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救我家儿子!”几天前,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科医生徐国安的诊室来了一对母子。母亲泪流满面地诉说道,儿子小张今年16岁,初三学生,可让张妈妈受不了的是,儿子时不时地会用圆规来划手臂,撸起袖子,手臂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伤痕,旧伤叠新伤,惨不忍睹。

小张从小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父母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渐渐地,小张变得没有安全感,晚上连睡觉都不敢关灯。这个情况一直没有引起父母的关注,从初一开始,小张开始表现得情绪低落,老觉得看不到未来,不仅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时甚至想自杀。在这种状态下,小张没有办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只能三天两头地请假甚至逃学。烦躁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用圆规划手臂,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手臂,他没有觉得疼痛,甚至感到一阵轻松,“只有这么做,我的烦躁感才会减轻一些”。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小张仿佛有双重人格,经常情绪低落、不愿搭理人的小张,有时候又表现得极其兴奋,甚至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没过多久,他又变回易激易怒的状态。

小张最终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徐国安医生分析说,小张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了他对主客体关系、自尊感、安全感都无法有效建立,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发育进入高峰期,于是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对学习及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小孩子铅笔戳到手臂出血没事吗(初三男孩不停用圆规划伤自己)(1)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小张这样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不少。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上千万的成年人受到双相情感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的困扰。每年的3月30日还被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据介绍,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顾名思义,一段时间或表现为抑郁,一段时间又可能表现为躁狂。抑郁时,患者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吃饭没有胃口,做事提不起兴趣,感到没有能力、无作为,脑子反应慢。躁狂时,患者自我膨胀,整天兴高采烈,说话明显增多,也爱发脾气,精力充沛,喜欢社交,对人过分热情,爱管闲事,花钱大手大脚,自认为脑子特别灵活。青少年时期,尤其是15-19岁此疾病最为高发。拿破仑、牛顿、海明威、梵高、丘吉尔、拜伦等都是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由于该病在智商较高的“天才”中发病率较高,因此,双向情感障碍又被称为“天才病”。

双相情感障碍危害极大。一些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抑郁症的有60%,目前,我国患病率达高达2%,是成年人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另外,其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应引起家庭、社会足够的重视。

据专家分析,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首先是遗传,1/3的患者可以查出明确的家族病史。

其次,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负有很大责任。不少患者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地苛求,动辄严厉责难,导致孩子感受不到温情和快乐,终日恐惧不安,缺乏自信;或者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特别是交际能力缺失,被同龄人嘲笑,从而感到自卑,人格逐渐退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若家族有不良遗传素质,便有可能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

记者:陈敏

通讯员:李湘兰

来源: 中国宁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