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贡献学问,民科贡献思想!

大家好!我是爱历史的农民工老曹。

我喜欢在历史方面和大家吹吹牛。我吹牛的主题是《中华民族7000年》。

在前面的两集里,我们已经通过考古发现和史籍记载,探讨了缔造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大远古文化和历史人物。这两个话题并没有说完。这一集里我们还要继续探讨。

我们现在把目光转向东方,看一看当时的山东地区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知道,距今6400年之前的山东地区,还是一片海岛。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

当时的海岸线在哪里呢?

就在现在的河南淮阳到河南濮阳一线。也就是说,淮阳和濮阳,当时都是在海边和山东地区的那一片海岛隔海相望的。

然后,山东地区最早的文化,是后李文化。后李文化的年代,大约是在距今8500--7500年之间。这个时间点,是跟大陆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磁山文化的起止时间差不多的。

然后呢,后李文化就转变成了北辛文化。北辛文化,是在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又和大陆地区赵宝沟文化的起止时间差不多。

再然后,北辛文化又转变成了大汶口文化。这个时间点,又和红山文化、庙底沟文化,以及大溪文化产生的时间差不多。

所以,虽然山东地区当时是一片海岛,但是,她的文化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大陆上其它的地区同气连枝的。

在这样的一种认知之下,我们再来读一首诗:

四朝忧国鬓如丝,

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

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三秋月

下尽羊昙两路棋。

惆怅旧堂扃绿野,

夕阳无限鸟飞迟。

这是唐朝诗人李郢的一首题为《上裴晋公》的诗。

我们看这首诗的第二句:“龙马精神海鹤姿”。

这个“龙马精神海鹤姿”,明显就是一句用典,是吧。

但是,她的这个用典,又是典出何处呢?她这个典故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相信没有几个人知道。

不过,我们可以分析。这个“龙马精神海鹤姿”中的“龙马”,是不是“龙马负图,神龟载书”

的传说中的那个“龙马”呢?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2)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故事传说:在伏羲时代,黄河上出现了一匹“龙马”,背负着《河图》,向人们呈祥献瑞;又有一只神龟,背负着《洛书》,出现在洛水,向人们昭示吉祥。伏羲氏就根据《河图》和《洛书》这两幅天书,而画出了《八卦》。由此,《河图》《洛书》作为《易经》的核心内容就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

所以,这个“龙马”,在我们中国古代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但是,它这个很神奇的存在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在《周礼·夏官·廋人》里面,有这样的几句话:“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lái ,六尺以上为马。”然后,我们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面也看到那个唐僧的坐骑大白马,原来就是一只小白龙。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3)

所以,这个“龙马”,搞得不好就是一种龙,只是,它的形状像马而已。

那么,龙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什么时候的龙,又会是像马的形状呢?

我们不妨从考古学上来看一看,不同时代的龙的各种变化。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4)

这个最早的龙,就是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龙。它是一只用石块堆塑而成的龙。它的身长,达到了19.7米;头部的最宽的地方,达到了两米。这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哇!

而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我们的现实世界,就只有是恐龙才能和它配得上。

那么,8000年前的人们,都见到过恐龙吗?

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虽然见不到活着的恐龙,但是,我们还是有机会看到恐龙遗留下来的骨架的。通过恐龙的骨架,我们虽然不知道恐龙的真实的样子,但是,我们至少知道,它是一种庞然大物。

那么,身大力不亏呀,既然恐龙有那么大的骨架,那它那种体格所拥有的气力,当然就是不会小的。而8000年前的刚刚进入农耕社会的人们,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非常需要气力的。所以,他们崇拜恐龙的身大力不亏,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然后,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赵宝沟文化时期,龙,就变成了这种猪首蛇身的样子。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5)

这只龙的头,是一只公猪的头骨。而它的身子,也是用石块堆塑而成的蛇身的样子。那么,为什么这时候的龙,会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我们要想到,赵宝沟文化,是由兴隆洼文化转变而来的。那么,为什么兴隆洼文化,会转变成赵宝沟文化呢?这不光是社会向前发展了那么简单,她还包含着兴隆洼文化的挫折和失败。

兴隆洼文化一分为二,变成了南北两个地方相距遥远的高庙文化和赵宝沟文化,这是兴隆洼文化族群南下中原,被磁山文化族群给打败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巨大的挫折与失败中,兴隆洼文化族群的幸存者们,他们会不会有些什么思考呢?

他们当然会有些思考。而这个猪首蛇身的龙,就是他们思考的结果。

这个公猪的头骨,它是有獠牙的。这个獠牙,就是代表武力,代表凶猛。

其实,在高庙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晚期的文化里面,就有一种“獠牙兽面纹”。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6)

这个“獠牙兽面纹”,我们看不出是什么兽面;但是,它这个獠牙,肯定就是公猪的獠牙。这个“獠牙兽面纹”,可能就是由兴隆洼文化早期的这个石块堆塑的巨龙,演变而来的。

这个早期的由石块堆塑而成的这种巨龙,它肯定是有力气,但是,它凶不凶猛呢?我们不知道。

而这个“獠牙兽面纹”,就很明显地显示出了它的凶猛的一面。

那么,为什么这晚期的兴隆洼文化会崇尚凶猛呢?

因为,这晚期的兴隆洼文化族群,他们在与燕山南边的磁山文化族群进行战争,他们只有崇尚凶猛,才能战胜敌人。

但是,这种崇尚凶猛,真的是能够战胜敌人吗?

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还是他们兴隆洼文化族群战败了。他们被一分为二,变成了南方的高庙文化,和北方的赵宝沟文化两个部分。

那么,幸存下来的兴隆洼文化族群的人们,肯定就要想到,光有凶猛还不够,还要有智慧。所以,赵宝沟文化的龙,就变成了猪首蛇身。

这个猪首,它有獠牙,就是代表凶猛的;而它的蛇身,能屈能伸,就是代表智慧的。

接下来,我们就又看到,在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里面,龙,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7)

这个龙,是不是有点马的样子呢?

有的人说,这个龙,一半像马,一半像扬子鳄。特别是这个龙的脖子上的

几个蚌壳,就像是一绺马鬃。

这个观点,我老曹也是很赞成的。这就是扬子鳄和马的结合嘛。其中的这个马,是代表武力;扬子鳄,就是代表霸气。

因为,这时候的赵宝沟文化族群,已经入主了中原;伏羲氏,已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了,他们现在不需要智慧,只需要武力和霸气。

然后,我们再见到的龙,就是距今5000多年的北方红山文化的“猪首蛇身”的玉龙,和南方凌家滩文化的“鳄首蛇身”的玉龙。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8)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9)

相对来说,这北方的红山文化的玉龙,就没有那么多的霸气;而南方的凌家滩文化的玉龙,就仍然保持着十分外露的霸气。是不是呢?

接下来,我们再发现的龙,就是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中的盘中龙,和二里头遗址中的绿松石龙。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0)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1)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所有的考古发现的龙中,哪一种龙,才对得上我们传说中的“龙马”呢?

很显然,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这种龙,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龙马”。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2)

所以,“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神话故事,和“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典故,就都是发生在距今6400年之前,赵宝沟文化入主中原伏羲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这个时期。“龙马”,就是这时候的伏羲氏族群的图腾。“龙马精神海鹤姿”,表现的就是两个族群之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战斗景象。

那么,相对于“龙马”的这个“海鹤”,当然也是某一个族群的图腾了。

但是,这一个族群,到底是当时的哪一个族群呢?当时的哪一个族群,是以“海鹤”为图腾的呢?

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女娲氏族群,什么样的图腾呢?

女娲氏族群,就是半坡文化的主人。而我们在半坡文化遗址里,就发现了这样的一种形象。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3)

这是一个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是一个与神灵沟通的祭师,头戴着画有鱼神的面具。

所以,这时候的女娲氏族群的图腾,就是鱼。

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呢?这其实就是因为,女娲氏族群衰落之后,他们就崇拜伏羲氏族群的强大,所以他们就希望他们族群的神灵鱼,也变得像伏羲氏族群的神灵龙。

《帝王世纪》里面有一段记载:“黄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下大雾,三日三夜,雾除,帝游洛水之上,大鱼负图而出,今《河图帝观篇》也”。

这里的大鱼,显然就是一种神灵。“大鱼负图而出”,就是黄帝利用大雾,有意制造出的一种“祥瑞”。而黄帝制造这个“大鱼负图而出”的“祥瑞”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讨好女娲氏族群的后裔们,求得他们的支持。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燧人氏族群的图腾是什么呢?

燧人氏是裴李岗文化的主人,而裴李岗文化,又是由贾湖文化发展而来的。

我们在贾湖文化遗址里,就发现了很多的龟壳。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4)

这些龟壳都是用来占卜的,所以,就都是与神灵有关的。

而“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说明了龟这种神灵,跟“龙马”这种神灵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和南下中原的伏羲氏同时存在的贾湖文化的后继者是谁呢?

就是裴李岗文化的主人燧人氏呀。

所以,燧人氏族群的神灵就是龟。

那么,伏羲氏的神灵是“龙马”,女娲氏的神灵是大鱼,燧人氏的神灵是神龟,他们都不是以“海鹤”为图腾,这个“海鹤”,到底是哪个族群的图腾呢?

考古发现,在北辛文化的遗址中,有一种鸟形鬶,是一种炊煮器。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5)

这个鸟的形象,是惟妙惟肖,颇有精神。

另外,在后来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鸟形器。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确定,这个“海鹤”就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图腾,但是,北辛文化族群,和伏羲氏族群发生了一场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战争,这是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的。

第一,伏羲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伏羲氏因为自认为受木神保佑,是“木德王”,所以,为了使他们的江山周全,他就一定要“东封泰山”,使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6)

但是,泰山当时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地盘。北辛文化族群,能够那么心甘情愿地允许伏羲氏去东封他们的泰山吗?

第二,考古发现,在半坡文化转变为庙底沟文化,并且从渭水流域席卷中原的同时,大溪文化突然兴起了,赵宝沟文化也转变为红山文化,北辛文化也转变为了大汶口文化。而北辛文化转变为大汶口文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就是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人们表现出了对石神的崇拜和皈依。

他们口含石球,睡觉的时候,也是头枕石头,以至于他们的口腔和头骨都会发生变形。直到现在,在山东地区,还有用泰山石镇宅辟邪的风俗,其名称就叫“泰山石敢当”。

我们来看现在的网上,还有那么多的卖“泰山石”的。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7)

那么,为什么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们,这么崇拜和皈依于石神呢?为什么他们的祖先,北辛文化的主人们,又没有这样的崇拜和皈依呢?这“泰山石敢当”,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内涵呢?

其实,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我们远古时代的五行文化。我们现在的五行文化,其中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但是,如果是在伏羲、女娲那个时代也有五行文化的话,那么,那时候的五行文化里面,会有“金”元素吗?

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金属,根本就不可能产生“金”的概念,又哪里会有“金”元素呢?

那么,那时候的五行文化里面,占据“金”元素的位置的,又会是什么呢?

晋朝的张华,有一篇《博物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含火。”

所以,在伏羲、女娲那个时代,如果是有五行文化的话,那里面就肯定没有“金”元素,而是有“石”元素。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8)

那时候的五行学说,就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了。

很多史籍都记载,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那么,女娲氏为什么要“炼五色石以补天”呢?

因为,当时天下大雨,引发了洪水灾害,女娲氏要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灾害。而在一个流行五行文化的社会氛围里,女娲氏要想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灾害,她会怎么做呢?

五行文化里,是有“石生水”这么一说的,所以,女娲氏要想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灾害,她就会想办法去克制住“石”,让“石”不要生“水”。

而怎么才能够克制住“石”,阻止“石生水”呢?因为,五行文化里还有“火克石”一说,所以,女娲氏就要用“火”来煅烧石头,达到“火克石”的目的。

这样,就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

其实,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就是举行一种宗教仪式。她试图通过举行一种“火克石”的宗教仪式,来达到制止“石生水”的目的。

还有,女娲氏“聚芦灰以止滔水”,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这种宗教仪式,就是通过焚烧芦苇,来实现“火生土”,从而达到“土克水”的目的。这也是为了抗洪救灾。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伏羲、女娲时代的五行文化之后,我们再来理解“泰山石敢当”,就比较容易知道,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们,他们为什么要口含石球、头枕石头,要那么崇拜和皈依于石神了。

因为,伏羲氏是“木德王”,伏羲氏族群所信奉和皈依的神,就是木神;他们“东封泰山”的原因,也是因为五行文化里有“木居于东”、“主春季”的说法。他们是要让他们的木神归于东方正位,以确保他们的时运与江山的周全。

但是,泰山,是在北辛文化族群的地盘上,本来就是北辛文化族群的神山,北辛文化族群,怎么可能让一个外来的族群,去占据自己的神山,跟自己族群的神灵抢占位置呢?

所以,他们就一定要阻止,一定要抵抗。

那么,怎么阻止,怎么抵抗呢?

那就是“泰山石敢当”。

五行文化里有“石克木”一说,就是石神能够克制木神。所以,北辛文化族群的石神,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北辛文化族群,克制住伏羲氏族群的木神,从而保佑他们北辛文化族群,打败伏羲氏族群,挫败伏羲氏族群的“东封泰山”。

而正是因为后来的结果,伏羲氏族群真的被他们打败了,他们北辛文化族群真的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北辛文化族群就更加坚信,他们是受到了石神的保佑,是他们的石神,帮助他们打败了由木神保佑的伏羲氏部族。

所以,北辛文化转变为大汶口文化,他们的后裔,就会口含石球,头枕石头;“泰山石敢当”的习俗,也会流传下来。

其实,在口含石球的同时,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们,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他们的成年男女,都会拔掉自己的两颗门牙。

这又有什么内涵呢?

这个内涵,其实就是五行文化里有“石”强“木”弱,但同时又是“石”死“木”活的说法。

而人的牙齿,相对人体内其它的骨质性的东西,是生长得很快的,相对就像是“石”死“木”活的“木”。所以,古人就认为牙齿是属于“木”的。

而“木”,相对他们这个受石神保佑的族群来说,就不是个好东西,就不能太多。

所以,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成年男女,拔掉他们的两颗门牙,就是为了让自己体内“石”多“木”少,以减少他们的石神在保佑他们的时候所承受的负担。

可以证明北辛文化族群,和伏羲氏族群发生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的第三个证据,就是山东地区有一个“济宁”这样的地名,和“济水”这样的水名。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19)

我们先说地名“济宁”。

“济”,就是众人齐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宁”,就是宝匣。“济宁”,就是众人齐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去夺取或保卫“宝匣”。

这个地名就很有意思。

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叫这样一个地名呢?

众人齐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去夺取或保卫什么样的“宝匣”呢?这个“宝匣”里面,又是装的什么样的宝贝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地名,和伏羲氏与北辛文化族群当年的那场战争联系起来,那这个地名,就好解释了。

伏羲氏“都于陈,东封泰山”。“都于陈”,就是以“陈”这个地方为都邑。那么,“陈”这个地方,是现在的哪里呢?

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而淮阳在济宁的西南方,当时,是靠着海边的。

所以,伏羲氏“都于陈”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夏季南风较多的气象规律,快速地划船到达泰山,去“东封泰山”。

而济宁,就在淮阳跟泰山之间,是伏羲氏从淮阳到达泰山的必经之地。

所以,济宁就是一个“宝匣”。这个“宝匣”里面,装的就是泰山。

我们再来看“济水”这个水名。

“济水”,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20)

所谓四渎,就是四条有独立的起源,又直接通向大海的河流。分别是西渎黄河、南渎长江、

东渎淮河、北渎济水。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是这样记载的:“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济渎、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流,叫沇水 ,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

这个济水,还真是神秘莫测啊,它能够穿越黄河,而又三隐三现。

但是,如果我们要是知道远古时代河南、河北到山东之间的地理状态的话,它这个神秘莫测,会不会让人哑然失笑呢?

远古时代,河南、河北到山东之间,是一片汪洋大海,哪里会有黄河以南的济水呢?

但是,黄河以北的济水,当时又肯定是存在的。

所以,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两段济水,根本就不是一条河流。黄河以南的济水,是后来大海变成了陆地之后,才形成的好不好?

那么,为什么《禹贡》里面要将这两条河流,当成一条河流呢?

我们先看黄河以北的这一段。《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这就是说,黄河以北的这一段,又分为了两段,上一段叫沇水,下一段才叫济水。

呵呵,这不奇怪吗?明明是一条河流,又分成了两段,分别叫不同的名字;而隔着一条黄河,明明不是一条河流,又要当成一条河流,叫同一个名字。

这里面,有什么难解的秘密呢?

我们先看这沇水之“沇”,和济水之“济”,分别是什么意思。

“济”,我们已经知道,就是众人一起划船渡水的意思。

那么,“沇”呢?

它的结构是“氵 允”。其中的“氵”就是代表这条河,那么,“允”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说:“允,信也。从儿、㠯声。

原来,“沇”就是信。

那么,这上下的“沇”和“济”连起来,不就是有人在上面观察水情,传递信息,下面的人就抓紧时机,齐心合力地过河吗?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抢渡河水的行动,这条河流的名字,也就是因为这一次大规模的抢渡河流的行动而起的。

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在这里大规模地抢渡河水呢?

我们不由得就想到了女娲氏的“杀黑龙以济冀州”。

冀州,就是现在的河北西部和山西东部。女娲氏族群,是由渭水流域的上游向下游发展的,那么,他们要想到达冀州,去帮助共工氏打垮祝融氏,也就是帮助燧人氏的后裔打垮伏羲氏,他们就必须沿着黄河的北面进入冀州。

因为,南边是黄河,北面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只有这里的一条通道,行军才比较轻便快捷。

所以,黄河北面的这段济水和沇水的名字,就必定是由女娲氏“以济冀州”而来的。

那么,黄河南边,这条后来产生的河流,为什么又会也叫济水,和北面的济水当成了一条河流呢?

这就要我们认真地体会“龙马精神海鹤姿”这句诗的背景与含义了。

龙马精神海鹤姿”,是以“龙马”为图腾的伏羲氏族群,和以“海鹤”为图腾的北辛文化族群相互交战,而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一种状态。

那么,他们这种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状态,是怎么被打破的呢?

我们再来读《三皇本纪》里,关于女娲氏的一段:“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崩”

这个“不周山”,就是说祝融氏、也就是伏羲氏的江山本来就是不周全的。

为什么伏羲氏的江山本来就不周全呢?

因为,伏羲氏没有“东封泰山”,他们的木神没有归于东方正位,不能以最好的状态保佑他们伏羲氏部族。

而共工氏“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也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伏羲氏族群“东封泰山”不利,他们与北辛文化族群形成了“龙马精神海鹤姿”的势均力敌的状态。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爆发洪水。而由于燧人氏被伏羲氏取代,燧人氏的后裔共工氏就认为,他们部族的保护神是水神,“水生木”,现在水神退位,木神当值了,所以,受木神保佑的伏羲氏才能够取代他们。但是,现在洪水爆发,表示他们的水神正在发威,所以,他们就要乘着他们的水神发威,“乃与祝融战”。

当然,虽然有水神助威,他们还是打不过祝融氏部族。

而这时候,女娲氏族群看准时机,就临门一脚,去帮助共工氏族群打败了伏羲氏族群的黑龙氏部落,从而导致伏羲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而在女娲氏族群帮助共工氏族群打败祝融氏的黑龙氏部落之后,面对山东地区的“龙马精神海鹤姿”局面,

共工氏族群又会怎么做呢?他们会不会去帮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东地区的

主力部队呢?

他们肯定要去帮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嘛。

那么,他们要怎么去帮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呢?

那就是去占领济宁岛这个跳板,截断伏羲氏族群的都邑淮阳跟泰山之间的联系。

伏羲氏族群的主力部队在泰山,他们失去了来自淮阳的后勤供应,那么,他们面对着泰山地区与他们旗鼓相当的敌人,他们还能够坚持多久呢?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泰山的正西,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里伏羲氏族群的王墓。

东泰山为什么封禅(为什么东封泰山)(21)

如果伏羲氏族群的王不是战死的,他不是应该被安葬在他们的都邑河南淮阳附近吗?

而且,史籍记载:“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伏羲葬南郡”,是因为他们的新王带领大家逃到了长江以南,最后死在了长江以南。

而这个“冢在山阳高平之西”的王,就是他们战死在泰山地区的老王。

为什么不说“冢在濮阳西水坡”,而说“冢在山阳高平之西”呢?

因为,山阳高平,当时是一座海岛,他们就是从这座海岛,逃到正西的大陆海岸的。而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片大陆海岸是什么地方,他们只是匆匆地安葬了他们的老王之后,就继续南逃了。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老王的具体安葬地点,只知道,那是在山阳高平之西。

所以,黄河南边的济水,为什么叫济水呢?

应该是从河北到济宁的这一片海域,原来都叫济水,后来,这一片海域,慢慢地变成了陆地,中间形成了一条河。于是,这条河,就承袭了那片海域的名字,也叫济水。

又由于,两条济水,是因为同一场战争而得名的,所以,它们就在“神”的指引下,变成了“神秘莫测”的同一条河流。

当我们知道,除了伏羲氏、女娲氏、燧人氏三个族群之外,还有这个北辛文化族群也参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缔造进程时,我们再来理解“断鳌足以立四极”这句话,是不是就比较容易了呢?

鳌,就是巨大的海龟。

龟,本来是一种性情比较宁静的动物。但是,有四条腿在不停地扰动,它就宁静不了。所以,只有把它的四条腿去掉,它才能够宁静下来。

这也就象征着,我们的天下,也有四股好动的力量,让天下不得安宁。只有把这四股力量去掉,天下才能够安宁。

那么,“四极”又是什么呢?

“极”的本义,是指马背上盛装东西的木架。

这里,就是象征着能够承载起各个族群之命运的政权。

“立四极”,就是四大族群各自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大家相互平等,互不侵犯。

所以,正是因为女娲氏提出了这样一种“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与支持,天下,就从此太平了;神农氏时代就来临了;我们中华民族,也就正式地形成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通过对五行文化影响古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了解,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与这个民族的行为方式是分不开的。而这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又是受她的文化意识所支配的。

所以,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必须先了解我们的文化。

下一集,老曹就来跟大家吹一吹,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基础的文化——阴阳。

敬请大家关注!谢谢!

,