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申河均和李光洙主演的韩国电影《我的一级兄弟》在2019年上映,豆瓣评分8.3分这是一部温情喜剧片,可是两位主角却是一位先天肢体残疾,一位先天智力障碍,这样两位命运注定坎坷的人物却相依为命、互相帮助,硬是把自己原本的命运悲剧演绎成了温情喜剧。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世河(申河均饰)一出生便被诊断患有肢体一级残疾,脖子以下全都没有知觉,只能坐轮椅为生,生活无法自理。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小世河被送到福利院生活。在福利院,他认识了四肢发达,但有智力障碍的东久,两人从此互相照顾、相依为命几十年。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被傻乎乎的东久和兄弟俩的日常斗嘴逗乐,但当东久妈妈抢回东久,兄弟俩被迫分离,最后终于重新生活在一起,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同样被两人深厚的兄弟情深深打动,但我也特别心疼世河,很想对世河说一句:“你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不要再为难自己了”。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1)

01 救世主型人格:别人永远比自己重要,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世河非常善良,但善良得有些过了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世河这样的人,满足了所有人,唯独委屈了自己,活得特别辛苦。

英国作家雅基·马森在著作《可爱的诅咒》中把这种人称为“可爱的人”: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都奉献给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生怕自己被讨厌。

这种“可爱的人”我们也叫做“救世主型人格”或“圣母型人格”。这种人认为让别人满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不断地让别人满意,却不断地伤害自己,受尽委屈也无法改变,活得非常辛苦。影片的主人公,哥哥世河正是这种“救世主型人格”。

影片中,兄弟俩生活的福利院因为院长去世要被收回。世河读过书,可以带着东久自立生活。可是福利院的其他孩子都是智力或身体有残疾,无法自立,只能被分到各个福利机构生活。世河虽然可以带着东久出去自立谋生,但终究力量有限,两个人自立已是困难重重。世河还非要“包揽”整个福利院的孩子,一定要大家不分开,生活在一起。

抛弃东九的妈妈想“抢回”东久,世河明明内心万分不舍,并且全身瘫痪的他根本无法离开东久的照顾,但为了让东久得到母爱,他表面还是强装云淡风轻,告诉东久,没有他自己也能生活得很好。事实证明,离开了彼此,两人的生活完全乱套,甚至生命都有危险。

的确,世河是一位令人十分尊敬、非常善良的好哥哥,但他活得特别辛苦。世河是典型的“救世主型人格”,本不用如此辛苦,却永远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永远认为自己有照顾东久、照顾福利院弟弟们的责任。他一直忽略了,全身瘫痪的自己也非常需要别人的照顾。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2)

02 童年时期的悲惨身世让世河形成救世主型人格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世河们形成这种“救世主型人格”呢?这来源于人在童年时期所遭遇的痛苦经历:童年时期“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必须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和逃避不幸。

世河刚出生就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妈妈也去世了,只能在福利院被照顾生活。影片中,童年时期的世河从没笑过,他的世界一片阴霾,看不到任何希望。

小世河非常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很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赢得院长和其他小朋友的喜欢。

我们注意到,整个福利院的小朋友都在玩耍,只有他一个人在天天看书学习。

福利院拆迁时,整个福利院的孩子都哭着把希望寄托在世河身上,拼命让世河想办法,无形中也证明了世河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人设成功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世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让整个福利院的孩子不被饿死。

《可爱的诅咒》中提到:“一个人评价自我的依据有内源和外源两种。评价外源是根据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评价内源是自己对自己有明确固定的看法,不因别人如何看待而改变自我评价。”

一个从小生活在家人“无条件的爱”下的孩子,成年后评价内源更强,自我评价客观,可以做到自我认可。当一个孩子在“有条件的爱”下成长,评价外源会更强,他们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可,必须非常努力地“让别人喜欢自己”或“让别人需要自己”。世河正是在“有条件的爱”下长大的孩子,他无法形成自我认可,只能通过“别人需要我”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3)

《可爱的诅咒》指出:“有的孩子表现良好的目的,不是为了被称赞,而是为了生存。通过讨好家长,免受皮肉之苦。这种想法会保留下来,并延续到对其他人的态度。”

世河不是为了躲避父母的责罚,而是为了躲避别人的欺负。从小坐轮椅,浑身只有脖子以上可以动,不懂事的孩子会欺负他。世河刚到福利院时,几个强壮的男孩甚至用脚踹他的轮椅、拿石头砸他的头,即使满头鲜血世河也毫不害怕,冲对方吼“来啊,你不把我砸死我就弄死你!”

无依无靠的世河受到欺负没人会保护他,他从小就明白,自己必须变得强大有用,才能保护自己不被欺负。这种想法一直保留到成年后,世河还是要通过讨好别人,以免自己和东久遭受欺凌。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4)

03 改变认知与行为,在生活中走出救世主型人格

善良又可怜的世河们要怎样才能摆脱“救世主型人格”,实现真正的成长呢?作者也在书中从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可行的建议。

① 寻找内心深处要求自己扮演救世主的“规则”

“救世主型人格”的人们内心往往都有一种不合理的“规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满足他人的需求。这个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几乎每一个决断。如果能找出这个“规则”,就能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然而,这个“规则”藏在我们潜意识里,想找出这个规则,不是一件容易事。

当我们又做出“自我牺牲”时,真实情绪被压抑,身体也一定会出现某种不适的信号:比如头痛、恶心、发冷、行动迟缓等等。比如,每次世河“做牺牲”就会出现面部抽搐的反应。你要细心留意身体这些微妙的反应,思考这种身体感受后面隐藏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绪。当你意识到,我的身体又出现了这个反应,那就说明:我不喜欢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删节内容”指你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以世河为例,面对东久妈妈要带走东久,世河删掉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东久,不要走,我离不开你!”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删去”了这些话?这个原因就是你一定要扮演救世主的“规则”。

当我们找到内心深处要求自己扮演救世主的“规则”后,明确一件事:想法和行动是两件事。我们要学会与自己这种想法和解与共生,不受它的影响,继续做其他的事情。努力尝试不理会它的声音,把注意力放在该做的事情身上。时间一长,我们就自然而然习以为常,摆脱了这些“规则”。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5)

②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

“救世主型人格”的人不仅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且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训练,锻炼自己清晰表达需求的能力。

救世主型人格”的人缺乏表达的经验,我们可以寻找熟悉的朋友事先进行演练,看看自己会卡在哪个地方,怎样的表达方式最流畅,如何应对别人的不悦回应。比如,影片设置“游泳教练”这个角色,正是方便世河把不敢直接对东久表达的话先在教练面前“演练”一次,做好准备。

有时运气不好,我们会遇到对方脾气不好,反应强烈。这时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应急手段BEAR四步法——呼吸、赞扬、接受和尊重。

第一步,呼吸。别人的愤怒或不满会激起我们童年的恐惧,“救世主型人格”的人会变回“孩子”,以此消除别人的怒火。呼吸,让大脑重新进入正常运转状态,消除恐惧。拉长呼吸节奏,让自己逐渐平静下来。

第二步,赞扬。找到对方身上的优点,有理有据地真心称赞,让对方也找到安全感,从而减轻敌意。

第三步,接受。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不反驳,不激化矛盾。

第四步,尊重。最后,对方已经可以冷静下来倾听的时候,我们再用尊重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真正的要求和想法。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6)

③克服内心恐惧等级的行为实验

我们在改变的时候无法预计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会遇到怎样的突发情况,作者建议我们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小事出发,去挑战恐惧。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并没带来不好的后果时,就有信心挑战更多的行动。

列举出自己不敢做的事,用数字给它们划分不敢做的等级。

选出其中自己最想改变、给自己带来麻烦最大的事去挑战。初期,也可以选择难度等级最低的事情去挑战,增强自己的信心。行动前记录好以下内容:

我对行动有怎样的预设?

当前的恐惧等级是多少?

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技能和资源?

真正去实践,在实践中真正感受自己的恐惧等级,比较与事先预设的等级是否符合。当我们发现实际中的恐惧远没想象中强烈时,就会增加我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行为实验中,打破了自己的恐惧幻想,逐渐找回自信与自我价值。

世河的“救世主型人格”来源于童年时期“有条件的爱”,让他无法形成内源评价,无法认识到自我价值,只能一直拼命表现优秀、躲避欺负来获得外源评价。世河们都比普通人善良,却活得却比普通人艰辛很多。只有我们从认知和行动上真正做出改变,才能走出“救世主型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可爱的人”。

边缘型人格障碍安慰的话语(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7)

总结一下

《我的一级兄弟》用温情的笔触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却也真实地展现了善良的世河们“救世主型人格”的无奈。他们善良而又博爱,辛苦而又懦弱。这种救世主型人格下的博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