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段历史。

公元763年10月,吐蕃军一路东进,剑指长安,唐代宗仓促逃亡陕州(今三门峡),长安陷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代宗幸陕”事件。

从这一年开始,吐蕃几乎年年进犯关中,唐军只能疲于应对。直到唐德宗时期,局面才有所改观。

大历十才子,就活跃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历初,在外地躲避战乱长达十年的卢纶,终于能够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屡试不第。不过,他写诗的成就却越来越高,深受后人推崇的《长安春望》,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我们来寻找答案。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1)

青山

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感情也很容易读懂,但是诗人借景写情的手法非常巧妙,如果不仔细分析,很难理解景物中隐藏的深意。

其实诗人采用了三次反衬的手法,分别通过三种景物来做陪衬,让感情一步步加深。

一、首次反衬:引出感情

却望,回头望。

千门,千门万户,这里代指长安城。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东风吹着春雨,洒过青山;回头望长安城中,草色悠闲。

这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景物中藏有深意。

先看 “东风吹雨过青山”。

您仔细分析,这其实描写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春风夹着细雨从东边而来,然后飘过了青山。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诗人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风雨,直到它们飘过了青山,诗人才回头望长安城。

那么诗人为什么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风雨飘过了青山呢?诗人到底站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有很大的帮助。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2)

草色

再看“却望千门草色闲”。

您看,在什么地方能看到整个长安城?联系上一句(或者还可以通过颈联来判断),我们可以确定诗人站在半山腰,只有这样,他才能清楚地看到风雨飘过青山,也才能看到整个长安城。

问题就来了:诗人为什么要在风雨天去爬青山,而且他还要一直注视着风雨?答案很明显,诗人是在追逐风雨。从风雨到来的那一刻起,诗人就一路跟着它们来到青山,直到它们飘过了青山,诗人这才放弃,然后诗人回头望见了长安城。

可见,诗人对风雨是恋恋不舍的,如果风雨没有飘过青山,诗人就不会回过头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追逐风雨呢?

我们要先弄清楚,诗人回过头来看到了什么?诗人直接告诉我们了,是悠闲的绿草。这就形成了很明显的差别:绿草悠闲,而诗人却在苦苦追逐风雨。这是反衬的手法,用绿草的悠闲来反衬诗人追逐风雨的痛苦。

这个问题还是没法回答:诗人为什么要苦苦追逐风雨,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我们继续读颔联。

二、再次反衬:加深感情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家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回去呢?春天又来了,江上舟来舟往,有多少人能够回家呢?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3)

渭河

颔联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感情是思乡情。

但还是很奇怪,诗人思念家乡,为什么要追逐风雨呢?答案就在“东”字,“东风”不能简单理解为“春风”,“东风吹雨”其实是化用了陶渊明的“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春风春雨都是从东边而来。

而诗人的家乡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正是关中平原以东。正是因为风雨是从家乡的方向而来,所以诗人感觉到格外亲切,一路追逐,直到风雨飘过了青山。我用两个字来概括,称之为“追乡”,“追乡”的痛苦正是思乡的痛苦。

“追乡”不成,诗人又做了什么呢?他看到了春江上人来人往。但是诗人用了一个问句:江上有多少人是准备回家去的呢?

这就更奇怪了:江上虽然人来人往,但不一定都是回家去的呀,是为什么要这么问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心里一直在想家,但是他只能在梦中想,而不能付诸行动,当他看到江上人来人往,他却认为别人已经付诸了行动。

您看,诗人只能在梦中想家,而别人却可以坐在回家的船上,这是很明显的妒忌心理,又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别人可以坐船回家”来反衬“自己只能在梦中想家”,这进一步加深了思乡的痛苦之情。

第三句我称之为“梦乡”。梦乡却不能回乡,那诗人接下来又做了什么呢?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4)

渭河

三、第三次反衬:再次加深感情

川原,指河流平原。

缭绕,指曲折围绕。

宫阙,指宫殿。

参差,指高低不齐。

落照,指夕阳。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河流平原曲折围绕,在浮云之外;宫殿高低不齐,被夕阳笼罩。

这两句话含义很深,但非常不好理解。

先看“缭绕”两个字。缭绕,是曲折围绕的意思,那么川原到底围绕着什么事物呢?我们想一想,诗人站在青山上,他能看到什么河流和平原呢?答案很明显,是渭河和关中平原。渭河围绕着长安城,而且长安城周围都是关中平原。所以,川原围绕着长安城。

既然川原围绕着长安城,那么它为什么又在浮云之外呢?这也很简单,因为关中平原和渭河都延伸到黄河西岸,自然在浮云之外。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诗人的家乡就在黄河东岸,而且也是平原。因此,这里的“川原”又可以代指诗人的家乡。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5)

关中平原

但是诗人的家乡明明在山西啊,怎么可能围绕着长安城呢?其实,这里又暗含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乡离长安本来很远,但都属于关中平原,诗人巧妙地通过“川原缭绕”把家乡和长安城的距离拉近了。

所以,川原缭绕浮云外”的意思是:虽然家乡围绕着长安城,而且一马平川,却被浮云遮挡。

再看“参差”两个字。参差,在这里指高低不齐,高低不齐的景物,是不太容易完全看清楚的,可偏偏宫殿就在夕阳的照射下看得分明。

我们来对比这两句话:家乡围绕着长安城,而且一马平川,却被浮云遮挡而看不见;宫殿高低不齐,却偏偏被夕阳照射看得分明。这也是反衬的手法,用“宫殿被夕阳照射,看得分明”来反衬“家乡被浮云遮挡,而看不见”,这又一次增加了诗人思乡的痛苦之情。第五句我称之为“望乡”。

您看,通过三次反衬手法,让诗人思乡的痛苦之情不停地加深,那么诗人既然这么痛苦,他为什么不回去呢?

四、诗人不回去的原因,再引出另一种感情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谁会怜悯我这个读书人,遭逢乱世,只能孤身一人,憔悴地漂泊在京城。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首古诗 卢纶却诗名远播(6)

秦岭

这两句也很有意思。诗人前六句都在写思乡之苦,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在京城漂泊,而不是回去家乡呢?诗人用了“为儒逢世难”这五个字来回答。

“为儒逢世难”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两层意思:(1)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还不能回家,因为建功立业是读书人的理想;(2)但是现在遭逢乱世,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遭逢乱世,为什么读书人就很难实现理想呢?因为朝廷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抵御外敌的将才,读书人在这种情形下,自然很难得到重用。

这就是诗人的矛盾之处,既想家,又想建功立业,却偏偏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他又不甘心,到头来心中就有了两种无法排解的痛苦:想家又不甘心回家,想建功立业又无法实现。这就是诗人的感情。

您看这首诗,诗人前六句通过三次反衬的手法,分别从“追乡”、“梦乡”和“望乡”一步步加深思乡的痛苦之情,如此痛苦,诗人却选择不回家,这又衬托出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而偏偏又遭逢乱世,无法实现理想,于是诗人心中就累加了两种痛苦之情。

这就是诗人的巧妙构思,也是这首诗感情深厚的原因。

而诗人遭逢的乱世,正是吐蕃侵扰之乱,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乱影响了人才的选拔,朝廷逐渐开始由宦官掌控,这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开始。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