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网络暴力治理,是当前平台在网络内容治理方面的重要议题。6月28日,抖音举办预防治理网暴开放日,宣布正式上线屏蔽和举报不当评论、私信临时对话、一键防暴等新功能。

南都记者从现场了解到,2022年以来针对频发的网暴现象,抖音先后上线了12项新功能,处罚11348个违规账号,拦截9218万条不当信息,日均拦截82%的不当评论。

不仅如此,当天还有专家谈到当前大量商业水军、“黑公关”乃至网络黑灰产借助网暴牟利的现象值得关注,建议及时发现并切断网暴变现的产业链。

评论区成网暴重灾区,“谩骂攻击”投诉超三成

随着近年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崛起,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阵地。从短视频平台视角出发,当前网络暴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平台方面又推出哪些治理措施?

抖音方面统计发现,超过50%的网暴行为由重大灾难、悲剧人物和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言行引发,比如东航客机事故、唐山打人等热点事件。另外,炒作博眼球、公众人物负面新闻以及地域歧视等问题也曾引起网暴行为。

“用户评论区往往是网络暴力的重灾区,也是平台治理最重要的战场之一。”抖音安全产品经理刘欢表示,发布评论、私信是公众表达意见最主要的方式和场景,但因发布成本较低、传播效率较高,也易产生骚扰、侮辱谩骂甚至诽谤造谣等攻击。据了解,抖音日常举报处理的评论中,“谩骂,人身攻击” 占比32.79%。

此外,刘欢还提到,网暴不但极易在多个平台流转,甚至还会从相关事件当事人进一步扩散。比如唐山打人事件中,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子女和朋友,甚至相关服装品牌都被网暴“牵连”。

抖音被封不符合社区规范(半年拦截九千万条不当信息)(1)

抖音上线“一键防暴”功能。

针对网络暴力的上述特性,抖音主要主要根据“潜在网暴”“网暴发酵”以及“网暴回落”等三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处置方式。

比如在“潜在网暴”和“网暴发酵”阶段,今年6月抖音上线了屏蔽和举报不当评论、私信临时对话、一键防暴等新功能,加上已发布的发文警示、正向引导、粉丝管理等功能,共同构筑一道事前和事中的防线。

又如“网暴回落”阶段,抖音不但对网暴风险的持续监控,还成立了一支心理关怀团队,对那些因网暴等原因产生不良情绪的用户,实施专门的心理安慰与关怀。

抖音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6月,抖音共拦截不当信息9218万条,封禁及禁言账号11348个,累计处置网暴事件超100起。

当论及平台网暴治理过程时,刘欢感受颇深。他将网络暴力喻为一座激将爆发的火山,平台团队就在火山口边缘行走的小队;这支队伍不但要拯救网暴受害者,还要让这座火山“冷静”下来。

需警惕网暴黑灰产,建议多方合力治理网暴

事实上,网络暴力治理并非易事。南都《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与防治机制观察报告》曾指出,网暴行为没有固定规律,存在较大随机性和偶然性,有时只因为一句话、一个观点或一个表情随即引爆,平台要实现及时发现和制止的确存在难度。

在开放日上,抖音生态产品经理李琰同样提到,平台处理快速聚集的网暴时难以兼顾“快速”与“精准”。在不同场景、人际关系、个人主观感受下,“网暴”与“非网暴”往往难以明确区分。

其次,对不同程度的网暴言行,处罚措施也各不相同。另外,平台一些难以避免的错审、漏审也容易引发公众不满。“不同用户对不同处置结果的反应也不同,觉得平台处置或轻或重”李琰说道。

而且在重大事件中,不断反转且难辨真伪的新信息,也会增加治理难度,李琰以唐山事件为例,“各平台先后出现了200多个‘嫌疑人’的抖音账号信息,可嫌疑人一共只有9名。”

除此之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则关注到,部分网络暴力背后可能是一门“生意”。他指出,目前有大量商业水军、“黑公关”乃至网络黑灰产业链,通过实施网络暴力博取关注和流量,进而变现,因此治理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并切断这条产业链,从根源上解决此类网暴。

值得一提的是,为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遏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滋生蔓延趋势,6月27日公安部网安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还提到,需要警惕网络暴力带来的“寒蝉效应”——网络暴民通过“扣帽子”等方式污名化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言论或人物,往往会导致专业理性的讨论者为远离纷争三缄其口,渐渐撤出舆论阵地,因此网络舆论环境被不理性的声音所占据,最终沦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对于网络暴力法不责众的认知是错误的。”朱巍表示,治理网暴不应是亡羊补牢,而要做到未雨绸缪,平台、网民、行业协会、司法系统等多方主体协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杜绝网暴,共同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面对网暴,预防大于治理”,一位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无论如何,这是平台需要长期投入且必须完成的任务。”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