女遵照她的一切遗愿,捐献出她的遗体和眼角膜,并把她的骨灰撒向大海。相隔十二年,卓琳和邓小平的灵魂将在大海深处相遇。我们相信,邓小平永远在某一处尽头等着她的挚爱。

卓琳逝世后,她的子女们都对她表达了无限的怀念。在家人眼里,卓琳是“爱、奉献和幸福的源泉”。卓琳慷慨、爽朗、纯真、正义,能使这个家永远都充满幸福的氛围。

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笑回忆说:“我记得在夏天,她经常半夜起床,在屋子里洒水,以降低屋子里的温度”,“只要亲戚家、老战友家有困难,邓小平和卓琳一定会伸出援手”,卓琳曾经的战友讲道。

卓琳称呼邓小平(卓琳称呼邓小平)(17)

图|卓琳,邓小平一家合照

而家人都知道,卓琳的工作很繁重,但工作之余,她会给所有家人织毛衣,她织毛衣的技术无人能比。她还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每天都抽空督促孩子们的功课,但她也不是让孩子死读书,而是注重培养他们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拓宽知识范围。子女们都觉得,自己有今天的建树,离不开母亲的培养。

“妈妈走了,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觉得她仍然在我们身边,”邓家最小的女儿邓榕说道。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则说:“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卓琳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把她的每一种角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领导人的妻子,她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作为母亲,她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她把一生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革命。

历史记住了邓小平,也应该记得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