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于小学一、二年级部编语文教材识字方面相关设计的梳理文章第一部分《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字源篇》引起了众多朋友的关注,很多老师和家长觉得有相当的启发。识字过程中抓住字源,可以让识字不再是孤立地一个一个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串一串的,一族一族的。识字的过程,就是发现汉字之美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今天这篇是前一篇的姊妹篇,主要谈识字过程中的语境问题。从我作为老师教学以及辅导自己孩子的经验及教训出发,谈在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三种语境”意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1)

部编教材在识字设计上,除了上一篇公众号文章《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字源篇》中反复分析到的引导学生对字源的把握之外,还有一个特点特别突出,那就是对语境的强化。

这里所说的语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狭义的语境,而是广义的语境。部编教材在识字教学的设计上,不仅仅将识字放在课文的语境中学习,而且还放在生活的语境中学习,还放在经典的语境中学习,试分别举例分析之。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2)

先说课文的语境。

部编教材坚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科学安排识字、写字的顺序。在课文的选择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注意到既有传统的课文,比如,一年级上册选入了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也有一些新面孔出现,比如,在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德国作家于尔克·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文本内容见下面配图),文章非常精彩,充满了想象力,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真心期待语文教材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文本选择上古今兼收,中西兼顾,高品质的课文文本一定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3)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4)

再说生活的语境。

如果说在课文的语境中识字属于最常规的操作,那么,对生活的语境的强化则是这套教材在识字设计上的一大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5)

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第二课“姓氏歌”课后练习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照样子做问答的游戏”。

你姓什么?我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提示学生“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这样的问答游戏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具备了将汉字拆解开不同的部件或者结合具体的语境介绍汉字的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6)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7)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8)

这种生活的语境,不仅仅在课文中提供,更在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展示台”等栏目中提供,涉及到了诸如课程表、时间、方向、姓名介绍、天气状况、其他课本中的生字,夏夜故事、野外观察用具、游戏娱乐、火车票、车辆名称、公园导览图、职业名称、食物味道、玩具名称、场馆名称、清扫工具等。

通过以上罗列的内容不难看出,这些语境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这些生活中的语境学习汉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在识字方面的兴趣。

最后说经典的语境。

除了在课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文之外,在语文园地活动中,还涉及了诸如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生肖纪年等诸多经典语境。原本出现在初高中教材中的诸如《论语》《孟子》《老子》《左传》《韩非子》《后汉书》等经典,也以摘录名句的形式出现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9)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10)

统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编排特点(隐藏在部编版小学初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秘密)(11)

以上简要举例说明了部编版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利用语境的情况。接下来,作为老师,也作为家长,有必要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就培养孩子识字过程中的“三种语境”意识说一说我的看法和做法。为了清楚起见,还是分别来说。

课文的语境

有一些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使用字卡教孩子识字,这些字卡有的有配图,有的则任何配图都没有。不是说用字卡识字完全不可以,但一定要记得,认识一个字,不止是掌握“音”与“形”的问题,还有“义”的问题。这个“义”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以,我们才看到教材所提供的课文语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这从课文的长度和难度不断提升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得到。

但有一些人因为惯性的原因,虽然提供了课文,但依然习惯于单独把某些字抽出来要求孩子认识,而且还希望孩子能够能又快又准地辨识某一个孤立提取出来的字,这时候就把识字当成了一种目的。这有可能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引起孩子的反感,即使没有反感,这种做法也有问题。因为脱离了语境的识字,就极大地弱化了对字义或词义的把握。

正确的做法是要回到文本,通过阅读,让某个字词在各种不同的文本语境中不断复现,由此认识并逐步熟悉某个字词。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很多课文,其中大量的字词在同一篇课文中不断反复出现,正是这个原因。

而且,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应该尽快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进入阅读。不必纠结于孩子有一些字不认识,读错字音,只要是他能读得下去的材料就好。孩子的阅读本身就是要磕磕绊绊,连蒙带猜的,只要他在阅读中感受到兴味就好。

比如,我儿子(刚上三年级)在读《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时,我让他给我说说里面的人物,结果发现他把“花荣”读成了“花宋”,把“扈三娘”认成了“巴三娘”。不过,这没关系,我不纠结于他读错字,我更欢喜于他喜欢读书,从读中感受到了趣味。只要他知道那是个人名就好,以后纠正他的读音的机会多得是,不在于一时一地,如果不停地纠正读音,因此毁掉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生活的语境

在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语境。但是,家长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语境即使列举再多,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老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罗列的语境在字词方面做更多扩展。这需要家长多下功夫,要有意识地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利用生活中的语境识字的习惯。要让孩子对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各种不同场景下的文字感兴趣,可以随手指给他,教他来读,激发他们识字的热情。

但凡事过犹不及,对生活中的语境的利用,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要他真的想知道时才抓住机会告诉他,而不能为了识字而无限利用生活中的语境。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教训。原来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识字量很少。上学后和同学差距很大,于是想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境引导他识字,最初几天还行,后来很快发现他从心理上开始拒绝这种方式,因为信息过载了,欲速则不达,于是果断地暂停下来。(关于教孩子识字的经验和教训,我在很多文章写到过,可以在公众号中搜索关键词“识字”查找到相关文章)

经典的语境

利用经典的语境识字,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三百千》,就是儿童的识字课本,虽然总字数不多,但是在识字上,却达到了以少少胜多多的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我们每一个个体也有这种经验,当我们说到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要引用一句话说这是哪个字或者是哪个词时,常常会想到的是古诗文中的名句,而绝不会是一篇只是浏览过的现代文中的一句话。因为这些经典我们大多是背诵下来的,在我们头脑中的记忆印痕最深,因此,也就最容易在需要时最先想起它们来。

对这些经典的反复诵读,一方面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另外一方面因为印象深刻,语音和文字一一对应,在经典语境中识字,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在经典语境中识字和在一般的课文的语境中识字稍有不同,要尽可能地第一次就把每一个字词的字音都读准。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第一次就读错了,然后又不加纠正,把这个错误的读音带到反复诵读中去,就会错上加错,以后纠正起来就有相当的困难了。

总之,识字教学有特别多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什么时候识字,通过什么手段识字,要识字多少,要识字多深等等,都需要综合考虑。既要遵循通行的原则,又要结合每个孩子的个体实际。并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识字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识字尽快达到自主阅读才是目的,识字是为阅读做“物质准备”。如果一个孩子虽然识字量很大,但是对阅读本身兴趣不高,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那么,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他所受到的识字教育是彻底失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