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峡半日游攻略(来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毛泽东《长征》的豪迈诗句,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这里的大渡桥是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冒着枪林弹雨下,在铁索上匍匐前进,这是何等的惊险和神勇,因此成为军事史上的奇迹。多年来,一直盼望有一部反映飞夺泸定桥的院线大片,却等来了网络电影《勇士连》。赶在国庆前播出,算是共和国诞辰的献礼片了。

对于红军飞夺泸定桥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小学课文学过,党史军史国史也看过。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把红军逼到大渡河边。蒋介石调集大军汹涌扑来,妄想借大渡河天险,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安顺场渡口仅剩几只小船,要把数万红军渡过河,最快要一个月。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革委决定夺取泸定桥。接到命令的红四团,顶风冒雨,昼夜兼行240里,一举夺下泸定桥,为红军渡河打开了通道。

《勇士连》讲述的就是红四团二连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影片开头是二连连长廖大珠带领红军冲上铁索桥的片段,大约3分钟,紧接着回到三天前的安顺场,激烈的巷战打响了。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传达上级命令“要赶往泸定桥”。廖大珠接过团长的手表,带着全连出发了。他们一路风雨兼程,边跑边打,炮火连天,终于提前赶到了泸定桥。经过紧张准备,22名突击队员冲上桥面,与片头对接上了。

看完全片,印象最深的是激烈的阵地枪战、烟火和特效。尽管红军面临极限压力,但影片却没有表现出泰山压顶式的氛围和飞夺泸定桥的神勇。仔细分析,或许问题出在剧情上,故事没有讲好。

影片必须对战役背景进行铺垫,因为飞夺泸定桥关系着红军生死存亡,要把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极端威胁表现出来,把蒋介石妄图要红军成为石达开的意图和手段表现出来,只有表现出国民党军队的碾压式态势,才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坚强和勇敢。对于泸定桥天险,还要进行铺垫,可以设个战前场景,让守防泸定桥的国民党团长指指点点,介绍一下防守情况,然后再自吹自擂一番,说几句夸海口的台词,比如“泸定桥天险固若金汤”“看红军飞过泸定桥不成?”等等,这些铺垫能让观众对红军的命运感到担忧,红军会不会真成为了第二个石达开?然而,红军绝地反击,反败为胜,如此以来,才能把红军的英雄形象表现出来。

飞夺泸定桥是真实历史,有两个环节非常重要,一是昼夜兼程240里急行军,二是夺取天险泸定桥。影片应该在这两处设置悬念,让观众感到揪心,与红军战士共同经受煎熬和考验。在最后攻夺泸定桥情节,由于桥面枪战镜头不可能持续过长,因此要对战前准备阶段进行重点渲染,从战士自告奋勇报名,到连长挑选党员和积极分子,还有战士上桥前的心理变化,最后团长加油鼓劲,战士宣誓上桥,直至取得胜利,把故事推向高潮。

在人物设置上,连长廖大殊是主角,作战勇敢,指挥有力,但脾气大,对指导员极不尊重。或许影片要模仿“李云龙”的人物形象。李云龙的扮演者李幼斌,表演得当,粗鲁中带着幽默,观众接受了。可廖大珠这个角色不太自然,总感觉有点生硬,是个性使然,还是耍横,有点分不清。

影片设置了战士调侃对话片段,这个完全理解,既表现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战士的真实情感。但零散的几句话显得单薄,何不设置一个角色,拉出一条红军战士面对家庭和战事的情感线来。

影片道具总体感觉不错,但为了追求视角效果,过于精良的装备反而适得其反。或许这是近年来影片的通病,有的抗美援朝战争影片,志愿者枪械精良,连续不断地射击看起来很刺激,但与事实不符,还让年轻人产生错觉,难道打败美军靠的是装备?实际上,志愿军装备很差,战胜美军主要依靠是强大的精神意志。如果让志愿军拿着普通枪械,打败美军,不就更能彰显出志愿军的高大形象吗?

飞夺泸定桥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革命历史题材,但却拍成烂片,估计豆瓣评分过不了4分。尽管如此,但不会影响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国庆期间观看这样的影片,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