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雅可布·奥尔巴赫(1917年9月20日-2006年10月29日),人称“红衣主教”,美国传奇篮球教练员。

在NBA漫长的60年历史中,他使凯尔特人队保持了40年辉煌,夺下了16个总冠军和无数光辉头衔。他将一种朴素、坚韧、高贵而又顽固的精神发扬光大,而他自己一生都是一个枭雄。

长久以来,奥尔巴赫一直被认为是NBA最成功的主教练,他叼着雪茄指挥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篮球名人堂的成员。

他就像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那个在黑暗之中聆听着要求,用自己的能力来左右大局的人。在他老去之前,他不负责给出绚丽的样本——他不像马拉维奇、J博士、乔丹那样风格绚丽。恰恰相反,他是优雅风格的扼杀者,他残忍无情的吞噬一切。红衣主教一生所在做的便是将温柔、烂漫、华丽、奔放的一切扼杀,然后将自己那坚韧、简约、精密的风格,加诸于一切荣誉之上。在红衣主教的历史里,世界是黑暗的。而我们无时不刻的必须与之做斗争。

1947年和1949年,奥尔巴赫率领新军华盛顿国会队两度夺得NBA分区冠军,其81.7%的胜率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无人能及。

阿诺德奥尔巴赫活了多少年(知道阿诺德奥尔巴赫)(1)

凯尔特人像一发不可收拾的机器,像闯进瓷器店的野牛,像蓬勃生长无法抑制的食人植物,像刹车失灵的火车。波士顿花园常年空着5000座位,而在座的8000人,则观看到了不可思议到了荒诞地步的一切。奥尔巴赫带着他的队员们坐着火车满美国的奔驰去追逐胜利,每年夏天就像守纪的学生一样准时出现在总决赛赛场,然后以令人厌倦的程序击败对手。“有一次,我们差点把那该死的雪茄掐灭了。”湖人队的某位主教练说。“我恨不能把那雪茄烟塞进那家伙的嗓子眼里。”另一位失败的教练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得分来换取这最后一投。” 1962年总决赛第七场错失最后制胜球的湖人队员塞维说。这样的语录你可以列三天三夜。在NBA的其他人眼里,奥尔巴赫是魔鬼,是邪恶的化身。他就像一个科学怪人一样复制着胜利和冠军。从1959年夏天开始,连续8年。

时至今日,人们会回想起凯尔特人王朝的那些冠军成员——善于打板投篮的萨姆·琼斯,力扛联盟里任何一个前锋的汤姆·海因索恩,8届助攻王鲍勃·库西,神射手比尔·沙曼,5届联盟MVP比尔·拉塞尔,史上最佳的第六人哈夫利切克。这些人都已踏入名人堂,并在NBA 50周年之际被选入NBA最伟大的50名球员之列。有人说是他们成就了奥尔巴赫。但实际上,这些球员并非天资卓绝。奥尔巴赫的眼光精准独到,绝不会偏漏。他选择球员的标准并非这个人能得多少分,能做多少漂亮的动作。奥尔巴赫需要渴望胜利、愿意为了胜利牺牲一切的人。然后,他就让他选择的这些球员身陷地狱。即使是比尔·拉塞尔这样的巨星,一旦需要也会遭到这个矮老头毫不留情的斥责。就是在奥尔巴赫近于神经质的捏合和淬炼之中,凯尔特人队低调而乏味的年复一年摘取冠军。

奥尔巴赫离开的那一年,继任者拉塞尔并没有能够延续王朝的光荣。曾经多次败在奥尔巴赫手下的前鹰队主教练汉纳姆去到了费城,执教张伯伦、康宁汉和格利尔们。张伯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前可以赛季场均得50分的他在1966-1967季场均得分只有24分。但在张伯伦向拉塞尔转型的这一年,76人队打出68胜的空前战绩,并最终在东部决赛里击败了那十年来不可一世的魔兽,总决赛击败勇士后问鼎冠军。60年代的第7年,冠军终于不是凯尔特人队了。

阿诺德奥尔巴赫活了多少年(知道阿诺德奥尔巴赫)(2)

“他们打的正是过去十年我们打的那种篮球。”凯尔特人队的KC琼斯如是说。

奥尔巴赫的离开与凯尔特人的失败似乎有着某种必然,而被奥尔巴赫的铁腕统治了十年的NBA各队感觉阴霾散去,那笼罩着他们的凯尔特人巨树似乎枝散叶落。1967年秋天开始,在美国的各个球馆里,球迷们对着拉塞尔和偶尔随队出征的奥尔巴赫——那曾令他们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的家伙——高唱:“波士顿完啦,波士顿完啦,王朝已被灭亡。”

然而,1968年的春天,整个美国发现他们空欢喜了一场。帝王的远去不过是假象。那个老头隐身在黑暗之中,垂帘听政,继续操纵着那支由他一手打造的怪兽球队,面无表情而又不可阻挡的逼近王座。

整个NBA在1967年的心情,就像经历一次漫长的洪灾之后看到了晴天。然而,在1968年,他们发现黑云重新布满了天空。凯尔特人队用12年内第10个总冠军告诉人们76人的奇迹不过是意外。然后,1969年,老迈的凯尔特人队,被仇恨的凯尔特人队,奥尔巴赫的阴影覆盖的凯尔特人队,用一种最典型的奥尔巴赫方式——总决赛,对湖人,第七场,108比106,解决。13年内第11个总冠军,结束了60年代。

1969年,横贯王朝历程的拉塞尔在夺冠后退役,而奥尔巴赫则在总经理的位置上,继续吞吐他的雪茄,并且用他敏锐的目光发现球员、编织球队。在混乱的70年代,没有哪支队伍卫冕的70年代,凯尔特人队依靠着奥尔巴赫提拔的考文斯和长期培养的哈夫利切克,又拿到了两个总冠军。

当然,仅仅如此便不是奥尔巴赫的手笔了。

1979年,63岁的老头找到了他需要的王子,以继承他当初一手创制的光荣。他,奥尔巴赫,NBA史上第一个用全黑人首发的反种族歧视者,在1979年的选秀大会上,以第6位选了一个在印第安纳大学打了4年球的,既跑不快又跳不高的白人。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只看过这家伙的一场球。

这个叫做拉里·伯德的白人在他退役时被认为是NBA史上最伟大的前锋,而奥尔巴赫的慧眼则令1979年手握2、3、4、5位选秀权的球队们追悔莫及——唯一的例外,那年状元是湖人队选中的魔术师——在他入队第一年他就成为了当季的第一阵容成员。再次出现这种事是在17年后,马刺的蒂姆·邓肯上演了类似的例子。与邓肯一样,伯德在入行的第二年就带领球队获得了总冠军。

1980年6月9日,奥尔巴赫又一次——三十多年里他已经做了多少次类似的狡猾勾当——做了一桩可怕的交易,这甚至为他赢得了一个“强盗”的美名。他用该赛季的第1和第13号选秀权从金州勇士换来第3号选秀权和罗伯特·帕里什,而后在第3顺位点中明尼苏达大学的前锋凯文·麦克海尔。从这一刻开始,凯尔特人80年代的三驾马车就聚在了一起。奥尔巴赫在一笔交易和一次选秀中,就决定了凯尔特人此后十年的辉煌,以及湖人队、76人队、活塞队煎熬的命运。

阿诺德奥尔巴赫活了多少年(知道阿诺德奥尔巴赫)(3)

1986年,奥尔巴赫企图为伯德领衔的凯尔特人队继续添砖加瓦。他巧妙的取到了一个榜眼选秀机会,并选到了——我们必须相信他的眼光——一个天才球员,比阿斯。就在中选的几小时后,这个天才,这个被幻想为未来天王巨星的孩子,这个本应为凯尔特人未来王朝博取荣誉的人物,死于可卡因中毒。

没有什么比这种事更打击一个年近古稀老人的心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