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画舫巡游,两岸灯火通明,天空烟花绽放,街道上人头涌涌,《梦华录》中的赵盼儿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一个深夜来到了——横店。不是,应该是来到了东京。
在这样一段精美的镜头下提起横店,未免有些大煞风景,但这却是很多人的一大观感。毕竟,《梦华录》里的这座白矾楼,在近两个月的古装剧里至少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分别是《说英雄谁是英雄》里的金风细雨楼和《且试天下》中的离芳阁。
这座非常有代表性的阁楼来自横店的“清明上河图”影视拍摄基地,该基地是参照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并结合影视拍摄需要建设而成。由于整体气势恢宏,古韵十足,吸引了很多古装剧前来取景拍摄。除了今年的这三部,这座阁楼在《琅琊榜》《御赐小仵作》等剧里也出现过。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像赵盼儿假扮花魁所在的香云楼,让很多观众一眼认出是襄阳唐城的景,而唐城正是陈凯歌为拍《妖猫传》而建造的。《天盛长歌》《将夜》《九州缥缈录》《上阳赋》都曾来此做客。
对古装剧尤其是古偶剧受众来说,服化道、演员颜值、三观和场景契合度都是评价一部剧集的重要标准。单从场景来说,又能细化出多个标准,比如建筑风格是否过度追求了“和味”而缺失了“华风”,再比如取景是否与其他剧集雷同,倘若雷同,哪一部拍得更好?
事实上,已经有人正在有意识地选取各剧片段,让剧集的拍摄水平在相同取景下分出个高低。
这意味着,当古装剧去往受欢迎的取景地时,导演们就无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被放大的技术角逐场。毕竟,谁拍得丑谁尴尬嘛。
古装剧为什么会出现取景趋同?客观来说,古装剧在一个取景地扎堆,还真算不上什么“罪责”,因为剧组往往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拍汉朝戏选无锡三国城,拍宋朝戏选水浒城,唐朝戏选唐城,秦朝及先秦就到横店秦王宫和贵州都匀影视城,明清戏到横店明清宫苑……大体方向就这几个地方,局部取景也往往是在它们之间辗转,架空剧往往都有指向明确的朝代,当然也不能免俗。
原因也很简单,省时省力省经济。影视基地通常会为剧组的取景开绿灯,为其省下一笔取景费用,而且能够提供更专业的影视拍摄服务。除此之外,不论是用于补拍的摄影棚,还是重新搭景,在这些地方都极为方便。
缺点可能就是拍摄缺少了几分从容,毕竟排队的人忒多了。
当然,很多观众会哀其不争,认为良心制作就应该寻找一些新景,体现古韵就应该去真正保存下来的老建筑,继而开始怀念曾经那些实景拍摄的老剧。
然而,寻求新景存在太多的不可预知风险。比如说人们追捧的那些良心剧,虽说确实在影像呈现上让人耳目一新,但有相当一部分都在事后背上了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骂名,有的赔钱消灾,有的官司缠身,对剧组和景区都是双输的结局。
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不少景区开始明令禁止剧组入内。更别提疫情到来之后,难度指数更是直线上升。
拼内功的时候到了撞景太多,观众审美疲劳,吐槽几句,是正常现象。创作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呢?一定是有的。
“君拍此河头,我拍此河尾。日日同河不同剧,共拍横店水。”
网友的精辟总结反而道出了创作者的应对方式。你拍河头,我拍河尾,你拍白天,我拍夜景,你要实景效果,我加后期特效。
比如,在离横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5A级景区石鼓寮风景区,其中一个小小的湖就曾被《琉璃》《香蜜沉沉烬如霜》《花千骨》《从前有座灵剑山》《轩辕剑》《山河令》等多部剧光顾过,而《山河令》就是在晚上拍摄,利用打光反而做出了差异性,像《琉璃》则在后期制造出了些许的朦胧感。
撞景下的拍摄手法也往往能够看出导演的追求和剧作的方向。开头提到的“清明上河图”,有人在《且试天下》的镜头下看到的是仙,有人在《说英雄谁是英雄》的部分里看到的是美,有人则在《梦华录》的篇章里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芸芸众生。
《梦华录》导演杨阳在导演特辑中说,“我希望我们的景不要太堆砌,让演员穿好了服装,站在那个景里,他们浑然一体。”
无论哪种方向,都能收获一定的认可。可见,所谓“撞景”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人们在评判一部剧质量时的修辞。剧集质量差,那撞景自然就成了流水线作品、制作不用心的佐证;剧集品质高,那么不管撞再多景也无妨,甚至还会成为“彩蛋”,毕竟“你穷你有理嘛”,观众自己就会替剧组说话,《太子妃升职记》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观众倒也不必在此事上太过纠结,前两天不是还传出了张艺谋的古装历史片《满江红》将到太原古县城取景的消息嘛,在有剧组愿意不断尝试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在今后看到更多的新鲜场景。
【文/许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